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三智才讓的結果 展開
-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
- 青海省貴德縣河東鄉貢巴村委會會計
三智才讓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
三智才讓,上世紀60年代末,出生在素有“熱貢藝術之鄉”的安多藏區隆務河畔!自幼跟爺爺學習民間藝術,十六歲考入青海民族大學藏語言文化學院。在那裡師從諸多教師學習藏族古典文學,畢業論文《森格雄居民來源問題》在首屆全國藏學座談會上獲得青年作家一等獎。畢業後分配到中國藏學研究中心。在工作之餘拜隆務寺高僧拉德倉和加毛倉等高僧大德為師細緻學因明學等,於1991年,考入青海民族大學攻讀碩士研究生。
1991年懷著振興藏區經濟的赤誠心在西寧長途汽車站對面開拓藏民街市場的先鋒者。
1992年擔任《青海群眾藝術》雜誌開辦草山糾紛為主題的欄目《覺醒警鐘》的編輯任務。
1992年,創辦藏族第一家私利學校“雪域利眾學校”。
1998年新建青海藏家手工藝服務中心。
2001年至2003年應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邀請香格里拉第一村更名為香格里拉生態文化村,為雲南省迪慶吉堂縣的更名儀式意境圖繪製的“香巴拉堆綉大觀”獲得大上海吉尼斯世界紀錄。
2003年,創辦了非盈利民間組織青海省佛教文化藝術中心,擔任理事長。
2003年,經過青海省新聞出版局批准創辦了藏族私家桑布扎藏文圖書批發中心。
2003年發行了藏族第一個辯經光碟《雪域大辯經》。
2003年舉辦了首屆藏族飲食文化培訓班。
2004年創辦了西寧貢奔香巴林孤殘職業培訓學校。
2005年在雪域祈願大法會上獲得“青藏高原生態環境保護獎”。
2007年獲得亞洲動物保護協會頒發的獎項。
2009年安然公司授予年度“安然愛心慈善家”榮譽稱號。
2009年10月,《改變藏族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意識》獲得夏瓊寺雜誌編輯部舉辦的《百科研討》論文獎。
作品有《藏族文化歷史知識問答》一書2000年由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
《藏文字體》一書2001年由香港天馬出版社出版。
《安多賽宗寺解說》一書由香港天馬出版社出版。
新編的由雲南出版社出版發行的第一本藏族環保為題材的《藏傳佛教的生態觀》獲得世界自然基金會的獎項,並已翻譯成英漢兩種文字。
走在街頭,給肢體殘疾的孩子施捨幾毛錢、幾塊錢的人很多很多,但能夠傾其所有將一個個流落街頭、無人照顧的一群孤殘孩子送進學堂,使他們掌握一技之長並走向自立的人卻不多,三智才讓是其中之一。
在香格里拉縣的一次偶遇出生在我省熱貢藝術故鄉海南州同仁縣的三智才讓自幼跟著爺爺學藝,研究生畢業后成為藏文化、藏傳手工藝的搜集、整理、傳承者,並致力於相關的創作和策劃。為弘揚熱貢藝術,1998年,三智才讓和父親利用個人和家庭所長,針對當地藏族青年辦起了一個熱貢藝術培訓班,對40名學員分別免費培訓2年至3年,使他們成為專事熱貢藝術的藝人。2000年6月,雲南省迪慶州香格里拉縣某藏葯公司請三智才讓做藏醫藥文化策劃,該州州政府請三智才讓做藏民族風情建築和藏文化的策劃。一天,三智才讓在該州州府所在地香格里拉縣縣城街頭行走時,看到一名衣衫襤褸、蓬頭垢面的殘疾少年正被幾個同齡人辱罵、撕扯,當即上前進行了阻止,並領著殘疾少年離開了那幾個少年。殘疾少年渾身上下髒兮兮的,表情遲鈍,臉上還長著白毛,走路一瘸一瘸的,手指細得就像筷子……問他什麼,他啥也不說。三智才讓只好先帶他去一家飯館吃了一頓飽飯。狼吞虎咽過後,殘疾少年這才告訴三智才讓:他叫彭措,17歲,父母在彭措幼年時相繼離開人世,從此,彭措便開始四處流浪,十多年來,彭措夜晚露宿街頭,白天乞討為生……“不能再讓他這麼流浪下去了,他總有一天會因病死去的,或者會被凍死或餓死。”三智才讓想,“應該讓他像正常孩子一樣地活著,學會一門手藝並自立於社會。”想到此,三智才讓給彭措買了一身新衣服,並帶彭措去了自己的住處。自此,三智才讓管上了彭措的吃住,並開始教三智才讓學藝,因彭措手指殘疾,握力不夠,在繪畫、石雕方面因握不住畫筆、小鐵鎚和石刀先後失敗了。三智才讓又嘗試著教三智才讓刺繡,因刺繡不需要費太大的手勁,經過一年多時間的磨練,彭措漸漸入門並掌握了這門技藝。出師后,彭措在三智才讓的扶持下,開始獨立製作制綉並向外銷售,不久便可以自己養活自己了。看到彭措開始了他幸福的生活,三智才讓陷入了沉思。