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刺螻蛄

單刺螻蛄

昆蟲名,屬直翅目螻蛄科。分佈於蘇聯西伯利亞,土耳其等地區,在中國分佈於長江以北各地。體長39-50mm,黑褐色,腹部近圓筒形,前足腿節下緣呈“S”形彎曲,後足脛節內上方有刺1-2個(或無刺)。3年左右完成1代。以成蟲和8齡以上若蟲越冬。成蟲晝伏土中,夜間活動。有趨光性,從4月至11月為螻蛄的活動為害期,以春、秋兩季為害最嚴重。

外形特徵


成蟲
單刺螻蛄
單刺螻蛄
體較粗壯肥大,體長36-56毫米。黃褐色,腹部色較淺。全身密布細毛。前胸背板甚發達呈盾形,中央具一凹陷不明顯的暗紅色心臟形坑斑。前翅鱗片狀,黃褐色,長14-16毫米,覆蓋腹部不到三分之一。后翅扇形,縱捲成尾狀,超過腹部末端。前足特化為開掘足,腿節強大,內側外緣缺刻明顯,脛節寬扁堅硬,末端外側有銳利扁齒4個,上面2齒大。后中脛節背面內側有棘1個或消失。腹部末端近圓筒形。
單刺螻蛄
單刺螻蛄
橢圓形,初產時長1.6-1.8毫米,孵化前長2- 2 .8毫米。初產時乳白色有光澤,后變黃褐色,孵化前呈暗灰色。
幼蟲
初孵化的若蟲,頭胸部很細,腹部肥大,全體乳白色,複眼淺紅。以後變淺黃到土黃,每蛻一次皮,體色逐漸加深。5-6齡以後與成蟲體色基本相似。初齡若蟲體長3.6-4.0毫米,末齡若蟲體長36-40毫料,若蟲共13齡。

年生活史


華北螻蛄需3年左右才能完全成1代,其中卵期17天左右,若蟲期730天左右,成蟲期1年以上。在華北地區,越冬成蟲於6月上、中旬產卵,7月初孵化,初孵幼蟲有群集性,3齡後分散為害,秋季達8-9齡,深入土中越冬。次春越冬若蟲又繼續為害,秋季達12-13齡后又進入越冬。第三年春又活動為害,夏季若蟲羽化為成蟲,即以成蟲越冬。

生活習性


幾種螻蛄均為晝伏夜出,活動取食高峰在晚上9-11時。其主要習性是:群集性 初孵化的若蟲怕光、怕風、怕水,有群集性。非洲螻蛄孵化后3-6天群集一起,以後分散為害。華北螻蛄群集的時間還長些。趨光性 螻蛄夜出活動,具強烈的趨光性,在黑光燈下可誘到大量的非洲螻蛄,常雌多於雄。華北螻蛄因身體笨重,飛翔力弱,誘量小,但在風速小,氣溫較高悶熱的夜晚,均可大量誘到。趨化性 螻蛄對香、甜等物質氣味有趨性,對煮至半熟的穀子、炒香的豆餅、麥麩等特別喜食。因此可制毒餌誘殺。趨糞性 對馬糞等未腐爛有機物質也具有趨性,可用鮮馬糞誘殺。喜濕性 螻蛄喜在潮濕的土壤中生活,所以多棲息在河岸渠旁、菜園地、鹽鹼低淡地、水澆地。一般地表10-20厘米處土壤濕度在20%左右時,活動為最盛,低於15%時,活動減弱。

環境關係


蟲口密度與土壤類型
土壤類型,對螻蛄的分佈和密度影響極大。據山西調查,鹽鹼地蟲口密度大,壤土地次之,粘土地最小,水澆地的蟲口密度大於旱地。
活動規律與溫度關係
溫度對螻蛄活動的影響很大。早春,地溫升高,就接近地表活動,當地溫下降時,又潛回土壤深處。在秋季,當旬平均氣溫下降至6.60C左右,20厘米土溫下降至10.50C時,華北螻蛄和非洲螻蛄的成、若蟲,開始潛入深入深土層越冬,其越冬深度是在當地地下水位以上和凍土層以下。早春,當平均氣溫上升至2.30C,20厘米土溫為2.30C左右時,越冬螻蛄開始蘇醒。當旬平均氣溫為7.00C,20厘米土溫達5.40C時,地面開始出現兩種螻蛄的新鮮虛土隧道。在春、秋兩季旬平均氣溫和20厘米土溫達16-200C左右時,是螻蛄猖獗為害時期。這樣,在一年之中,就形成兩個為害高峰。

防治措施


燈光誘殺

在螻蛄盛發期間利用黑光燈誘殺.

馬糞誘殺

苗期發現螻蛄為害,可用馬糞誘集或加毒餌誘殺。在田間每隔18米一行,在行中每隔18米挖一長30—40厘米、寬20厘米、深6厘米的坑,在坑內用適量馬糞與濕土拌勻攤平,上面撒一小把毒餌,每畝用毒餌約半斤左右。

毒餌防治

40-50%樂果毒餌:1斤40-50%樂果乳油加水10斤,拌100斤炒至糊香的餌料(麩皮、豆餅、玉米碎粒等),每隔3-4米,刨一碗大的坑,內放一大撮毒餌后再用土覆蓋,每隔2米左右刨一行。也可用90%敵百蟲毒餌,先用少量溫水將結晶敵百蟲溶解,再用清水稀釋,其配製,用法同上。常用拌種藥劑有40-50%樂果乳劑,50-75%辛硫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