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舟鄉

福建省泉州市安溪縣下轄鄉

桃舟鄉地處安溪縣的西北部,距安溪縣城88公里,東南與感德鎮接壤,西與漳平市象湖鎮毗鄰,北與永春縣一都鎮交界,下轄桃舟、蓮山、下格、達新、吾培、康隨、南坑、棠棣8個行政村。位於東經117°45′,北緯25°21′,地貌類型以中山—中低山陡坡地形為主。

桃舟鄉政府駐地海拔450m,山頂海拔高程700—1244m,區內最高峰陳斗岐1344 m,相對高差大,山坡多直線坡及凸坡,坡度一般大於30°,V型谷發育,谷坡陡峻,區內水系發育,向北流入永春境內西溪支流,為晉江的發源地。

2017年,行政區域面積12826公頃,常住人口10080人。

2020年6月29日,入選省級鄉村治理示範鄉鎮名單。

歷史沿革


宋屬金田鄉感德里,明清屬感德里。
民國屬長坑區、第三區、第二區、長康區,民國34年10月為潘桃鄉。
1949年後,先後屬長康區、第五區、十三區、感德區、長坑區。
1958年10月屬感德公社,1961年8月屬感德區,1965年4月屬感德公社,1984年4月屬感德鄉。
1987年6月析感德鄉的桃舟、棠棣、南坑、達新、吾培、下格、康隨7個行政村設立桃舟鄉。
1992年,面積128.26平方千米,2149戶10445人,鄉政府駐桃舟,轄桃舟、下格、吾培、達新、棠棣、康隨、南坑7個行政村和鄉辦蓮地、雲中山林場、高會茶場、大匏湖果場。
1996年,面積128.3平方千米,人口1.2萬人,轄棠棣、康隨、南坑、桃舟、達新、吾培、下格、蓮山8個行政村。
2000年常住人口11210人(五普)。2003年末,人口11804人。

地理環境


實景
實景
桃舟鄉,地處安溪縣境西北邊陲的山巒間,安溪、永春、漳平三縣(市)交界處,位於北緯25°21′,東經117°46′,東南與感德鎮接壤,西與漳平市象湖鎮毗鄰,北與永春縣一都鎮交界,鄉政府駐桃舟村中洋,距安溪縣城96公里。
全鄉面積128.26平方公里。2005年,人口11927人,耕地面積560公頃,人均耕地是全縣平均水平一倍以上,糧食自給有餘,素有安溪“西北糧倉”之稱;山地面積1.27萬公頃,林地面積1萬公頃,木材蓄積量13.5萬立方米,竹林1333公頃,毛竹立竹量280萬根,是安溪用材林生產基地之一。

自然資源


晉江源
晉江源
桃舟屬亞熱氣候帶,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光熱、水資源豐富,年平均降水量1840毫米,年平均氣溫21℃,年平均相對溫度82%;具有相對低溫、高濕、多霧的氣候特徵。
有宜林山地19萬畝,林地面積15萬畝,木材蓄積量13.5萬立方米,竹林2萬畝,毛竹立竹量280萬根,耕地面積8400畝;山地遼闊、植被良好、土壤肥沃、是發展糧食、林竹、茶葉生產的理想之地。
可建水電站8處,總裝機容量3650千瓦(現已建立水電站6座,總裝機容量3000千瓦),探明的具有開採價值有鉛鋅、螢石硅灰石等礦產資源,晉江源頭、吾岩山南少林遺跡、桃舟古街、桃源有機茶場等可以與雲中山自然保護區開發形成生態旅遊體系。

