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鏘鏘三人行的結果 展開

鏘鏘三人行

鳳凰衛視談話類節目

《鏘鏘三人行》是鳳凰衛視出品的著名談話類節目,由主持人竇文濤主持,一起針對熱門新聞事件或社會熱點話題進行研究。

節目中眾人各抒己見,但卻又不屬於追求問題答案的正論,而是俗人閑話,一派“多少天下事,盡付笑談中”的情致,達到融匯信息傳播,製造樂趣與辨析事理三大元素於一身的目的。

主持人與兩位嘉賓似三友閑聚,在談笑風生的氣氛中,以個性化的表達,關注時事資訊,傳遞民間話語,交流自由觀點,訴說生活體驗,難掩真實性情,分享聊天趣味。因公司節目調整,鏘鏘於2017年9月12日暫時停播。

節目形式


《鏘鏘三人行》由鳳凰衛視金牌主持人竇文濤主持,一起針對熱門新聞事件進行研究,並各抒己見,但卻又不屬於追求問題答案的“正論”,而是“俗人閑話”,一派“多少天下事,盡付笑談中”,達至融匯信息傳播,製造樂趣與辨析事理三大元素於一身的目的。看似“平衡一下”的“滑頭話”,其實是竇文濤引導嘉賓發表具個人色彩的大膽言論,有時又略顯露骨(這也是該節目吸引一些人的原因吧),營造日常聊天的形態、談笑風生的氣氛,力求談話輕鬆、惹笑。節目秉承平民視角的清談態度,深入透徹,具有特定的人文色彩和人文價值取向。”
主持人與兩位嘉賓宛如三友閑聚,企求回歸即興聊天本色,坦誠相見,大膽言論。在談笑風生的氣氛中以個性化的表達,關注時事資訊,傳遞民間話語,交流自由觀點,呈現生活體驗,不掩真實性情,分享聊天趣味。
早期《鏘鏘三人行》
早期《鏘鏘三人行》
竇文濤說:”我只是個真正的實用主義者。真正的實用主義者沒有虛榮心,因為他知道那是虛的,很多 東西要讓我有實際的感受才行。比方說像我們這種靠名氣吃飯的人,連名氣都不是越多越好。一個人只要不驕不躁就能看到這個事實。“他有天馬行空的活躍思維,引起觀眾興趣和注意的是他豐富的“非語言符號”。有個性、有特色、有閱歷,正是竇文濤的個人魅力。
鏘鏘三人行被《新周刊》譽為”15年來中國最有價值的電視節目“。

