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內蘇鐵
蘇鐵綱擬蘇鐵目植物
裸子植物亞綱,也有人為本目建一本內蘇鐵門(Cycadeoidophyta)或本內蘇鐵綱。本目內含兩科,即擬蘇鐵科(Cycadeoidaceae)和魏蘭德科(Williamsoniac-eae),擬蘇鐵科也可稱為本內蘇鐵科(Bennettitaceae)。
本目特殊的孢子葉球,很少有單性的,多為兩性的。例如早白堊世擬蘇鐵屬的孢子葉球,下部有許多螺旋狀排列的苞片,仿若花被。孢子葉球中央有一錐狀體,大孢子葉密生其上。每一大孢子葉具長柄,頂端生一胚珠。大孢子葉間著生不育的間鱗片。小孢子葉常為鱗片狀,著生於錐狀體的周圍,基部連接成環。小孢子囊為合囊或複合囊,位於小孢子葉的腹面(見圖)。
本內蘇鐵目因具聚合的小孢子囊,與古生代種子蕨的花粉器相似,其結構形似被子植物的花,曾一度被誤作被子植物的祖先。現在證實其種子仍是裸露的,故此說已被否定。
本內蘇鐵目在早二疊世已有出現,但中生代早期為其極盛時代,至早白堊世絕滅。
本內蘇鐵
莖有的粗而短,為葉柄殘存的葉基所包被;有的細而分枝,表面平滑。生殖器官大多為兩性花,頂生,或分佈在柱狀莖的周圍。
在哈欽森學說中被認為是裸子植物通向被子植物的分支。
本內蘇鐵“花”的化石標本
2012年8月,有媒體報道,深圳地質學者段維在深圳大鵬半島地區先後發現和採獲了一批早侏羅紀植物化石標本,化石標本距今1.8億年到2億年之間。這批化石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保存有一塊本內蘇鐵“花”的標本,標本整體形態為卵圓形呈開放式的花蕾,大小為5厘米×3.5厘米,有完整的花朵外部結構,經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的專家測定,大概為2億年前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