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及善
唐朝武則天時期宰相
王及善(618年-699年),洺州邯鄲(今河北邯鄲)人。武則天時文昌左相(宰相)。他擔任內史時,人稱為“鳩集鳳池”。唐高宗時,累官至禮部尚書。他規定官員不準騎驢上班,又派人終日驅逐,人稱“驅驢宰相”。死後,贈同鳳閣鸞台三品、益州大都督,謚“貞”。
王及善的父親父王君愕於隋末率義軍投唐,拜大將軍,貞觀十九年(645年),王君愕隨唐太宗征討高句麗時戰死遼東。年僅十四歲的王及善以父蔭授朝散大夫,襲爵邢國公。
王及善劇照
垂拱年中(687年),王及善任司屬卿。當時,山東飢荒,王及善任巡撫賑給使。不久,任春官尚書,秦州都督,又調任益州大都督府長史。因年老多病請求告老還鄉,准允並加授光祿大夫。
神功元年(667年),契丹作亂,山東不安,又起用他為滑州刺史。武則天對他說:“邊賊反叛,卿雖有病,可以帶上妻子兒女日行三十里,慢慢地去上任,幫朕卧理此州,來阻斷黃河通路。”趁此時武則天又詢問朝廷得失,王及善詳細陳述了治亂之宜十餘條,武則天說:“彼末事,此本事,卿不可行。”於是留在朝廷任內史。
當時御史中丞來俊臣經常以飛禍陷害忠良,王侯將相被他誣陷處斬的就不可勝計。後來,來俊臣犯事被逮捕入獄,有司判為極刑,武則天想赦免他。王及善奏道“:來俊臣凶狡不軌,他所信任的都是屠夫商販之類的小人,他所誅殺的大多是名德君子。臣認為如果不除掉首惡,恐動搖朝廷,禍從此始。”武則天接納了他的意見。不久,武則天將要立廬陵王為太子,王及善贊成其計。等到立了太子,又請太子外朝來撫慰人心,武則天聽從這意見。
王及善雖無學術,在職總是以清正見知,臨事堅定,有大臣之節。當時,張易之兄弟恃寵,每次內宴,都無人臣之禮。王及善多次上奏要制止這種無人臣之禮的行為,武則天不高興,對王及善說:“卿已年高,不適宜參與這類遊樂,只檢校閣中事就可以了。”王及善就上書稱病一個多月,武則天不再問及。他嘆息說:“中書令可以一日不見天子嗎?”於是上疏乞請還鄉,三次上疏均未得到允許。
聖歷二年(699年),王及善改任文昌左相、同鳳閣鸞台三品。不到十天就去世。享年八十二歲。武則天廢朝三天哀悼,追贈益州大都督,謚號為貞,陪葬乾陵。
王及善才行平凡俗陋,卻當上了內史,當時人說他是"斑鳩佔了鳳凰池"。不久改任右相,沒什麼政策施行,只是不許令史一類的官牽驢進入官署,成天忙著趕驢。當時稱他為"驅驢宰相"。
《舊唐書·列傳第四十》
《新唐書·列傳第四十一》
李治:“以爾忠謹,故擢三品要職。群臣非搜辟,不得至朕所。爾佩大橫刀在朕側,亦知此官貴乎?”
《舊唐書》:“王及善在孝敬東宮,誠能奉職。當俊臣下獄,力諫除凶,是憂濫及賢良,而欲明彰羽翼,興復之志,不謂無心。”贊曰:“及善奉職,非無智力。”
《新唐書》:“及善不甚文,而清正自將,臨事不可奪,有大臣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