節目製作

開播
1997年年底,曹景行來到鳳凰衛視,次年3月份,開始給“鏘鏘”做策劃。“台里對文濤的潛能是有一個認識過程的,之前竇文濤和吳小莉一起主持新聞節目《時事直通車》,一副一本正經的樣子。”一直到1997年香港回歸的時候,鳳凰衛視做了一個“60個小時說不停”的節目,6個主持人,竇文濤是從頭撐到尾,一人就說了6到8個小時,“台里開始認識到,他說話的本事特別大。文濤當時就跟老闆談,想做一個脫口秀的節目。”曹景行說。
“鳳凰於飛,和鳴鏘鏘”,劉長樂替這個節目起了名字。1998年4月,節目正式開播,竇文濤坐到《鏘鏘三人行》台前。
成本
脫口秀可能是電視節目中製作成本最低的一種。“為什麼好多台有一陣都做,因為投入少,沒廣告也虧不了什麼。”竇文濤分析。
“小桌子做道具是我想出來的,”導演梁錦暉說,“你注意到沒有,通常香港ICAC(廉政公署)審犯人時,都是用類似三角形的桌子,三個人剛好合用,”三角形桌子不好擺攝像機位,梁錦暉決定把桌角去掉,改成梯形桌,為了做這張桌,梁畫好圖紙,跑遍了紅磡、土瓜灣的傢具店。
鏘鏘三人行[鳳凰衛視談話類節目]
鏘鏘三人行[鳳凰衛視談話類節目]
竇文濤笑稱,《魯豫有約》有專門的錄製棚,是美國兵,《鏘鏘三人行》與幾十個節目共用20平方米的錄製棚,屬於游擊隊。節目組沒有固定資產,就連嘉賓坐的3把椅子也不是自己的,“後來有個潮州的觀眾看我們窮,自己燒了點瓷器給寄來,說看你們太慘了,老是那幾個杯子。”
除了背景和音樂換過之外,過節時加點紅燈籠、聖誕樹,《鏘鏘三人行》開播十幾年來,基本沒有太大變化。做過嘉賓的台灣導演李國修建議,《鏘鏘三人行》要像台灣一些節目一樣,允許主持人跟嘉賓喝酒聊天,“喜歡喝洋酒倒洋酒,喝白乾倒白乾,喝啤酒倒啤酒,一人一邊,敞開了談。”殊不知,《鏘鏘三人行》向來精打細算,並沒有那麼闊氣。曾任節目主編的鄒倚天有一次買了一瓶真的香檳,嘉賓們說:“倚天,我們以前喝的都是假的,就是汽酒。”而除了道具低廉,《鏘鏘三人行》的人員成本也非常低。
收益
《鏘鏘三人行》開播的前半年,沒見著一個廣告。竇文濤說:“按我們的規矩要撤掉,當時劉長樂在會上講,就說文濤不容易,這個節目給他留著,就這樣又留了一個月,有廣告,能掙到錢了。”鳳凰衛視言論部總監曹景行的解釋是,“台里說,這麼好的節目不急著賣出去。”
竇文濤的一張嘴在《鏘鏘三人行》中一炮而紅,不但順勢衍生出《明星三人行》、《老竇一家親》、《老竇酒吧》、《文濤拍案》等,還讓他一舉獲得《新周刊》2004、2006年度“中國電視排行榜”中的“最佳談話節目主持人”,2004年度《新周刊》“15年來中國最有價值的電視節目主持人”第三名。在2006年,竇文濤以3.2億的品牌價值位列《蒙代爾》雜誌《2006年度中國最具價值主持人》排行榜第三名。

