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善

革命烈士

常德善,(1911一1942),男,山東嶧縣(今徐州市邳州市)邢樓鎮人。原冀中軍區第八軍分區司令員。

早徠年入西北軍當兵。1929年率西北軍一個班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紅軍班長、排長、連長、營長和團長等職。在創建“湘鄂西”、“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鬥爭中屢立戰功,多次在戰爭中保衛了賀龍的安全,深受賀龍的讚揚。在搶渡金沙江時,率十七團與敵晝夜血戰,掩護主力勝利渡江,立下戰功。紅軍長徵到達延安后,由黨組織安排,入抗日軍政大學學習,后又到中央黨校學習。

2014年9月名列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

1942年6月8日時任中央黨校學員的常德善在肅寧縣西張庄戰鬥中壯烈犧牲。時年31歲。

人物生平


早年生涯

1911年出生在江蘇省邳縣(原山東省嶧縣)一個貧苦農民的家庭。父母親都給地主當長工。兩歲前後,因父母相繼去世,為本族姐姐撫養,在山東棗莊生活,六七歲便開始給有錢人家放豬放牛,掙飯謀生。
徠1929年17歲參加中國工農紅軍第二軍團,開始給關嚮應當服務員,后給賀龍當警衛員。嗣後晉陞為排長、連長、警衛大隊長等職。

革命生涯

1934年隨軍長征,到陝北后,任紅二方面軍第二軍六師參謀長。
1937年8月隨八路軍一二零師開赴晉西北。
1938年隨軍挺進冀中。
1939年秋任冀中軍區第八軍分區司令員,組織軍民打擊日偽軍,鞏固發展冀中抗日根據地。
1939年1月初跟隨賀龍從延安出發,冒嚴寒頂風雪,日夜兼程,跋涉幾千里,於1月底到達冀中,到4月1日,就連續粉碎了敵人第三次、第四次和第五次戰役圍攻。
1940年8月八路軍對日軍發動了“百團大戰”。他指揮八分區第二十三團團長譚斌,第三十四團長歐陽琳,第四十一地區隊區隊長李世隆部隊,交河縣長兼游擊大隊長於時雨,第三十三地區隊丁占明,在冀中軍區的統一部署下,開展了大規模的交通阻擊戰。
1942年5月日軍發動“五一大掃蕩”,實行所謂“鐵壁合圍”、“拉網掃蕩”、“梳篦清剿”等戰術。與分區政委王遠音帶領二十三團二營,在日軍重兵包圍的情況下,敵浴血奮戰,粉碎敵軍殘酷的大“掃蕩”。

壯烈犧牲

1942年6月8日拂曉當部隊轉移到河北省肅寧縣雪村剛剛宿營,即陷入日軍的合圍中,在危機情況下,命令警衛員把攜帶的文件全部銷毀,利用麥田分散突圍。全身中彈20多顆,在張庄戰鬥中壯烈犧牲。

身後之事

1952年人民政府移其遺骨於石家莊華北軍區烈士陵園安葬。
1962年10月河北省軍區為其建立紀念碑,賀龍元帥親為撰寫碑文。
1952年人民政府移其遺骨於石家莊華北軍區烈士陵園安葬。

後世紀念


紀念碑

1962年10月河北省軍區為其建立紀念碑,賀龍元帥親為撰寫碑文。讚譽“常德善同志是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人民軍隊的堅強幹部”,“功勛卓著,業績永存”。
2014年9月名列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