讓更多的孤殘孩子走向自立彭措的命運使得三智才讓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人生。“一個彭措自立了,不再流浪,卻還有更多的‘彭措’在流浪,在無知和頹廢中漸漸長大成人……”三智才讓經過再三思考,最終下定了決心,跑到迪慶州殘聯要求對方幫他廣為聯繫流落在社會上的孤殘孩子,他要教會更多孤殘孩子一技之長,使他們靠自身力量自立於社會,像正常人一樣活著。聽了三智才讓的打算,迪慶州殘聯的同志被三智才讓的義舉深深打動了,經過多方努力,陸續將8名殘疾孩子交給了三智才讓。8名殘疾孩子年齡最小的12歲、最大的22歲,有藏族、漢族、彝族等不同民族的孩子。針對每個孩子不同的殘疾情況,三智才讓分別教他們堆綉、刺繡、石刻、木雕等手藝,同時教他們藏漢語文知識,使他們學會了讀書、寫字。在為8個孩子授藝的兩年多時間裡,三智才讓以身作則,總是強調讓他們“先學做人,後學做事。”8個孩子陸續出師后,有的成了企業的職工,有的開始自主創業,紛紛走上了自立自強之路。離開雲南回故鄉青海前,迪慶州政府和州殘聯舉行了隆重的表彰大會,對三智才讓救孤助殘的事迹進行了表彰獎勵。創辦首家孤殘孩子技校2003年年底,三智才讓回到故鄉青海后,繼續他的藏文化、藏傳手工藝的搜集、整理、傳承、創作、策劃事業,並於2004年5月成立了以保護藏族傳統文化藝術、保護青藏高原生態環境、保護藏族傳統手工藝為宗旨的青海省佛教文化藝術服務中心,經過幾年的努力,為我省熱貢藝術的發揚光大、青藏高原生態環境的改善、特別是藏傳刺繡工藝的恢復、發展做了大量工作。在此期間,在雲南自立生存的9名孤殘孩子不忘師恩,時常給三智才讓發來手機簡訊或電子郵件,說他們生活得很好,並表達了他們對恩師的感激之情。其實,從雲南回到家鄉后,三智才讓從未放棄過對藏區孤殘孩子的關注。工作之餘,三智才讓對藏區孤殘兒童的生存情況進行了深入調查,並於2005年3月分別在青海、雲南招收了8名孤殘孩子,組辦了塔爾寺香巴林手工藝福利學校。學校成立后,在社會各界的關心、資助下,又有20名孤殘兒童被收進學校,使學校在校生達到35名。2007年7月底,西寧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批准將該校正式定名為西寧貢奔香巴林職業培訓學校,學校成立后,很快又有分別來自青海、甘肅、四川、雲南、西藏等省區的22名孤殘兒童被收進學校,使在校生總人數達到57人。2007年9月17日,該校正式掛牌,成為我省首家專收孤殘孩子的職業技術培訓學校。三智才讓的義舉感動了社會走進西寧貢奔香巴林職業培訓學校,記者所接觸的每個孩子都有一段悲慘的故事:才乎加,16歲,男,聾啞孩子,來自甘南瑪曲縣一個貧困的小山村。父親患病多年在他尚不懂事時去世,留下沉重的債務,與母親相依為命,生活無保障,沒上過學。才項多傑,12歲,男,孤兒,來自天峻縣牧區,3歲時,家人被歹徒殺害,自己頭部也被砍了一刀,成為牧區吃“百家飯”的流浪兒……才格措,17歲,女,棄兒,來自貴德縣河西鄉加洛蘇合村,父親病故后,母親改嫁跟了別人,將年幼的她拋棄,隨後又將家中僅有的幾畝地給了別人,並將轉讓土地的錢全部帶走…………三智才讓說:“一個人從小就要被愛、感受愛,並接受教育,只有這樣,他長大后才能愛別人、愛社會,並成為一名有益於社會的人。”為使這些孩子能像正常孩子一樣被愛、被關心,並接受教育,三智才讓從研究生畢業(當時30歲)開始,就開始致力於救孤助殘的事業,從1998年至今,為救孤助殘,他四處租借房屋、聘請師資、添置教學用具等,已累計投入近180萬元,將家底“折騰一空”,為此,妻子時常跟他吵鬧,他也知道自己的做法影響了家庭的正常生活,感到很對不起妻子,但一看到流浪的、無學可上的孤殘孩子,他又會將妻子的感受丟到腦後……儘管如此,三智才讓卻從未動搖過他救孤助殘的信念,更沒有後悔過,每當一個個被接收的孩子親昵地喊他“阿爸”時,他都感到無比的幸福,覺得自己是這個世界上最幸福的人。聽說了三智才讓傾其所有供孤殘孩子上學的事迹后,社會各界的仁人志士們無不為之動容,大家紛紛伸出援手對三智才讓的事業給予了大力支持。面對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三智才讓哭了。他說:“若沒有全社會的大力支持,單靠我一個人的力量,是不可能解決這麼多孤殘孩子入學問題的……”據了解,新成立的西寧貢奔香巴林職業培訓學校57名在校生中,有11名殘疾孩子、25名孤兒,余之均為貧困家庭學生。學校開設有思想品德課、藏語和藏文書法、漢語和社交禮儀、英文和英語口語、環保、繪畫和唐卡製作、刺繡、堆綉製作、工藝品雕刻(木雕、石刻)、泥塑和裝裱、裝飾、美術、計算機等專業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