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觀經濟學

2016年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宏觀經濟學》是由清華大學出版社於2016年出版,黃英、葛金田主編,沈飛、馬偉華、楊楊副主編的圖書。

內容簡介


本書共十一章,第一章為宏觀經濟學概述;第二至九章,主要介紹宏觀經濟學的基本內容,包括GDP核算、簡單國民收入決定、IS—LM模型、AD—AS模型、宏觀經濟政策、失業與通貨膨脹、經濟增長與經濟周期;第十章簡單介紹國際經濟學的基本知識;第十一章介紹開放經濟條件下的短期經濟模型。同時,每章還精心設置了學習要點及目標、關鍵概念、本章小結和自測題等模塊,有助於學生掌握重要知識點。

目錄


第一章 導論 1
第一節 宏觀經濟學概述 2
一、宏觀經濟學的性質及研究對象 2
二、宏觀經濟學和微觀經濟學的
異同 3
第二節 宏觀經濟學的研究方法 4
一、總量分析 4
二、總需求與總供給分析 5
三、均衡分析與非均衡分析 5
四、靜態分析、比較靜態分析和
動態分析 6
五、實證分析與規範分析 6
本章小結 7
閱讀資料 7
自測題 22
第二章 國民收入核算 25
第一節 國內生產總值 26
第二節 核算國民收入的方法 29
一、支出法 29
二、收入法 30
第三節 從國內生產總值到個人可
支配收入 31
第四節 國民收入的基本公式 33
一、兩部門經濟的收入構成及其
基本公式 33
二、三部門經濟的收入構成及其
基本公式 33
三、四部門經濟的收入構成及其
基本公式 34
第五節 名義GDP和實際GDP 35
本章小結 36
自測題 36
第三章 簡單國民收入決定理論 41
第一節 均衡產出 42
一、最簡單的經濟關係 42
二、均衡產出的概念 42
三、投資等於儲蓄 44
第二節 凱恩斯的消費理論 44
一、消費函數 44
二、儲蓄函數 46
三、消費函數和儲蓄函數的關係 48
四、家戶消費函數和社會消費
函數 49
第三節 兩部門經濟中國民收入的
決定及變動 50
一、使用消費函數決定收入 50
二、使用儲蓄函數決定收入 51
第四節 乘數論 52
第五節 三部門經濟中國民收入的決定 54
第六節三部門經濟中的各種乘數 56
一、政府購買支出乘數 56
二、稅收乘數 57
三、政府轉移支付乘數 57
四、平衡預算乘數 58
第七節四部門經濟中國民收入的決定 59
一、四部門經濟中的收入決定 59
二、四部門經濟中的乘數 60
本章小結 60
閱讀資料 61
自測題 66
第四章產品市場和貨幣市場的一般
均衡 69
第一節投資的決定 70
一、實際利率(RealInterestRate)與
投資(Investment) 70
二、預期收益與投資 74
三、風險與投資 75
第二節產品市場的均衡:IS曲線 75
一、IS曲線及其推導 75
二、IS曲線的斜率 78
三、IS曲線的移動 79
第三節利率的決定 82
一、利率取決於貨幣的需求和
供給 82
二、貨幣供求均衡和利率的決定 86
第四節LM曲線 87
一、LM曲線及其推導 87
二、LM曲線的斜率 90
三、LM曲線的移動 91
第五節IS-LM分析 92
一、兩個市場同時均衡的利率和
收入 92
二、均衡收入和利率的變動 94
第六節凱恩斯的基本理論框架 95
本章小結 97
閱讀資料 97
自測題 98
第五章宏觀經濟政策分析 101
第一節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影響 102
一、財政政策 102
二、貨幣政策 102
第二節財政政策效果 103
一、財政政策效果的IS-LM
圖形分析 103
二、凱恩斯主義的極端情況 105
三、擠出效應 106
四、財政政策的局限性 108
第三節貨幣政策效果 108
一、貨幣政策效果的IS-LM
圖形分析 108
二、古典主義的極端情況 109
三、貨幣政策的局限性 111
第四節兩種政策的混合使用 112
本章小結 113
案例分析 114
自測題 115
第六章宏觀經濟政策實踐 119
第一節經濟政策目標 120
一、經濟政策的概念 120
二、經濟政策的目標 120
第二節財政政策 122
一、財政的構成與財政政策工具 122
二、自動穩定器與斟酌使用的
財政政策 124
三、功能財政 126
四、充分就業預算盈餘 127
五、赤字與公債 128
六、西方財政的分級管理模式 129
七、財政政策案例 130
第三節貨幣政策 130
-、商業銀行和中央銀行 130
二、存款創造和貨幣供給 132
三、債券價格與市場利息率的
關係 135
四、貨幣政策及其工具 135
五、貨幣政策起作用的其他途徑 138
六、貨幣政策案例 139
第四節宏觀經濟政策及理論的演變 139
本章小結 143
案例分析 144
自測題 146
第七章總需求-總供給模型 149
第一節總需求曲線 150
一、總需求與總需求函數的概念 150
二、總需求曲線的推導 151
第二節總供給的一般說明 153
一、短期與長期宏觀生產函數 153
