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農二師二十一團

位於焉耆盆地北部

農二師二十一團位於焉耆盆地北部,開都河南岸、天山支脈霍拉山前沖積扇緣,地理坐標北緯42006′~42013′ˊ,東經86011ˊ~86026ˊ。地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靜與焉耆兩縣境內,地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靜與焉耆兩縣境內,東臨焉耆縣查汗采克鄉,南至霍拉山麓,西與和靜縣巴潤哈爾莫墩鄉接壤,北抵開都河南岸,烏庫公路縱貫墾區中部,將墾區中分為二。全團東西長28公里,南北平均寬約5公里,土地總面積31410.49公頃。

氣候特徵


團場屬亞溫帶乾旱氣候,氣候乾燥少雨,蒸發量一般在1700毫米以上,蒸發量大於降水量40倍,春季多風,夏季炎熱,冬季嚴寒無積雪,晝夜溫差大,日照時間長,為典型的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溫度8.3℃,無霜期177天,≥10℃的積溫歷年平均3482.7℃。

土壤特徵


團場受山前沖積洪和積沉積的影響,形成了墾區多類型複雜土壤,總的趨勢是從墾區上游到下游土質由粗到細,地下水由低到高,鹽分由少到多,土壤由瘦到肥。主要有山前沖積洪積棕漠土,鹽化河灘地草甸土,非鹽化河灘地灌溉草甸土、綠洲白土、黃土、非鹽化河灘地綠洲潮土、蘇打型草甸土、沼澤鹽土、典型鹽土等類。

經濟概況


二十一團場2004年人口總數11226人,絕大部分為漢族,從業人員4244人,職工總人數3768人。在現有勞動力中,普遍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及多年的生產實踐經驗,基本素質較高。全團現有基層單位30個,基層黨支部32個,其中幹部465人,黨員879人。
2004年團場實現生產總值1.145億元,其中一產7539萬元,二產2196萬元,三產1715萬元,實現利潤480萬元,比二○○三年增加了19萬元;職均收入13014元,比二○○三年增長88.2%,其中:工資收入9552元,庭院經濟職均收入3462元;全社會固定資產完成投資3540萬元,資產負債率71.68%,銀行信譽等級由二○○二年的1A上升到今年的2A,團場信譽和經濟運行質量顯著提高。

農業概況


二十一團場的農作物及植被資源主要有小麥、水稻、西紅柿、制干紅辣椒、甜菜等農作物,糧食作物與經濟作物比重分別為20%比80%,團場的主要園林樹種有杏樹、蘋果樹、葡萄等,主要樹種有楊樹、榆樹、胡楊、沙棗、柳樹等,作為防風固沙防護林的樹種有胡楊、新疆楊、沙棗、榆樹等及其它耐旱樹種。野生植物雜草類主要有駱駝刺、野稗、野麻、車前籽、灰灰條等,灌木類有梭梭、紅柳、鈴鐺刺、琵琶柴。
二十一團東至焉耆,南至二十一團,北至和靜均有公路相連,團內至各連隊也有高等級的柏油馬路相通,交通十分方便。

歷史記載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業建設第二師二十一團,是由中國人民解放軍步兵第六師十七團集體轉業而來。1947年2月,山東渤海軍區教導旅成立,由渤海疆區振華(后改寧津)、臨邑、匡五(后改陵縣)等縣翻身青年農民為主體組建了旅屬第二團,團、營、連骨幹則來自三五九旅和晉綏軍區。同年11月,部隊到達河北武安,歸屬西北野戰軍建制,改稱第二縱隊獨立第六旅十七團。1949年2月,永豐鎮戰鬥結束后,中央軍委將獨六旅十七團整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步兵第六師十七團。1953年6月5日,十七團指戰員集體就地轉業,改稱新疆軍區農業建設第二師第五團。1954年,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成立,隸屬新疆軍區生產建設兵團系列。1958年,農墾部成立,兵團由新疆軍區劃歸農墾部序列,接受農墾部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雙重領導,農五師改稱國營第五團農場。1969年7月10日,兵團下達改變番號的命令,五團農場易名為農二師二十一團。1975年5月,兵團體制撤銷,歸屬自治區農墾總局系列,改稱二十一團場。1982年,兵團體制恢復,同時恢復二十一團番號。1983年,村鎮區劃和地名普查時,以渠名鎮,因屬地內的開來渠得名“開來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