節目相關

三人組合
梁文道認為“兩個人聊會很累,三個人就很輕鬆,不用搶著說話”。而另一個常客許子東則發現“其他脫口秀都是說給觀眾聽,我們是聊給自己聽”。
《鏘鏘三人行》十來年,嘉賓像流水一樣來來去去,當中混得最臉熟的是許子東和梁文道。很多臨時發揮的即興話題都不敢交給面生的嘉賓,非要這三個人坐在一起才能指望可以聊出世態百相。
聊給誰聽
比《鏘鏘三人行》早出生兩年的《實話實說》被認為是內地第一檔脫口秀,製片人齊含笑認為是社會變化過快給脫口秀帶來了出頭的機會,因為跟不上變化節奏的人太多,大家面對未來都辨不清方向,這時候就需要有公眾人物來提醒你怎麼做選擇題,“我們的節目很簡單,就是告訴你別人想什麼和怎麼想”。這個初衷一開始就決定了《實話實說》不像是百無禁忌的脫口秀,更像是一碗每周準時煲好的心靈雞湯,人們在崔永元身上尋找社會共識,在嘉賓身上投射自己的人生經驗。
鄒倚天認為,“鏘鏘”其實和《實話實說》一樣,也是一場面向觀眾的談話,但道具和形式可能是最簡單的:三把椅子、三個人,圍著一張只能放三個杯子的圓桌討論大千世界、芸芸眾生。沒有熱線電話,沒有現場觀眾,真正能指望的只有鏡頭上的三張嘴。
這種簡易模式的好處是節約了成本,又能真正形成聊天的效果,問題是寶都押到了主持人身上。鄒倚天說:“比如‘礦難’出來之後,我們知道這個話題是大家都關心的,希望通過它體現主持人和嘉賓的價值觀,這種價值觀一定要真誠。通常我們都能達到效果,但有時候遇到嘉賓陷在一個問題里出不來,就需要竇文濤把嘉賓的思維揪回來。在這種節目形式當中,唯一不能取代的就是一個好的主持人。”
有時候竇文濤也會放嘉賓一馬,任其自由發揮。鄒倚天說:“很多電影人上節目都希望宣傳自己的作品,我們也樂意配合。”但導演們一旦說起中國電影就會義憤填膺地跑題,有幾次說得興起,馮小剛就脹得一臉通紅,滔滔不絕地表示拍好電影要用心。遇到這種情況,竇文濤就端起笑容,等待對方把話說完,然後開始另一個話題。因為他知道,馮導說的話,其實是電視機前面的人感興趣的,私人聊天中的個人狀態對觀眾來說,永遠是最生動的東西。
自由度的驚喜
有故事的普通人都被請上了《魯豫有約》,在現場觀眾面前和陳魯豫講述自己的百味人生,他們的現實生活則投射在現場大屏幕上,這種雙管齊下很快就能讓觀眾沉浸在節目創造出來的暖色調當中。
“《魯豫有約》可以講故事,我已經有你的資料了,只要想從哪幾個角度來問你,片子什麼的組裡的人也都準備好了。”鄒倚天強調的是另一個問題:“從主持人的角度,魯豫比竇文濤輕鬆多了,我們沒故事可講,只有一個線頭,你想把它發展下去,弄成一件衣服,就得自己掏出東西來。”
竇文濤不在的時候,節目組曾經找過陳魯豫和梁文道來代班,播出后反響一般。掏出來的東西多了,節目的個人氣質也就被固化了。鄒倚天也承認這點:“這是他原創的節目,風格特別適合他的氣質和個性,所以後來有電視台模仿,但都超不過‘鏘鏘’。”
這種有強烈主持人烙印的節目在美國的代表是奧普拉脫口秀和大衛·萊特曼的《深夜秀》(又譯《大衛牙擦騷》)。許子東認為,美國的大牌節目和“鏘鏘”比起來,也顯得很有形式上的局限。“美國的談話節目都不是三個人的,要麼是兩個人,要麼是一個圓桌,很多人。歐洲也一樣。美國的電視工業這麼強大,他們一定什麼形式都嘗試過,偏偏這種形式沒有出來。這種形式能在中文電視圈流行,說明電視文化雖然是普世的,但是它畢竟有各個民族文化的特點在裡面。”
和大多數談話節目一樣,“鏘鏘”事先也會給節目設好話題,給嘉賓分配“方向”,但一上了鏡頭,話題就被放開了。有一次,何平上節目聊自己的《天地英雄》,但最後在椅子上對中國的發展過快表示憂慮,“我們怎麼就成了睡不著的國家?”這些亮點在梁文道看來都是自由度帶來的驚喜:“大衛·萊特曼那麼優秀的人,但他的脫口秀都是有幾十個編劇給他寫台本。所以美國編劇一罷工,他就有點頂不住。而我們沒有台本,只有一個大致的方向,這反而是優勢。”

創作團隊


主持人

節目中的竇文濤
節目中的竇文濤
竇文濤,山東章丘人,1967年8月21日生於河北省石家莊市,1985年就讀武漢大學新聞系。4 年本科畢業后南下到廣東電台工作,同時兼職於廣東電視台,其間主要擔任包括新聞,娛樂等各類節目主持人,重點傾向於談話節目和社會類話題。先後擁有記者,編輯,節目企劃,節目監製及頻道總監助理的專業資歷。在廣東從事電台及電視節目主持及製作的7年中,曾獲"中國新聞獎一等獎",被評選為全國廣播電視"十佳"節目主持人,並獲首屆"金話筒"獎。
1996年3月,赴香港加盟即將開播的鳳凰衛視,擔任中文台的娛樂資訊欄目《相聚鳳凰台》的節目主持人。1997年4月,開始擔任每晚九時首播的時事資訊欄目《時事直通車》的主播。1998年4月,推出完全體現個人風格的"脫口秀"欄目《鏘鏘三人行》。每次節目里同兩位嘉賓主持聊天,嘉賓則親自選出,包括導演、作家、學者、政界及傳媒界精英等,個個閱歷豐富,見聞廣博,名嘴會聚,各抒己見,堪稱"非常男女"。節目緊跟時事新聞,不求高度,只求廣度;不求深度,只求溫度;不求結論,只求趣味。將私人間的侃談搬上熒幕,以百姓之心,看天下之事,從而成功將娛樂元素注入時事節目,開闢了另類的新聞漫話節目路線,使之成為一個感性的聊天節目。《鏘鏘三人行》已成為鳳凰衛視中文台名牌欄目之一,深受海內外廣大觀眾喜愛。