二、勞動市場(LaborMarket) 155
第三節長期和短期在國民收入決定中
的特殊含義 157
第四節總供給曲線 158
一、古典總供給曲線 158
二、凱恩斯總供給曲線 159
三、常規總供給曲線 160
第五節總需求和總供給模型對現實的
解釋 162
一、宏觀經濟的短期目標 163
二、總需求曲線移動的後果 163
三、總供給曲線移動的後果 164
第六節總需求和總供給模型的數學
小結 164
本章小結 166
第八章失業與通貨膨脹 171
第一節失業的描述 172
一、失業的數據 172
二、失業的分類 172
三、自然失業率和自然就業率 173
第二節失業的經濟學解釋 174
第三節失業的影響與奧肯定律 175
一、失業的影響 175
二、奧肯定律 176
第四節通貨膨脹的描述 176
一、通貨膨脹及其衡量 176
二、通貨膨脹的分類 178
第五節通貨膨脹的原因 179
一、作為貨幣現象的通貨膨脹 179
二、需求拉動的通貨膨脹 179
三、成本推動的通貨膨脹 180
四、結構性通貨膨脹 182
五、通貨膨脹的持續 183
第六節通貨膨脹的經濟效應 184
一、通貨膨脹的再分配效應 184
二、通貨膨脹的產出效應 185
第七節失業與通貨膨脹的關係 186
一、菲利普斯曲線的提出 187
二、菲利普斯曲線的政策含義 188
三、附加預期的菲利普斯曲線 189
四、長期菲利普斯曲線 191
本章小結 192
案例分析 192
自測題 194
第九章經濟增長和經濟周期理論 197
第一節國民收入長期增長趨勢和
波動 198
第二節經濟增長的描述和事實 199
一、經濟增長和經濟發展 199
二、經濟增長和發展的一些事實 200
三、經濟增長的基本問題 203
第三節經濟增長核算 203
一、經濟增長的決定因素 203
二、增長核算方程 204
三、經濟增長的經驗估算 205
四、經濟增長因素分析 206
第四節新古典增長模型 207
一、基本假定和思路 207
二、沒有技術進步的新古典增長
模型 208
三、具有技術進步的新古典增長
模型 214
第五節內生經濟增長理論 215
一、基本模型 215
二、兩部門模型 216
第六節促進經濟增長的政策 217
一、鼓勵技術進步 217
二、鼓勵資本形成 217
三、增加勞動供給 218
第七節經濟周期的含義與特徵 218
一、經濟周期的含義 219
二、經濟周期的特徵 219
三、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經濟
周期研究 220
四、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經濟
周期理論概述 222
第八節乘數-加速數模型 223
一、加速原理 223
二、乘數-加速數模型的基本
思想 224
三、乘數-加速數模型 224
第九節實際經濟周期理論 226
一、作為波動源的技術衝擊 226
二、基本理論 226
本章小結 228
閱讀資料 229
自測題 230
第十章國際經濟的基本知識 235
第一節國際貿易理論的發展概述 236
一、絕對優勢理論 236
二、比較優勢理論 236
三、赫克歇爾-俄林理論 237
四、規模經濟理論 238
第二節國際貿易組織 239
一、北美自由貿易區(North
AmericanFreeTradeArea,
NAFTA) 239
二、歐洲聯盟(EuropeanUnion,
EU) 240
三、世界貿易組織(WorldTrade
Organization,WTO) 241
第三節國際金融體系的演變 242
一、金本位制 242
二、布雷頓森林體系和國際貨幣
基金組織 243
三、歐洲貨幣體系的演進 244
第四節有關傾銷的基本知識 245
一、傾銷的含義 245
二、傾銷的特徵 246
三、反傾銷措施 246
四、傾銷的確定 247
第五節政府調節國際經濟往來的
措施 247
一、國際貿易政策簡述 247
二、外匯市場干預 248
本章小結 249
閱讀資料 249
自測題 251
第十一章開放經濟下的短期經濟
模型 255
第一節匯率和對外貿易 256
一、匯率及其標價 256
二、匯率制度 256
三、自由浮動制度下匯率的決定 257
四、固定匯率制度的運行 258
五、實際匯率 259
六、凈出口函數 259
第二節蒙代爾-弗萊明模型 260
一、關鍵假設:資本完全流動的
小型開放經濟 261
二、開放經濟的IS曲線 261
三、貨幣市場與LM*曲線 262
四、蒙代爾-弗萊明模型 262
第三節蒙代爾-弗萊明模型的應用 263
一、浮動匯率下的財政政策和
貨幣政策 263
二、固定匯率下的財政政策和
貨幣政策 265
三、蒙代爾-弗萊明模型中的
政策 266
四、小型開放經濟的總需求曲線 267
第四節南-北關係的一種經濟分析 268
一、南-北關係簡述 269
二、南-北關係模型化的兩種
思路 269
三、用對稱方法分析南-北關係 269
本章小結 271
自測題 271
參考文獻 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