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揚先抑法
一種常用的寫作手法
欲揚先抑法是一種常用的寫作手法,也屬於布局寫作方法,表現為:為了讚美或謳歌某一主題,通過先採取辯證對比的方法對其加以控制、壓抑,反而能更加突出地表達作者鮮明的觀點,給讀者留下更深刻的印象。比較著名的此類文章如《荔枝蜜》《范愛農》等。
清人劉熙載《藝概·文概》說抑揚之法有四種,其二就是欲揚先抑。此法的目的是揚。抑,是壓抑、按下;揚,是抬起、振發。抑下是為了揚得更高。先抑,可以從反面造成一種反差高度,再揚起,文勢昂揚而有波瀾,能給人以強烈的印象,使“揚”更有說服力。
目錄
欲揚先抑法,是指行文中根據生活的真實和藝術的辯證法,使情節的安排、事物的發展等呈起伏變化的寫作方法。“抑”就是抑制、下壓,指對人、事、物的貶低,情調的低沉;“揚”就是褒獎、抬高,指對人、事、物的褒賞,情調的高昂。抑與揚是辯證統一的。實際運用起來,有時欲揚先抑,有時欲抑先揚,有時抑揚交錯,有時幾抑幾揚等。
例如,馬克·吐溫的《競選州長》(九年義務教育三年制初級中學教科書《語文》第六冊,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則運用了欲抑先揚方法。作為一個“正派人”雖然“生平從來沒有干過一樁可羞的事情”,但沒有背景和後台要想參加資本主義世界的“自由競選”根本不可能。但作者在文章開頭偏要寫“我總覺得我有一個顯著的長處勝過這兩位先生,那就是——聲望還好。”並認為“即令他們曾經知道保持名譽的好處,那個時候已經過去了”。於是我“讚美長處”“暗自得意”,簡直就是“大有可能”、“完全可能”當上州長了。結果呢?受誣衊、入圈套,在編造的十大罪狀面前聲名狼藉、焦頭爛額,最後不得不偃旗息鼓,甘拜下風而放棄競選。文章運用欲抑先揚法謀篇布局,深刻地揭露了所謂“自由競選”的醜惡本質,辛辣地諷刺了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的“民主政治”的虛偽性,取得了較好的藝術效果。
運用欲揚先抑法,需要注意:一、明確抑揚的辯證關係,無論是欲揚先抑,還是欲抑先揚,或者抑揚交錯,總有一個主次之分,寫作時要把重心放在抑或揚的行文意圖上,不可平均用力。二、應有較強的“落差”。抑要抑得足,揚要揚得高。只有抑夠,才能揚高;只有揚重,才能抑狠。三、要找出抑與揚的內在聯繫,不論是先抑還是先揚,“抑”與“揚”都是現象,因此必須找出事物的內在聯繫,找到二者相通的橋樑,才能完成由抑到揚或由揚到抑的藝術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