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市作家協會

1956年成立的文學協會

桂林市作家協會的前身是1956年成立的桂林市文學小組,1980年正式成立桂林市文學工作者協會,1990年改建升格為桂林市 作家協會。1998年桂林地市作協合併,成立新的桂林市作家協會。

簡介


作協成立以來,通過桂林作家的辛勤耕耘,桂林文學不僅在中短篇小說、散文、詩歌創作上和文藝理論研究成果上取得了較大成就,而且在長篇小說創作上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其中,長篇小說《第一個總統》、《桂系演義》、《綠岸》、《王痞子的慾望》;長篇報告文學《在龍脊上起飛》;報告文學《一百零七塊石碑和一個少女》;中篇小說《流金的河》和中短篇小說集《空心人》;散文集《秋天的情書》、《男兒有淚》、詩集《忘卻的美》、《此心依舊》、《憂傷的月亮》;文藝理論《壯族文學史》、《林煥平文集》、《民族民間美學》、《批評重構現代批評學引論》、《中國當代小說家群論》等18部作品榮獲了廣西文藝創作一至五屆“銅鼓獎”,獲獎人數和作品居全區各地市之冠。黃偉林、龐儉克榮獲第八屆莊重文文學獎,黃偉林還榮獲第六屆全國少數民族文學駿馬獎沈東子短篇小說《美國》獲得1993-1994年度《上海文學》小說獎。周收的散文詩選集《陽光河畔》獲廣西第三屆少數民族“花山獎”;在《廣西文學》·廣西青年文學獎評選中,伍維平獲第三屆小說獎,劉美鳳獲第四屆散文獎,莫雅平、黃芳獲第五屆詩歌獎,王詠獲第五屆報告文學特別獎,李金蘭獲第六屆散文獎。蔣育亮獲 2009 年全國小小說風雲人物榜“明日之星”稱號,獲廣西第二、第三屆小小說大賽兩個二等獎,廣西反腐倡廉小小說徵文三等獎。

歷史


桂林文學出現了三次成果斐然、影響較大的創作高潮。第一時期,從1956年到“文化大革命”前夕,是桂林當代文學初步發展時期。這一時期,林煥平、賀祥麟等一批作家、詩人、文藝理論家脫穎而出,並以極其富於桂林本土文化的作品開創了桂林文學的新局面。其中長篇小說《山村復仇記》是這一時期最有影響的作品。第二時期,1978年至1989年是桂林文學界全面復甦、發展、繁榮的時期,也是桂林文學作品在數量與藝術質量上達到較高水平的時期。其中黃繼樹的長篇小說《第一個總統》(合作)、《桂系演義》在全國形成影響;李時新的紀實文學、張宗栻、李遜、蔣繼鋒的中短篇小說和蘇韶芬、史曉京的詩多次在全國具有影響力的文學刊物發表;黃偉林的文學評論使他進入了全國評論家的行列;聶震寧的小說《長樂》榮獲全國優秀小說獎。第三時期,從1990年至今,出現了桂林文學創作的新高潮,桂林作家群新生力量逐漸形成,沈東子、盤文波等青年作家、詩人登上桂林文壇,尤其以沈東子、盤文波、劉春、劉澍萌的成就最大。其中沈東子的作品《美國》、《空心人》等中短篇小說形成一種創作衝力,在全國產生較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