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椒枯萎病

辣椒枯萎病

辣椒枯萎病是由尖孢鐮刀菌引起的、發生在辣椒的病害。主要在幼苗期或開花坐果期發生,為害根部或根頸處。發病後植株岀現凋萎,橫剖病莖,病部維管束變為褐色。濕度大時,莖基部表面出現白色、紅色或藍綠色的霉狀物。

辣椒枯萎病是辣椒生產過程中發生嚴重的土傳病害之一,在中國貴州、甘肅、陝西、四川、湖南、河北、北京、吉林等辣椒主產區均有發生;其中,在中國北方連作地的病株死亡率為15%左右。該病可嚴重影響辣椒的產量和質量,給老百姓和辣椒種植大戶帶來一定的經濟損失。

辣椒枯萎病的防治應該綜合考慮當地的生產情況,選擇適合當地生產的品種和無菌種子進行種植;用潔凈田園土或商品化育苗基質,培育無菌壯苗;實行輪作,高壟栽培,並加強田間管理。當田間有零星病株出現時應及時拔除,若受害面積較大,還要及時採用藥劑進行防治。

病原及發病特點


辣椒枯萎病
辣椒枯萎病
病原為半知菌亞門的尖鐮孢菌辣椒專化型〔Fusariumoxysporum f.sp.vasinfectum(Atk.)Synder et Hansen〕。病菌以菌絲體和厚垣孢子隨病殘體在土中越冬,可營多年腐生生活。病菌從鬚根、根毛或傷口侵入,在寄主根莖維管束繁殖、蔓延,併產生有毒物質隨輸導組織擴散,毒化寄主細胞,或堵塞導管,致葉片發黃。病菌發育適溫為27~28℃,土溫28℃時最適於發病,土溫21℃以下或33℃以上病情擴展緩慢。土壤偏酸(pH5~5.6)、植地連作、移栽或中耕傷根多、植株生長不良等,有利於發病。品種間抗性差異尚缺少全面調查。在國內近年推介的近20個辣椒品種中,僅知8819線辣椒(陝西)對枯萎病表現高抗,其餘一些適應性或抗其他病害較強的品種,如贛豐3號(江西)、蘇椒5號與6號(江蘇)、皖椒1號(安徽)、天椒2號(甘肅)、椒1號(河南開封)、亨椒1號(江西南昌)、湘椒7號(湖南)等是否也抗枯萎病,則尚待各地進一步研究定論。

發病條件


病原菌為辣椒鐮孢霉,屬半知菌亞門真菌。病菌主要以厚垣孢子在土壤中越冬,或進行較長時間的腐生生活。通過灌溉水傳播,從莖基部或根部的傷口、根毛侵入,進入維管束,堵塞導管,致使葉片枯萎,田間積水,偏施氮肥的地塊發病重。病菌發育適溫為24~28℃,最高37℃,最低17℃。在適宜條件下,發病後15天即有死株出現,潮濕,特別是雨後積水條件下發病重。

為害癥狀


辣椒枯萎病
辣椒枯萎病
辣椒枯萎病在辣椒整個生長期均可發生危害。主要在幼苗期或開花坐果期發生,為害根部或根頸處。發生初期,由於病原菌在侵入辣椒根莖初期產生的鐮刀菌毒素在植株蒸騰作用較大時影響了根莖對水分的吸收,致使辣椒在白天出現類似缺水性的萎蔫,但夜間可恢復。苗期該萎蔫現象持續出現2-3天後,辣椒下部葉片開始變黃或脫落,直至最終整株苗萎蔫死亡,辣椒根頸部可見明顯水漬狀褐色病斑。到發病中期,根莖表皮由水漬狀變為褐色,剖開其根莖部,維管束變褐並有向上漫延的趨勢。後期發病嚴重時,全株葉片萎蔫,枯死。若田間濕度大,發病部位還常見病原菌菌絲形成的白色霉狀物。

侵染循環


辣椒枯萎病菌對辣椒有較強的寄主專一性,尖孢鐮刀菌以厚垣孢子形式在土壤中可存活6-8年,在種子中可存活5 年以上,因此,土壤中越冬病殘體、種子或混有病殘體肥料中的病原菌通常是該病的初侵染源。該病原菌可以通過雨水和灌溉水、氣流及種子進行傳播。在田間條件適宜時,病原菌可以從中心病株通過氣流和水流等向四周擴散,從寄主的傷口或根系的細胞間隙侵入進行再侵染。

流行規律


高溫高濕的環境下發病嚴重;夏季陰雨天發病偏重,雨後晴天病情發展迅速。在土壤潮濕、黏重、微酸、排水不良、多年連作、偏施氮肥等情況下易發病;土壤中根結線蟲為害嚴重時,可以加劇病害的發展;在地膜覆蓋、溫室大棚和深植條件下更容易發病。

防治方法


農業防治:

1、選用抗病品種。選擇排水良好的壤土或砂壤土地塊栽培,不要選擇地,勢低洼的地塊。避免大水漫灌,雨後及時排水。
2、土壤處理,保護地栽培時,可在夏季高溫季節利用太陽能進行高溫土壤消毒,先,起壟,灌滿水后全面鋪上地膜,密閉棚室,使土溫升高,保持地表以下20厘米處溫度達45℃以上,保持20天。該方法還可殺死土壤中的其他病菌及害蟲。

藥物防治:

定期或不定期淋施高錳酸鉀600~1000倍液,或銅氨液600~800倍液,2~3次或更多,前密后疏,淋透淋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