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嶧縣的結果 展開
- 山東省棗莊市轄區
- 隸屬於山東省棗莊市
嶧縣
山東省棗莊市轄區
嶧地設縣,歷史悠久,《嶧縣誌》記載始於戰國時期。嶧縣誌也是山東省最早的縣誌之一。《史記》有“春申君以荀況為蘭陵令”之語。當時,蘭陵縣已納入楚國版圖。據考證,蘭陵縣治在今嶧城城區東18公里處之蘭陵鎮,蘭陵縣是嶧地歷史上最早歸屬的縣。
秦滅六國后,大力推行郡縣制。初始全國分為36郡,后逐漸增至48郡。秦時,嶧地分屬薛郡之薛縣(今滕州市東南),泗水郡之傅陽縣(今台兒庄區張山子鎮候孟村。《公單傳》逼陽即作傅陽。逼、傅音同也),東海郡之繒縣(今蘭陵縣向城鎮鄫城村。元《通志》曰:鄫,亦作繒)、蘭陵縣(今蘭陵縣蘭陵鎮)。在蘇魯交界如此狹小的區域內,設置了眾多的郡縣,從一個側面說明了魯南蘇北地區,在當時是一個開發時間較早、文明程度較高,人口稠密、經濟發達的富庶之地,其軍事戰略地位也相當重要。
西漢時期,郡縣制與封國制并行。嶧地除南部屬楚國之傅陽縣、西部屬魯國之薛縣外,其餘大部屬東海郡之承、蘭陵、繒、陰平、建陽、都陽、新陽、昌慮、合鄉等縣。承作為縣一級行政區的名稱,西漢初年第一次在歷史上出現,從此,在歷史的長河中,承作為一個古縣名,在嶧之名未出現之前沿用了上千年。清光緒版《嶧縣誌》載:“承縣,其地西不及陰平,南不及逼陽,東北不及繒、蘭陵。疆域之狹,僅得今境十之二三。”承縣,因承水而得名。承水,即今嶧城大沙河。光緒版《嶧縣誌》載“承縣故城在縣西北一里。”即今嶧城大沙河西,徐樓至岳檯子一帶。嶧城城區在爾後的歷史中作為縣、州、郡的治所也拉開了序幕。東漢時期,嶧地屬東海郡之承縣、陰平縣、蘭陵縣、昌慮縣、合鄉縣、彭城國之傅陽縣、琅琊國之繒縣等。
光緒版《嶧縣誌》載:“嶧為繒、承、蘭陵之舊疆,匡、疏諸賢之故里。”繒、承、蘭陵在歷史上有著深厚的淵源。繒,古國名。夏帝杼封其仲子曲烈於此。其故城位於今蘭陵縣向城鎮鄫城村。繒作為縣、州之名,蘭陵作為縣、郡之名,此二者之轄區、治所多與現之嶧城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三國時期,嶧地南部屬彭城國之傅陽縣,東北部屬琅琊國之繒縣,其餘大部屬東海國之承縣、蘭陵縣、陰平縣、昌慮縣、都陽縣等。
西晉時期,東北部屬琅琊國之繒縣,南部屬彭城國之傅陽縣,其餘大部屬東海郡之承縣、蘭陵縣、昌慮縣、合鄉縣等。西晉惠帝元康元年(公元291年)分東海郡之蘭陵、承、咸、合鄉、昌慮5縣置蘭陵郡,治所在承城。光緒版《嶧縣誌》載:“晉初,立蘭陵郡,治承,縣地始大。”自此,承縣城在歷史上首次成為郡、州之治所。東晉十六國時期,疆域變動頻繁,嶧地先後屬後趙、前燕、前秦、後燕,至東晉末全部屬晉;南北朝時期,先後屬劉宋、北魏、東魏、北齊、北周。在近300年的紛爭中,蘭陵郡自設立后,除在北魏短時間被廢,之後又於東魏武定五年(公元547年)復置外,長時間存在,其郡治在承城。一說,其郡治曾短時設於昌慮縣。
隋開皇(公元581—600年)初,廢蘭陵郡。開皇十六年(公元596年)分承縣,置繒州,又析置蘭陵縣,嶧地屬繒州之承縣、蘭陵縣。隋煬帝大業二年(公元606年)廢繒州,省蘭陵縣入承縣,嶧地為彭城郡承縣。不久又改承縣為蘭陵縣,移治繒州故治所。