製作團隊

製作人:宋欣 畢蜂
製作總監、製片人:張力 邱偉華 何子傑
監製:張力 田甲申 黃海波

參演嘉賓


金牌嘉賓

許子東
節目中的許子東
節目中的許子東
浙江天台人,1954年8月21日生於上海。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文學碩士,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東亞語言文化系文學碩士,香港大學中文學系哲學博士。歷任華東師範大學副教授,香港嶺南學院中文系副教授。現居於香港,擔任香港嶺南大學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同時亦擔任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兼職教授,中國文藝理論學會副會長。
著有《郁達夫新論》、《為了忘卻的集體記憶-解讀50篇文革小說》、《香港短篇小說初探》、《張愛玲的文學史意義》等作品。
許子東於2000年起,經梁文道介紹,開始擔任《鏘鏘三人行》的嘉賓主持,把學術融入日常話題中。據報章資料,許子東曾害怕上電視,但在朋友梁文道的遊說下,認為《鏘鏘三人行》是一個可作學術角度界入的節目,於是同意參與。
梁文道
祖籍廣東順德,1970年12月26日生於香港。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作家、傳媒人。曾擔任鳳凰衛視讀書節目《開卷八分鐘》主持人(已停播)。
節目中的梁文道
節目中的梁文道
著有《我執》《我讀》《關鍵詞》《讀者》等作品。
梁文道於1999年起參與《鏘鏘三人行》節目,並成為該節目的金牌嘉賓。而竇文濤、許子東、梁文道三人被稱為《鏘鏘三人行》的“鐵三角”。

常任嘉賓

節目中的馬未都
節目中的馬未都
1955年生於北京,祖籍山東榮成。著名收藏家、古董鑒賞家,觀復博物館創辦人及現任館長,廣西衛視《收藏馬未都》節目主講人。
節目中的馬家輝
節目中的馬家輝
1963年生於香港,台灣大學心理學系學士,美國芝加哥大學社會科學碩士,美國威斯康星大學社會學博士。香港傳媒人、專欄作家、文化評論學者,台灣問題研究員。曾任台灣華商廣告公司文案企劃、台灣《大地》地理雜誌記者、《明報》世紀版和讀書版策劃顧問,鳳凰衛視、有線電視、香港電台節目主持等。現為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助理主任,有多本著作結集出版。是早期加入節目的嘉賓之一。
節目中的孟廣美
節目中的孟廣美
1967年出生,父親河南籍。

歷任嘉賓

查建英(1959年-),筆名扎西多,中國作家,出生於北京。1978年考入北京大學,1981年離開中國就讀於美國南卡羅來納大學並於1984年獲得得英語碩士學位,1986年,她在哥倫比亞大學獲得她的第二個碩士學位,專業是比較文學。1987年,查建英返回中國,曾經為紐約時報北京辦事處工作過一段時間。
九十年代,查建英活躍於美國和香港,在香港推廣其中文著作,查建英曾稱其最喜歡的城市是北京和香港。
1996年,查建英的非小說類英文著作《China Pop》出版;
2006年,出版《八十年代訪談錄》,
合併圖冊
合併圖冊
2014年,《弄潮兒:中國崛起中的行動者和推動者》出版。
葉檀,女,博士,知名財經評論家、財經專欄作家。《每日經濟新聞》主筆、《解放日報》經濟評論員,央視財經頻道特約評論員。在《南方都市報》、《南方人物周刊》、《財經國家周刊》、FT中文網等多家媒體開闢財經評論專欄。
曾獲《南方人物周刊》2008年度青年領袖、中國證券市場20年回顧與展望論壇20年最具影響力財經傳媒人獎等獎項。主要從事資本市場、房地產市場、金融等領域寫作。著有《拿什麼拯救中國經濟》、《中國房地產戰爭》。現居上海。
鏘鏘三人行[鳳凰衛視談話類節目]
鏘鏘三人行[鳳凰衛視談話類節目]

