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村

河南省滑縣四間房鄉肖村

肖村位 於四間房鄉政府駐地東南1.5公里處,西臨唐爾庄,南接潘寨村,北望省道S101,東和前趙拐相連。

建制沿革


相傳該村明朝遷民之前居住的是肖姓人家,村很小,叫肖村。明洪武年間,從山西洪洞遷來晁、李兩家,遷到鄰村唐爾庄的主要是張姓人家。後來,因村東有唐爾庄張家的田地,張家就搬來一部分和晁、李兩姓住在了一起。歷史滄桑變換,肖姓人家漸漸絕戶,而肖村之名卻奇迹般地沿襲了下來,至今未改。

行政區劃


據《滑縣縣誌》載,明洪武初,白馬縣廢,併入滑州。七年(1374年)降州為縣,該村屬仁壽鄉潘張里。清宣統元年(1909年),滑縣改為6鄉16區,該村屬廣通區。中華民國改為區鄉保甲制,該村屬趙拐聯保處。1946年7月,建高陵縣,該村划入高陵三區。1949年9月,高陵縣撤銷,該村歸滑縣二區。1956年9月,肖村、潘寨、唐兒庄合併成立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屬南召集鄉。1958年3月,該村屬四間房鄉人民公社,稱大隊,1983年11月,實行村民自治,稱村民委員會,至今為滑縣四間房鄉管轄。

自然資源


耕地720畝

人口民族


主要是晁、李、張三姓,全部是漢族,無少數民族。人口730人,分3個生產小組,有黨員22人。

經濟概況


解放前,百姓靠種地為生,多數窮人為趙拐村的大戶抗長工、打短工,另有少數手工業者,僅為維持生活而已。目前村內耕地僅720餘畝,年種植小麥650畝、玉米600畝,特色種植有花卉苗木20畝,大棚果蔬30畝,建有養雞、養羊、養豬等養殖場2個。其中,雞年出欄3000隻左右;羊年出欄約200隻,豬年出欄約140頭。另有長期外出務工人員90人左右,在白道口、四間房以及沿路經商的11人,創辦有工銷售等個體企業3個,年產值20多萬元,2015年人均純收入4150元。

歷史文化


二月二的習俗。農曆二月二又叫龍抬頭日,亦稱春龍節。大約從唐朝開始,這裡就有過“二月二”的習俗,遷民后,便流傳給到這裡居住的居民。據資料記載,龍抬頭的來歷與古代天文學對星辰運行的認識和農業節氣有關。但在古時民間,老百姓沒有那麼多的科學知識,只認為龍是神,是吉祥之物,主管雲雨,而農曆“二月二”這天是龍欲升天的日子。從節氣上說,農曆二月初,正處在“雨水”、“驚蟄”和“春分”之間,已開始進入雨季。這是自然規律,但古人認為這是“龍”的功勞。而且,龍在人們的心目中有著極高的地位,不僅是祥瑞之物,更是和風化雨的主宰。因此,便有了“二月二,龍抬頭”之說。
作為一個吉祥喜慶的日子,為取吉利,二月二這一天民間飲食多以“龍”為名,如吃水餃叫“吃龍耳”,吃米飯叫“吃龍子”,蒸餅也在面上做出龍鱗狀來,稱“龍鱗餅”。這些習俗寄託了人們祈龍賜福、保佑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美好願望。
婦女們在這一天不能做針線活,因為蒼龍在這一天要抬頭觀望天下,使用針會刺傷龍的眼睛。拿線,要變毛毛蟲等等。婦女起床前,先念“二月二,龍抬頭,龍不抬頭我抬頭”。起床后還要打著燈籠照房梁,邊照邊念“二月二,照房梁,蠍子蜈蚣無處藏”。有的地方婦女停止洗衣服,怕傷了龍皮,等等。
另外,還流傳著“正月剪頭死舅舅”的說法,所以很多人在臘月理完髮后,一個月都不再去光顧理髮店,直到“二月二”才解禁。不過,這一民間禁忌近年來已經逐漸淡薄。
每年農曆二月初一至初三日,是本村和潘寨村舉行龍王廟會的日子。附近鄉村群眾都要自發趕龍王廟會。相傳,這個民俗活動早已成了老傳統,都延續上千年了。因四間房鄉地處黃河故道的古金堤之上,地勢較高,地理位置優越,所以自古以來就是商賈集聚地,早在唐宋時,這裡就形成了五呼鎮,商貿繁榮,但由於古黃河經常打滾改道,夏秋多泛濫成災,冬春又是周圍有名的“大旱場”,讓當地百姓苦不堪言。為祈求龍王爺風調雨順,附近百姓自古就有供奉“龍王爺”的習俗。廟會活動由各家各戶輪流做會首,並與潘寨村輪流在廟會期間連唱大戲十場。

著名人物


單寒冬(1908.5-1944.12),男,漢族,中共黨員。單寒冬原是四間房鄉西呼村人,因長期居住在外祖父家,落戶四間房鄉肖村。因為他主張抗日,1938年春他接受了地下黨員張建亭的政治主張,秘密向民眾宣傳“國家有難,匹夫有責”的道理,發動滑縣各村成立“自衛隊”、“兒童團”,並參加了抗日救國會訓練班。1938年9月,他帶領6名兄弟正式調轉槍口抗日,與各村“自衛隊”、“兒童團”等抗日組織聯合抗戰,是四間房鄉抗日救國會主要成員,任唐爾庄、肖村、潘寨三個村的農會會長。1939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時期,為黨和人民做了大量艱苦卓絕的對敵鬥爭工作,直至1944年12月,被土匪頭子王樹林收買的幾名惡霸殺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