行政區劃


現下轄8個行政村。共有84個村民小組。全鄉面積128.26平方公里,山地面積1.27萬公頃,耕地面積560公頃。
桃舟、蓮山、下格、
達新、吾培、康隨、
棠棣、南坑
舟島公園(2014版)
舟島公園(2014版)
桃舟鄉政府駐地,海拔450米。為山間谷地,兩邊崇山夾峙,圩場后的小山形似
桃,圩前兩條小溪交匯處有一小島,形如舟,因而得名桃舟。
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知縣汪瑀在此建立桃舟隘,設有兵營。村委會設在街道,轄20個自然村。該村周圍有董墘山、太湖、聖者、吾岩山(高會角落與桃舟街道之間)、康隨山等。
吳岩山有吳山寺,始建於明正德七年(1512年),文物古迹眾多,至今保存比較完好的有建寺前用的石水槽和摩崖石刻等,相傳為南少林寺遺址。
村民有張、肖、吳、陳、蘇、李、王、楊等姓。
(二)康隨村
在鄉政府駐地西北3.7公里處,陳斗岐山南麓,海拔850米。屬高丘陵地帶,林竹主產區之一。村委會設在上山的大坑溪,轄14個自然村。村民主要為張姓。
(三)南坑村
在鄉政府駐地西北7.5公里處,海拔580米。地處安溪、漳平、永春三縣(市)交界處,為安溪的邊遠山村,是木材、毛竹主產區之一。村委會設在宮仔口,轄15個自然村。村民主要為張姓。(四)棠棣村
在鄉政府駐地西北5.4公里處,海拔948米。原名為龜洞地。
據傳當地張氏祖祠是龜形佳地,在水口建一石橋,橋孔為龜出入之洞口,故名。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鄉人張際清中解元,認為其名欠雅,改為高桐地,后再雅化為棠棣,是安溪主要林區之一。
桃舟鄉實景
桃舟鄉實景
在鄉政府駐地西向4.3公里處,海拔570米。竹林參天,原名大竹坑。因地勢險要,山路崎嶇,行動不便,來該地探親訪友者少,后據方言諧音改為達德村。民國時期,與新田坪合為一保,各取一字,命名達新。解放后,村委會設在達德坂洋的下店仔,轄3個自然村。
該村境內的梯仔嶺東南坡谷為福建省第三大河流、泉州“母親河”晉江的源頭,2002年12月泉州市人民政府在此屹立著“晉江源”石碑,背面刻有“晉江江源碑銘”,以示後人,並建設晉江源頭生態保護工程。
該村相思橋(石拱橋)系明嘉靖年間(1522—1566年)興建的古橋。村民主要為肖姓。
跌狗林山高坡峭如牆壁,高不可攀,狗過此地都會跌死,故稱。
(六)吾培村
在鄉政府駐地西南6.5公里的高山上,海拔780米。據該村《蕭氏族譜》記載,培地香山之下有南寶祠宇,故命名為吾培。1982年12月從達新村析出。
村委會設在吾培洋,轄4個自然村。東有聖岩尖山,南有香爐旗尖山,西有風南格、五湖山,北有仙宮坪,盛產木材。村民主要為肖姓。
(七)下格村
在鄉政府駐地東南1.1公里處,蓮地尖山南麓,海拔800米。因位於一個山口之下,故稱。
村委會設在湖坑,轄8個自然村。主要山峰有尖母過、賢米桶、化竹岩、大林頭、柿樹溪、畲客寮、赤磜寨、杜直嶺等。村民主要為吳姓。
仙都在一座山邊,又稱山兜。竹陳盤又稱柴橋垵。要到該村,必過一個木橋,故名。清水亭,該地有座避雨的小亭,旁有一清泉,泉水清澈,故稱。
(八)蓮山村
1987年屬蓮地林場,1994年成立村委會,有蓮地與上山洋兩個村落,故稱蓮山。
村委會設在蓮地,轄10個自然村。上山洋周圍有蓮花山、后格山、十八貢。村民主要為蘇、王姓。

