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餅會
月餅會
月餅會簡稱“餅會”,是香港舊時預售月餅的一種方法,會員使用分期付款方式訂購月餅,方便客人不用一次花較多錢買月餅,也可以預先了解市場需求,做好原料進貨及月餅出貨預算。因為月餅多用來送禮,要趕在八月十五前後送給很多親朋好友,需求急且量大,所以經常出現八月十五搶購月餅和無法順利買齊數量的情況。有了月餅會統一預購的銷售方式后,既可以方便客人又可以降低餅店成本。供月餅可以一份份計,也可以只供半份,一般一份數量為十盒月餅,半份是五盒。 1970年代,為月餅會鼎盛時期,此間月餅供不應求,人人爭做月餅會。
五十年代,市民要拿一筆錢買十多二十盒月餅,並不是件容易的事。因此,聰明的餅家便推出一年十二期,按月供款的月餅會。已有六十年歷史的奇華餅家,其執行董事黃錫祥說:“四十多年前的香港,生活雖然清苦,但每逢中秋節,市民都會買月餅送給上司、親友。為色到時張羅,大家都喜歡供月餅會,以確保來年餅源不缺。當時顧客以打工仔、阿嬸、街道最多。”
站在餅家立場,開收月餅會主要作用是可預計來年的生產量,成為物料採購的好指標,更可預早購入部分原料,將入貨價鎖定(期貨形式)。在公司財務方面,就多了一筆額外的現金周轉或再投資。
對於年青一代,供月餅會可能是比較陌生的事情。供月餅會是以十盒為一份(顧客通常供半份,即五盒),顧客需先付首三個月供款。章程規定不可逾期供款超過兩或三個月,否則便不能取餅,但顧客逾期供款會獲酌情處理,只要在中秋前供滿全數,便可取五盒月餅。
今非昔比
葉錫祥表示,最多人蔘如供月餅會的高峰期在七、八十年代,當時月餅會的收入與門市月餅銷售平分春色,佔50%,超過一萬份。曾試過在開收月餅會的翌日,出現“超額認購”的場面(餅家規定徵收一萬份,但有多一半以至一倍的顧客爭相做會),真是與排隊買樓不遑多讓。
踏入九十年代,市場對月餅會的需求出現逐年下降10%至15%的情況,從九零年約一萬份,減至九八年約只有三千份,他相信九九年度的月餅會都難有起色。此外,月餅的銷量只佔公司全部餅食的銷售額30%,而月餅會只佔月餅總銷量約10%,可想而知,由月餅會收取的款項,對公司的營運資金幫助非常少。
剩餘的月餅會支持者主要分三類:
1. 家庭主婦(四、五十歲以上為主)
2. 廠家(送禮給員工及客戶)
3. 經銷商(低價買入,高價賣出以圖利)
生存空間小
浸會大學市場學系副教授張梁華認為,月餅會是顧客與東主之間的信貸交易,這種互信關係會受以下因素影響:
1. 財務風險:例如受到早前八佰伴、超群餅店相繼閉,顧客積存的優惠券、餅卡變成廢紙,令消費者對這種消費信心下降;
2. 新興消費主義:市場上的競爭對手多了,不僅月餅價格下跌,款式、口味亦層出不窮,加上應節的食品選擇多了,減低了傳統月餅的吸引力;
3. 人工減少:受到經濟不景的影響,打工仔隨時面對裁員、減薪威脅,收入不穩定,所以較不願意為將來某項消費作出承擔。
張梁華認為月餅會不會瞬間完全消失,原因是老一輩的顧客,習慣了這種單純的消費模式,在在市場區間(MarketSegment)方面,仍有少量的生存空間。不過,連行內人都認為月餅會已日漸式微!
那麼,餅家會怎樣對待月餅會?行內人指出仍有少量固定客路,所以不會一下子取銷,但亦不會花錢去推廣。“市場對這種預繳式消費己有戒心,若搞更多‘花臣’,只會令人心生疑慮,產生夾帶私逃的負面聯想,對公司聲譽有影響的話,就更得不償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子:做月餅會半份(每月$62,先供三個月)
$62×3=$186(即收到雙黃白蓮容一盒$208)
顧客即時得益:$208-$186=$2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客戶仍支持月餅會的原因:
1. 折扣吸引,由六折至八折不等,通常比市價便宜30%。
2. 對相熟的餅家有感情。行內人話,有些廠家生意順境時用過月餅會月餅送禮,貪其利是、意頭好。
3. 有附加贈品,例如即送月餅一盒、腊味券、豬籠餅等。
大耳牛一家都很重視“供月餅會”,每年的月餅要送給警察,又要送給親戚。大耳牛吃不到他最想吃的雙黃蓮蓉月餅,所以用自己賣明星照片的錢偷偷“供月餅會”,后被發現並遭父親痛打。
追憶:那個年代,供月餅會就像供房一樣,只不過期限是一年。每年中秋送月餅是很大的一件事,但窮人家買不起,只能供。我自己很喜歡吃雙黃蓮蓉月餅,就偷偷供了兩個月,後來沒錢,人家去我家裡問,就穿幫了。那時候很窮,沒錢買吃的,吃完芝麻包,我們就拍桌子,把桌子縫裡的芝麻拍出來吃。這些片子里的細節都是真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