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義廉恥

漢語成語

禮義廉恥,漢語成語,拼音是lǐ yì lián chǐ。出自《管子·牧民》。釋義:指封建社會的道德標準和行為規範。用法:作賓語;指封建社會的道德標準和規範。

示例


古之賢君必厲士氣,當務求難合自重之士,以養成~之風。 ——宋·蘇軾《乞錄用鄭俠王斿狀》

典故


五代史馮道傳論曰:“‘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善乎管生之能言也!禮、義,治人之大法;廉、恥,立人之大節。蓋不廉則無所不取,不恥則無所不為。人而如此,則禍敗亂亡,亦無所不至。況為大臣而無所不取,無所不為,則天下其有不亂,國家其有不亡者乎?”
然而四者之中,恥尤為要,故夫子之論士曰:“行己有恥。”孟子曰:“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又曰:“恥之於人大矣!為機變之巧者,無所用恥焉。”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於悖禮犯義,其原皆生於無恥也。故士大夫之無恥,是謂國恥。

用法


聯合式;作賓語;指社會的道德標準和行為規範。

出處


《管子·牧民》:“何謂維?一曰禮,二曰義,三曰廉,四曰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