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毛薯的結果 展開

毛薯

毛薯

毛薯,中藥名。為薯蕷科薯蕷屬植物參薯Dioscorea alata L.的塊莖。植物參薯,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湖北、湖南、廣東、廣西、貴州、四川、雲南、西藏等地常有栽培。具有健脾止瀉,益肺滋腎,解毒斂瘡之功效。主治脾虛泄瀉,腎虛遺精,帶下,小便頻數,虛勞咳嗽,消渴,瘡瘍潰爛,湯火傷。

別名


黎洞薯、大薯、薯子《廣州植物志》、腳板薯、雞窩薯《南寧市藥物志》、雲餅山藥(雲南)。

入葯部位


塊莖。

性味


味甘、微澀,性平。

歸經


入脾、肺、胃經。

功效


健脾止瀉,益肺滋腎,解毒斂瘡。

主治


脾虛泄瀉,腎虛遺精,帶下,小便頻數,虛勞咳嗽,消渴,瘡瘍潰爛,湯火傷。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或入丸、散。
外用:適量,研末敷。

炮製


採集加工:冬初挖掘塊莖,洗去泥土;或放在缸內,蓋沙貯藏。

形態特徵


多年生纏繞草質藤本。野生者塊莖多為長圓柱形;栽培者塊莖變異較大,呈長圓柱形、圓錐形、球形、扁圓形而重疊,或有分支。莖右旋,無毛,通常有四條狹翅,基部有時有刺。單葉,在莖下部的互生,中部以上的對生;葉柄綠色或帶紫紅色,長4-15cm;葉片綠色或帶紫紅色,紙質,卵形至卵圓形,長6-20cm,寬4-13cm,先端短漸尖、尾尖或凸尖,基部心形、深心形至箭形,有時為戟形,兩耳鈍,兩面無毛;葉腋內有大小不等的珠芽,珠芽多為球形、卵形或倒卵形。雌雄異株;雄花序為穗狀花序,長1.5-4cm,通常2至數個簇生或單生於花序軸上排列成圓錐花序,花序軸明顯地呈“之”字狀曲折,雄花的外輪花被片為寬卵形,內輪倒卵形,雄蕊6;雌花序為穗狀花序,1-3個著生於葉腋,雌花的外輪花被片為寬卵形,內輪為倒卵狀長圓形,較小而厚,退化雄蕊6,子房下位,花柱3,分離。蒴果三棱狀扁圓形,長1.5-2.5cm,寬2.5-4.5cm。種子四周有膜質翅。花期11月至翌年1月,果期12月至翌年1月。

生長環境


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湖北、湖南、廣東、廣西、貴州、四川、雲南、西藏等地常有栽培。

鑒別


藥材性狀:呈不規則圓柱形,長7-14cm,直徑2-4cm,表面淺棕黃色至棕黃色,有縱皺紋,常有未除盡的栓皮痕迹,質堅實,斷面淡黃色,散有少量淡棕色小點。無臭,味甜微酸,有粘性。

藥理作用


新鮮塊莖據雲有毒,可治麻醉;煮或炒熟后即無毒,可供食用。

相關論述


《植物名實圖考》:“江西、湖南有一種扁闊者,俗呼腳板薯,味淡。其子謂之零餘子,野生者結莢作三棱,形如風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