嘲鶇

雀形目嘲鶇科幾種鳴禽的統稱

嘲鶇是雀形目嘲鶇科的幾種善模仿的鳴禽的統稱,共有12屬36種。體長27厘米,喙向下彎曲。產於西半球。它們大多數和鶇一般大小,並且被認為與鶇和鷦鷯具有密切的親緣關係。嘲鶇科的主要棲息地是灌叢和森林下層叢林,也包括林木線上高海拔地區的草地。

簡介


嘲鶇的英文名除了mockingbird外,還有另一個名字“mimic-thrush”(意為善模仿的鶇)。這群富有特色的新大陸鳥生活在北美、南美和中美洲的大部分地區(除加拿大北部),其中南美小嘲鶇出現在南美南端。它們大多數和鶇一般大小,並且被認為與鶇和鷦鷯具有密切的親緣關係。外形特徵
喙向下彎曲。嘲鶇長23---25厘米,長著小嘴和尾巴,羽毛呈灰褐色。
北方的小嘲鶇(Mimus polyglottos)以善於模仿而聞名。
嘲鶇
嘲鶇
體長27公分(10.5吋),色灰,翼和尾色深並均具白斑。

外形特徵


喙向下彎曲。嘲鶇長23-25厘米,長著小嘴和尾巴,羽毛呈灰褐色。
嘲鶇的尾一般比鶇和鷦鷯的尾長,喙也較長且通常明顯下彎。許多種類的體羽模式頗似“標準的”鶇,上體褐色、下體淺色,具大量斑紋。但有幾個種類著色更深,並更多地為單一的灰色。色彩最醒目的也許是藍嘲鶇:一身灰藍,只有臉為黑色。而科內的小型種類之一灰嘲鶇則著色獨特:體羽為統一的灰色(上體顏色比下體深),頭頂為黑色,尾下覆羽為亮麗的栗色。許多嘲鶇會以一種惹眼的方式翹起並展開它們長長的尾羽(尤其是在炫耀中)。
北方的小嘲鶇(Mimuspolyglottos)以善於模仿而聞名。
體長27公分(10.5吋),色灰,翼和尾色深並均具白斑。生活習性
嘲鶇
嘲鶇
小嘲鶇大量生息於海邊,常棲息於高處鳴囀,能奮力保衛其領域,甚至在夜間也鳴叫。
嘲鶇長23---25厘米,長著小嘴和尾巴,羽毛呈灰褐色。它是食肉鳥。雖然並不美麗,但它的音樂天賦彌補了外貌上的不足。它的歌聲宛如不斷變化的、動聽的”淙淙”流水。反覆唱過一支悅耳的曲子后它會換一支曲子再接著唱。每首歌里,都有許多音調是從別處模仿來的。如人聲,甚至機器發出的聲音。有時,其他鳥的叫聲也會被它模仿得惟妙惟肖。例如,當夜鶯被引入佛羅里達時,當地的嘲鶇就曾一個音一個音地模仿過它的歌聲。
但並不是人人都喜歡嘲鶇,因為它們會吃掉各種水果。可是,它們也吃對莊稼有害的昆蟲。
嘲鶇居住在郊野的灌木叢和廣闊的森林中。它們棲息在樹上,以歌聲來標明自己的領地。
嘲鶇整年歌唱是為了標明自己的領地。它們精力充沛,除保衛自己外,甚至還會飛到遠處襲擊狗和人類。

生長繁殖


嘲鶇
嘲鶇
嘲鶇在茂密植被中築大而零亂的樹枝巢。多數情況下,巢或位於地面,或在離地面2米以內的植被上,有時會築於15米甚至更高的樹上。一窩產2~5枚卵(少數情況下達6枚),卵在12~13天後可孵化,雛鳥再經過大約同樣長的時間后離巢。繁殖期一般始於春季,或者在某些乾旱地區如加拉帕哥斯群島,在雨季來臨后開始。繁殖期有可能很長,因為會育2窩甚至3窩雛。配偶通常連續數個繁殖期生活在一起,但灰嘲鶇的配偶在育雛失敗後會傾向於分開或者離開領域。這種現象被認為是面對天敵而採取的一種適應行為,因為大部分配偶育雛失敗便是由於遭到了天敵的襲擊,選擇離開可以讓親鳥去別處找到更安全的避難地。

分佈範圍


產於西半球。分佈於美國北部到整個巴西,並已引入夏威夷。其他小嘲鶇屬(Mimus)的種,與沼澤生活的黑帽嘲鶇(Donacobius屬)、中美洲的藍嘲鶇(Melanotis屬)均分佈於中美洲和南美洲至巴塔哥尼亞一帶。
三斑嘲鶇屬(Nesomimus)在不同的島嶼上有不同的亞種,它們具有與加拉帕戈斯地雀相似的適應輻射,但不那麼典型。

棲息環境


嘲鶇成功地擴散到了加勒比群島和加拉帕哥斯群島的許多島嶼上,並被引入夏威夷和百慕大。許多分佈靠北的種類會南下過冬,如絕大多數灰嘲鶇和褐彎嘴嘲鶇會離開加拿大,多數在美國繁殖的高山彎嘴嘲鶇在墨西哥越冬。不過有部分小嘲鶇會在加拿大過冬。
嘲鶇科的主要棲息地是灌叢和森林下層叢林,也包括林木線上高海拔地區的草地,還有不少種類棲息在近沙漠的乾旱地帶但所有種類都會利用低矮的植被做掩體,並且主要在地面覓食。例外的是小安的列斯群島上的2個旋木嘲鶇種類,生活在雨林中;以及變異的種類黑頂鷦鷯,如今有時被歸入鷦鷯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