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研究生院

復旦大學二級學院

復旦大學研究生院成立於1984年11月6日,上海醫科大學研究生院成立於1985年1月25日,均為我國恢復研究生教育制度后,全國首批建立的22所研究生院之一。2000年4月復旦大學與上海醫科大學合併組建成新的復旦大學,研究生院也合併成新的復旦大學研究生院,由此形成了文、史、哲、法、經濟及理、工、醫、管理等學科專業門類齊全的綜合性研究生培養格局。

辦學條件


院系概況

學校現有29個直屬院系,設有本科專業70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24個,博士學位授權學科、專業點153個(其中自設29個,專業學位1個),碩士學位授權學科、專業點225個(其中自設50個,專業學位8個),並設有25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
院系設置
二級學院院系名稱
復旦大學研究生院中國語言文學系
哲學學院
歷史學系
文物與博物館學系
外國語言文學學院
法學院
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
新聞學院
經濟學院
管理學院
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
數學科學學院
物理學系
化學系
高分子科學系
環境科學與工程系
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軟體學院
光源與照明工程系
材料科學系
力學與工程科學系
生命科學學院
上海醫學院
公共衛生學院
藥學院
護理學院
國際文化交流學院
藝術設計系

師資隊伍

學校擁有一支高水平的師資隊伍。學校擁有一支高水平的師資隊伍,博士生導師1402人,碩士生導師1708人,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37人,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62人、講座教授35人,“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含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29人。在2400多位教師中,教授、副教授1400餘人;全校現有在職博士生導師近1000多人,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31人、中國工程院院士9人。

學科體系

復旦大學研究生院
復旦大學研究生院
全校有人文、法學、新聞、經濟、管理、生命科學、醫學、技術科學與工程、信息科學與工程等18個學院,並設有69個系、65個研究所、91個研究中心,形成了較為完整的教育、科研體系。全校共有一級博士學位授權點29個、二級博士學科、專業點154個(其中自設30個,專業學位1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52個、碩士學位授權學科、專業點229個(其中自設51個,專業學位10個),還可授予工商管理、法律、行政管理、電子科學與工程、計算機技術、臨床醫學及公共衛生七個專業碩士學位及臨床醫學專業博士學位,2011年獲准在電子信息工程、生物製藥工程領域的招收工程博士。
全校共有29個博士后流動站、11個一級國家重點學科、19個二級國家重點學科(不含一級覆蓋)、5個國家重點實驗室、、3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上海市重點學科20個。有國家重點實驗室5個、國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2個、國家衛生部重點實驗室9個、總後衛生部重點實驗室1個、上海市重點實驗室7個、世界銀行貸款重點實驗室2個;國家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4個、上海市工程技術研究中心3個;8個國家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4個上海市社會科學創新研究基地;“985工程”科技創新平台5個、“985工程”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基地7個,為高層次人才的培養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人才培養