唐時,嶧地初屬沂州承縣。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復置繒州,治承縣(承,古作承,《舊唐書》變作丞,《新唐書》又省作氶),轄承縣、蘭陵、繒城3縣。貞觀六年(公元632年)又廢繒州,省蘭陵、繒城二縣入承,屬沂州。光緒版《嶧縣誌》載:“唐承縣仍理繒州城,至宋移理今縣。”唐末五代十國時(公元907—960年),嶧地先後屬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為沂州承縣。北宋時,嶧地屬沂州承縣(望)。望是唐宋時州縣的等級名,一般按其地位的輕重、轄境大小劃分,有赤、畿、望、緊、上、中、下七等。由此可見,當時的承縣是個比較大的縣。
金時,嶧地初屬邳州承縣。金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改承縣為蘭陵縣,仍治承城。至此,始於西漢初沿用了1400餘年的承縣之名不復存在。金貞佑四年(1216年)三月,縣治移至土婁村。治所在今吳林街道辦事處後土樓河村。金興定中(1217—1222年),置嶧州,治所在故繒州城,即今嶧城區政府大院附近。自此,嶧之名沿用至今。嶧之名,一說源於嶧城南十五里處的葛嶧山。葛嶧山“四周峭絕不與群山伍”,又稱天柱山;一說因嶧境內多山,眾山連絡為繹,“繹”與“嶧”同。
元時,嶧地屬益都路嶧州。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二年(1265年)廢蘭陵縣入嶧州,下無轄縣。
清沿明制,為山東省兗州府嶧縣。
民國初,嶧縣屬山東省濟寧道,十七年(1928年)撤道屬省。清光緒版《嶧縣誌》載:“其地北兼繒、蘭陵,負抱犢五崮之險;西緣薛水,跨有蔇、郳、建陵全境;南逾河,達傅陽,據皇邱之阻;而東割武原、良城之半。疆域之擴,十倍於漢、晉。”故民間有鄒、滕、嶧為魯南三大縣之說。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嶧縣人民政府駐嶧城,隸屬台棗專署。1950年5月,台棗專署撤銷,嶧縣隸屬滕縣專署。是年,撤銷麓水縣,其所轄庄頭區劃歸嶧縣。1953年7月,撤銷滕縣專署,嶧縣改屬濟寧專署。同年7月,白彥縣撤銷,其所轄北庄、東鳧山、西集三個區劃歸嶧縣;於1948年2月設立的蘭陵縣撤銷,其所轄底閣、蘭城店、馬蘭、唐庄、澗頭集、台兒庄六個區劃入嶧縣。1958年11月21日,縣治所遷駐棗莊鎮。1960年1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銷嶧縣建制,在原行政區域基礎上建立縣級棗莊市,仍屬濟寧專署。1961年9月,棗莊市升格為省轄市。
得名
嶧地處魯南邊陲,北依沂蒙,南視江淮,物華天寶,山河秀麗。嶧縣因葛嶧山而得名,《詩經.魯頌.悶宮》云:“保有鳧繹”。《尚書禹貢》云:“嶧陽孤桐”。《爾雅》云:“眾山聯絡為繹”。古書所載與實地考證是基本相符的。嶧境內城西北有鳧山,東南十五里有葛嶧山(註釋謂“繹”與“嶧”同),嶧山之陽多產桐樹,此山為眾山在外圍環繞。因此,乾隆二十六年重修《嶧縣誌》的序言中寫道:“嶧因山得名,其見於經傳也屢矣。”
徠長紅棗
嶧城區斜屋長紅棗專業合作社座落在棗莊市嶧城區陰平鎮萬畝棗園內,擁有有長紅棗、圓紅棗、圓鈴棗、大酸棗、小酸棗、冬棗等多個品種,擁有大棗烘乾機、真空包裝機等先進設備。合作社年產大棗400餘萬斤,大棗營養豐富,素有“天然維生素丸”之稱。合作社在國家商標總局註冊了“女媧峰”牌商標,被“北京中綠華夏有機食品認證中心”認定為“有機食品”,山東省農業廳評定為“無公害大棗生產基地”。
八景
嶧縣八景分別是:仙壇曉翠、仙洞懸雲、君山望海、青檀秋色、承水環煙、湖口觀漁、劉伶古台、許池綠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