經濟


養殖場
養殖場
2001~2002年,桃舟鄉立足鄉情、以“加快經濟結構調整、發展綠色經濟、增加農民收入”為工作主線,大力培育林竹、茶葉、養殖三大支柱產業,引導農民強化發展觀念、市場觀念、法制觀念、創新觀念和誠信觀念,抓好黨建創先、計劃生育、依法治鄉、科教興農和社會穩定五項工作。經濟建設與社會事業協調發展。
2002年,全鄉實現工農業總產值4802萬元,鄉鎮企業總產值4508萬元;新辦企業5家,新增註冊資金8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280元;鄉級負債減少20萬元;完成植樹造林2460畝,建設豐產林竹基地3200畝,墾複低產毛竹3700畝,全鄉木材蓄積量13.5萬立方米,毛竹立竹量250萬根,“綠色銀行工程”建設取得較大成效;拆除舊房17座1960平方米,新建房屋21座2190平方米,鋪設自來水管道5.2公里,村道硬化2.2公里,資金總投入212.4萬元;全鄉2002年底總人口11793人,兩年出生273人,實際增加60人,自然增長率8.52‰;增加對教育投入,新建校舍2042平方米。
2001年,桃舟鄉被泉州市人民政府授予“教育‘兩基’鞏固提高工作先進單位”稱號,被安溪縣委、縣政府評為教育工作先進單位、信訪“三無鄉鎮”,被安溪縣人民政府、縣人武部評為徵兵工作先進單位。
2002年,被泉州市委、市政府授予“農業工作先進單位”稱號。

特色產業

茶葉:桃舟鄉在種植茶葉方面,99%都種植鐵觀音良種,一小部分人培育了野山茶品種。
茶葉
茶葉
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再加上當地人民對生態的保護,造就了桃舟鄉這一鐵觀音新樅區在近些年名氣很旺。
全鄉有茶園面積6000畝,其中生態茶園2580多畝,有機茶園500畝,茶葉年產量240噸,總產值約2300萬元;為全面促進茶業發展,在“安溪鐵觀音·和諧健康新生活”新理念的指引下,桃舟鄉黨委、政府組織實施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措施。增加茶園種植面積,大力推進生態茶園和有機茶園建設,開展茶葉培訓活動,從茶園管理到初制直至審評,理論與現場實踐示範相結合,加快推進產業化進程,成立了桃源有機茶場、晉江源茶業有限公司等,努力構建了產加銷一體化產業體系。林竹產業:林地面積15萬畝,木材蓄積量13.5萬立方米,竹林2萬畝,毛竹立竹量280萬根,是安溪用材林生產基地之一。
桃舟鄉實景
桃舟鄉實景
糧食生產:耕地面積8400畝,素有安溪“西北糧倉”之稱。
種養業:是野菜、淮山、柿、桃等種植的理想之地;有發展香菇、木耳、養殖豬、牛、羊、兔的豐富資源。

社會


基礎設施

桃舟鄉會場舊址
桃舟鄉會場舊址
公路方面:
全鄉鄉村公路58公里,縣道28公里,已基本完成硬化;2012年拓寬桃美公路8.6公里,與莆永高速劍斗互通相連接,既改變全鄉對外聯繫僅靠潘南公路的現狀,又縮短與縣城的距離10公里;在建桃舟車站1個,新開機耕路42公里,路網遍布田間地頭。
電力方面:
現已建立水電站6座,總裝機容量3000千瓦,建立1座3.5萬伏變電站,農村電網改造全部完成,能確保群眾的生產生活用電需求。
通信方面:
固定電話用戶1400戶,6個村開通寬頻,7個村實現光纖入網,移動通訊覆蓋全鄉所有村落。
教育衛生等方面:
全鄉有中學1所,完小5所;衛生院1個,衛生所12所;垃圾填埋場1個,桃舟街和鄉區實現鄉綠化、凈化、亮化、硬化和美化;有可供2000人飲用的人飲工程,村村有址辦事。

獲得榮譽


2020年6月30日,入選福建省“省級鄉村治理示範鄉鎮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