洋市鎮

湖南省郴州市桂陽縣洋市鎮

洋市鎮,隸屬於湖南省郴州市桂陽縣。

洋市鎮轄區總人口34890人(2017年),城鎮化率15%。轄23個行政村,309個村民小組。省道3531線貫穿全鎮,擁有桂陽第二大農貿市場。該鎮盛產茶油,主要經濟來源為烤煙。

歷史沿革


洋市鎮因人民政府駐於洋市村,故得名。
1949年屬洋市鄉,1956年撤區並鄉建制洋市鄉,1958年改為洋市人民公社,1984年恢復鄉建制。2012年3月,東城鄉併入,將洋市鎮、東成鄉成建制合併,設立洋市鎮。
2012年湖南省行政區劃調整公告(3號),將洋市鎮、東成鄉成建制合併,設立洋市鎮。以原洋市鎮、東成鄉的行政區域為新設洋市鎮的行政區域,洋市鎮轄23個建制村、2個居委會,總面積171.61平方公里,總人口4.69萬人,鎮人民政府駐洋布坪(原洋市鎮人民政府駐地)。

地理環境


地形地貌

洋市鎮境內大部為丘陵,地勢東高西低,地面高程一般在海拔260至380米之間;最高點位於南衙村饅頭嶺,海拔604米;最低點位於西面平堂村下周家,海拔230米。

氣候

洋市鎮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性氣候,其特點是四季分明,雨熱同季,光照充足,雨量充沛,無霜期長。1981~2010年平均氣溫16℃,1月平均氣溫3℃,極端最低氣溫-8℃(2008年1月25日);7月平均氣溫28℃,極端最高氣溫達42℃(1963年7月15日);平均氣溫年較差25℃。生長期年平均224天。無霜期年平均200天。年平均日照數1780小時,年總輻射95千卡/平方厘米。0℃年以上持續天302天(一般為2月28日至12月1日),平均降水量1500毫米,極端年最大降水量2200毫米(1975年),極端年最少降雨量820毫米(1992年)。

水文

洋市鎮境內河道屬舂陵江水系。舂陵江自停歐村南入境,由南而北,經平堂村西流出,進入雷坪鎮,境內河道長4.54千米。

自然災害

洋市鎮主要有旱澇、低溫、霜凍等。2007年12月至2008年2月發生的冰凍災害造成1.5億元的經濟損失。

行政區劃


風景
風景
2012年3月,轄洋市、仁和、平堂、停歐、石欄、雙江、楊胡、府橋、老屋、南衙、元林、古塘、龍口、東成、會沖、春養、泉塘、廟下、瓦僚、東嶺、花麥、車江、花台23個村民委員會,和洋布坪、東成圩2個居民委員會。設2個居民小組,313個村民小組。

人口民族


2012年3月轄區總人口46914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6993人,城鎮化率15%。總人口中,男性23926人,佔51%;女性22988人,佔49%。14歲以下9148人,佔19.5%;15-64歲32511人,佔69.3%;64歲以上5255人,佔11.2%。2011年人口出生率8.68‰,死亡率5.5‰,人口自然增長率3.18‰。
34890人(2017年)

經濟


該鎮盛產紅薯、花生、油茶,烤煙是農業支柱產業,年種植面積達13000餘畝,境內多錳礦
2004年,鎮黨委、政府致力優化經濟發展環境,項目建設紅紅火火。引資1500萬元建成了洋市大市場,引資560萬元建成了洋市坪商業街,引資300萬元建成了雙江石榴示範基地,引資30萬元建成了平堂等沙場,引資150萬元建成了香下電站,引資建成了日月錳礦、平堂錳礦等等。2003年全鎮完成GDP9711萬元,人均年收入達3216元。
2017年,洋市鎮實現國民生產總值5.11億元,同比增長9%;完成財政收入1760萬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0億元,同比增長67%。

社會


文化藝術

2011年末有鎮文化站、廣播電視站各2處,村級文化中心12處,各類文化專業戶32戶,各類農家圖書室25個、藏書6.5萬冊。

教育事業

2011年末有幼兒園12所,在園幼兒670人,專任教師49人;小學23所,在校學生3100人,專任教師125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2所,初中在校學生940人,專任教師62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為100%。
2011年財政預算內教育經費850萬元,比上年增長12%;預算內教育經費佔財政總支出比例為36%,比上年增長9.5%。

醫療衛生

2011年末有鎮衛生院2個,村級衛生所、門診部25個,有床位110張,固定資產總值4200萬元。專業衛生人員127名,其中執業醫師9名,執業助理醫師15名,註冊護士28人。2011年醫療機構完成診療3.78萬人次。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保率100%。

體育

至2011年底有各類體育場所18個,籃球場24個,健身器材40套(台)。

廣播電視

1996年9月建成洋市鎮有線電視台,后改成洋市鎮廣播電視站。2011年末有線電視用戶6210戶,入戶率75%。

社會保障

2011年末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51戶,人數72人,支出13.8萬元,比上年增長10.5%,月人均160元,比上年增長12%。醫療救助82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821人次,共支出51.5萬,比上年增長48%。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1160戶,人數1740人,支出162.8萬元,比上年增長30%,月人均78元,比上年增長30%。
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256人,撫恤事業費支出110萬元,比上年增長18%;社會福利費105萬元,比上年增長21%。敬老院2家,床位100張,收養農村五保人員84人。社區服務設施26個,其中社區服務中心2個,社區服站2個。慈善分會2個,全年接受社會捐款4.6萬元,使120人(次)困難群眾受益。五項社會保險基金收入合計102萬元,比上年增長28%;基金支出合計102萬元,比上年增長28%。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參保率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