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鍾波

中國水利專家

余鍾波,男,1964年11月出生,河海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組部特聘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創新團隊帶頭人,河海大學水文水資源學院院長、中美全球變化與水循環研究中心主任、政府間水文計劃理事會主席。 1983年畢業於河海大學工程地質及水文地質專業。

人物經歷


余鍾波
余鍾波
1983年畢業於河海大學工程地質及水文地質專業。
1992年,獲得美國南密西西比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ern Mississippi)水文地質專業碩士學位。
1996年,獲得俄亥俄州立大學Ohio State University)水文和水文地質專業博士學位。
1996至1997年在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1999年被聘為內華達大學(University of Nevada Las Vegas; UNLV)地學系教授。
2021年11月,中國水利專家余鍾波成功當選政府間水文計劃理事會主席。
Water Resources Research、Journal of Contaminant Hydrology、 Special Issue on Journal of Global and Planetary Change等雜誌編委和編輯,且為IAH地下水保護委員會(Commission for Ground Water Protection)委員,美國地球物理協會大尺度實驗委員會(Large-Scale Field Experimentation Committee of AGU)委員。多個學術團體和協會的特聘專家,並多次擔任國際學術大會分會的主席和組織者。

研究方向


大氣-陸面-地表地下水相互作用。
地表-壤中流交互影響、大氣-陸面-水文耦合模型構建。
盆地規模的水文數值模擬。
地下水水流模擬。
污染運移模擬。
污染物治理及有關可視化技術以及稀土放射性元素在地下水中的遷移模擬。

主要貢獻


大氣-地面—地下水之間的相互作用,地表—地下水文要素的相互作用,模型建立,盆地規模的水文模擬,地下水水流模擬,污染運移模擬,污染物治理及有關的可視化技術以及此模型對稀土和放射性元素在地下水的遷移模擬的應用。鑒於余鍾波博士所建立的水文水資源模型系統的先進性,該模型系統已經在國外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並準備在中國各區域進一步推廣,從而增強和提高正在發展中的中國水文水資源學科的國際競爭力。對於以上的研究,迄今,他完成了由美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美國國家環保局美國宇航局能源部以及農業部資助的,二十多項多達數百萬美元的科研項目。其中獲獎項目有6項。
學術介紹
已發表了學術論文近百篇,且大多發表在《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Journal of Hydrology》、《Water Resources Research》、《Hydrological Processes》、《Journal of America Water Resource Association》和《Global and Planetary Change》等權威性的學術期刊上。其中SCI和EI檢索30多篇。他指導了20餘名碩、博士研究生和數名博士后研究人員。在2004年,當選為美國地質協會的 Fellow(Fellow of 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和UNLV的Barrick學者(傑出科研貢獻獎)。同年裡,他又獲得中國科學院王寬誠科研基金。而且由他培養的學生也多次獲美國地質協會等機構科研獎項。
論文
陸面水文過程耦合機理與模擬研究, 2010。
太湖流域富營養化控制機理研究, 2010。
濱江複雜河網地區水資源保護理論及應用研究,。
中國科學院王寬誠(K. C. Wong)科研獎金,中國科學院,2004
楊傳國,區域陸面—水文耦合模擬研究與應用,指導老師:余鍾波,南京。
鞠琴. 長江流域氣候變化及水循環響應研究,指導老師:余鍾波,南京:河海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水利水電工程對河流生態環境的調控方法及應用, 2012。
水文全要素實驗與模擬預測理論及應用。
主要成果
取得的科研成果為研究變化環境下我國不同氣候區的水文水資源問題,提高各種水文過程的預測精度以及拓展氣候和水文對人類文明影響等方面都具有深遠的應用價值。
科技創新成果
分散式水文水資源機理研究。分散式多元水文模型系統 申請人創立了多元水文模型系統(HMS),包括四個子模型:土壤水文模型、地表水文模型、地下水水文模型和地表地下水交互模型,對各模型之間的不相容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在該系統平台上,考慮降水和下墊面非均勻性的影響,融合多源信息和GIS技術,在產匯流規律、分散式水文模型、預報誤差實時校正技術、洪水預報系統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重大進展。在國外頂尖水文雜誌“Journal of Hydrology”、“Water Resources Research”和“Journal of Global and Planetary Change”發表數十篇學術論文。
流域地下水與地表水交互機理 成功地模擬了河岸蓄水帶的空間分佈,揭示了河道雨洪過程和傍河地下水的相互作用。改進河道徑流和基流計算方法,發展了一套完整的適合於流域水文模型的自動率定方法;改進了“Levenberg-Marquardt”的演演算法從而使得計算更加簡便和精確,研究成果被許多水文模型所採用。同時利用先進的計算機技術,發展了“Reduction and Back Substitution-RB”方法分解模擬地下水運移的偏三角形矩陣。相關成果已被美國多所科研單位採用。研究結果在“Hydrological Processes”等雜誌上發表。

獲獎記錄


教育部高等學校自然科學獎二等獎(個人排名第一)。
江蘇省科技進步二等獎(個人排名第五)。
獲2008年水利部大禹水利科學技術獎二等獎(個人排名第五)。
獲得2011年江蘇省優秀博士學位論文。
河海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獲得2011年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提名論文。
中國電機工程學會二等獎(個人排名第二)。
2013年水利部大禹水利科學技術獎一等獎(個人排名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