早期節目


前期
1998年4月,節目正式開播。曹景行回憶說,之前只做了一次樣片,並沒有太多的準備,因為這個節目要營造的就是老朋友聊天的氣氛,話題也都是嘉賓提前碰一下,“老朋友聊天還需要準備什麼呢?”
最早的嘉賓組合有三對:張堅庭和李純恩,馬家輝和鄭沛芳,曹景行和潘潔。在節目還沒有正式定型的時候,討論很多都是新聞話題,但是用一種輕鬆的方式。當時作為竇文濤助手的張小蓓說,剪新聞片是她的一項大工作:“每次用的片子要找好,一些新聞片要重新剪接的話都要弄,用的大部分片子都是《時事直通車》的。”曹景行說:“剛開始還很嚴肅,經常討論重大話題,我記得剛開始就做印尼總統蘇哈托下台。”然而這個節目的目的是讓話題更鬆弛,此後就加入了很多軟性的話題。
從小圈子開始憂國憂民
曾任“鏘鏘”主編的鄒倚天說,在她還在美國上學那會兒,竇文濤是她的偶像。在她的記憶里,最早開始喜歡“鏘鏘”的是一個小圈子,不是主流人群。“北京那一幫以前在88號里混的人全看這節目,覺得話題全聊他們心坎里去了,終於有一個節目不‘裝’了。”在她開始關注“鏘鏘”的時候,這個節目已經脫離了早期還帶點嚴肅的新聞話題,原來星期六的時候有一個濃縮版,把精彩的片段在星期六重放一次,張小蓓說:“當時文濤對這個濃縮版也感到比較苦惱,因為這就意味著每到周四周五就要把之前錄好的節目再重看一次,看完再剪出來,很辛苦。後來我們就想不如做《明星三人行》試一下。”於是很多天王級的嘉賓,比如王菲、劉嘉玲、黎明、劉德華都來參與節目,一下子就把招牌做響了。

評價


《鏘鏘三人行》做的是一張嘴的生意,3把椅子和3個杯子的“話癆”節目,套回了上億元的廣告投放。
“鏘鏘”是最不憤怒的節目。這裡沒有義憤填膺的談話嘉賓,只有強烈表述欲的主角。“鏘鏘”不反智、不反信息量、不反世界觀,不反動。所以,它的智慧是世俗的智慧,是通透的結果。越是俗人,越是有自我批判精神的人,越是把自己姿態放低,越能在這檔節目中找到共鳴之處吧。
在《新周刊》對《鏘鏘三人行》的網路受眾調查中,“鏘鏘”觀眾的男女比例達到可貴的平衡,分別佔到一半(女50.75%)對一半(男49.25%),這個觀眾群體的生態平衡來自“鏘鏘”在嘉賓上的明智選擇:既有聰明男性,也有生猛女人。
有77%的人熱愛“鏘鏘”是因為其話題的熱辣和主持人的風格,同時有78%的人表示,竇文濤離開后“鏘鏘”將再無特色。竇文濤是其中靈魂,本身就很小的一個節目。
尤其值得濃墨重彩一筆的是,有56%的觀眾認為“鏘鏘”影響了自己生活中的談話風格,教會了他們怎麼有趣怎麼來說、更加願意與朋友交談以及談性不是禁忌。
“鏘鏘”受眾在變化。老“鏘鏘”們為F40,社會影響力越來越大,老“鏘鏘”們追捧三人行。70年代生人從上學時就聽說這一檔節目,一直到行走江湖進入社會,依然買賬。而新的一代小朋友們則在視頻網上能夠輕易捕捉到他們感興趣的話題和節目單,網路電視和即時通信讓他們在觀看和觀感時保持同步。
在地域上,每個都有“鏘鏘三人行”吧,隨時在餐桌上展開話題,在街邊店路演。既有京普,也有魯言。不一定長期固定看“鏘鏘”,但姿態、語氣、語速的拿腔弄調皆已“鏘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