“復旦復旦旦復旦,巍巍學府文章煥”。以學術為本的復旦大學,尤其重視高層次人才--研究生的培養。自1978年恢復研究生招生以來,復旦大學共招收學歷研究生47213人,其中博士生12435人,碩士生34265人;已授予博士學位7556人,碩士學位29358人。目前在校研究生達16000多人。
復旦大學研究生教育始終以“研究生培養質量”為核心,並致力於營造完善的成才機制和濃厚的學術氛圍。在校研究生除積極參加所在教研室或學科專業的科研課題研究以及各類社會實踐活動外,還組隊參加各種學術交流和競賽,並多次獲獎,在其中得到磨鍊併發揮才幹,成為學校科研工作中一支重要生力軍。
在校研究生可以通過多種渠道獲得經濟資助:30多種校級研究生獎學金,獎額1000-10000元不等;學校撥出專款試行的研究生“助教、助研、助管”三助工程;各院系設立的專項獎學金;政府撥款與學校自籌資金相結合的困難補助基金;學校協助辦理的國家助學貸款等等。學校還致力為研究生提供便利的生活設施和宜人的居住環境,一個大型的研究生公寓群已於2001年9月投入使用。在復旦大學畢業的研究生中,1991年有21人被授予“有突出貢獻的中國博士、碩士學位獲得者”稱號,並有45人先後在九屆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評選獲獎。復旦大學畢業研究生正以其深厚的知識素養、突出的實踐能力和積極的創新精神,受到用人單位的廣泛讚賞和接受。
重要基地
復旦大學歷來十分重視研究生教育,在全國研究生教育史上曾有過三個“率先”。1923年,從金陵大學畢業的文學學士蔡樂生,進入復旦大學心理學院為研究生,標誌著復旦大學研究生教育的開始,這在國人所辦的高等學校中是首開先河的。新中國成立的1949年,復旦大學率先在全國公開招收研究生,從1949年10月至1965年12月共計招收、培養研究生651人。1977年10月復旦大學又在全國最早恢復研究生招生。
1981年1月1日實施《學位條例》以後,復旦大學的學位與研究生教育與其他高校一樣,沐浴著改革的春風,真正步入了良好的發展軌道。在1983年全國18名首批博士學位獲得者中,復旦佔4名,全國最早的2名文科博士也是復旦培養的。1984年國務院批准全國22所高校建立研究生院,復旦大學和上海醫科大學都在其中。復旦培養的研究生中有23名在1991年被國家授予“做出突出貢獻的中國碩士、博士學位獲得者”光榮稱號。2000年4月兩校合併后,進一步拓寬了學校的學科結構,形成了文、理、醫三足鼎立的學科格局,辦學實力進一步增強。經過國家10次學位授權審核工作之後,逐步完善了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理學、工學、醫學、管理學、藝術學等11個學科門類的研究生培養和學位授權體系。
目前,復旦大學培養科學學位研究生共涉及43個一級學科,其中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點35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點7個;培養專業學位研究生涉及博士專業學位授權點2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24個。1977年至2012年底,累計招收學歷教育研究生70184人,其中博士生18429人,碩士生51242人;已累計授予學位數為63847人,其中授予博士學位12261人,授予碩士學位51586人。目前在校各類研究生達19000多人,已有相當規模和水平,是我國研究生培養的一個重要基地。
管理職能
復旦大學
復旦大學
根據教育部《研究生院設置與管理規定》,研究生院是由學校提出申請並經國務院教育行政部門批准設置的,並在學校領導下,履行如下職能
1、規劃學校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工作,並在國家授權範圍內,開展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工作;
2、深入開展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研究,承擔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的改革與試點工作;
3、制定學校研究生教育與管理的規章制度,並對研究生教育與管理進行監督、檢查;
4、負責學位授權學科的建設,推動學科發展;
5、加強研究生指導教師隊伍建設,負責組織研究生指導教師的遴選、培訓和考核工作;
6、負責研究生招生、培養、管理和學位授予等工作,積極推動國內外合作與交流;
7、協助學校做好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為研究生的成長創造良好的條件;
8、承擔國務院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委託的其他工作。
資助體系
在校研究生可以通過多種渠道獲得經濟資助:30多種校級研究生獎學金,每年獎學金總額高達180多萬元;學校撥出專款試行的研究生“助教、助研、助管”三助工程;各院系設立的專項獎學金;政府撥款與學校自籌資金相結合的困難補助基金;學校協助辦理的商業助學貸款等等。學校還致力為研究生提供便利的生活設施和宜人的居住環境,一個大型的研究生公寓群已於2001年9月投入使用。

科學研究


科研平台

學科門類齊全,現有中國語言文學研究所、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研究中心、美國研究中心、歷史地理研究所、人口研究所、世界經濟研究所、金融研究院、數學研究所、現代物理研究所、遺傳學研究所、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上海市放射醫學研究所、肝癌研究所等306個各類研究機構,有聚合物與分子工程、專用集成電路與系統、應用表面物理、遺傳工程、醫學神經生物學等5個國家重點實驗室,省、部級研究機構39個。

學術交流

復旦大學研究生教育始終以“研究生培養質量”為核心,並致力於營造完善的成才機制和濃厚的學術氛圍。在校研究生除積極參加所在教研室或學科專業的科研課題研究以及各類社會實踐活動外,還組隊參加各種學術交流和競賽,並多次獲獎,在其中得到磨鍊併發揮才幹,成為學校科研工作中一支重要生力軍。

獲得榮譽


在復旦大學畢業的研究生中,有14人被授予“有突出貢獻的中國博士、碩士學位獲得者”稱號,並有22人先後在四屆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評選獲獎。復旦大學畢業研究生正以其深厚的知識素養、突出的實踐能力和積極的創新精神,受到用人單位的廣泛讚賞和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