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13條詞條名為張亞平的結果 展開
張亞平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所長
張亞平,1965年出生於雲南昭通,分子進化生物學和保護遺傳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副院長、黨組成員,雲南大學名譽校長。
張亞平的研究方向是分子進化與基因組多樣性。研究重點包括:動物基因組進化與適應進化的遺傳機制,家養動物基因組及人工馴化遺傳機制,動物與人的遺傳多樣性等。
2019年9月,張亞平赴山東東營調研鹽鹼地農業發展情況。
張亞平
1982年,由於對動物非常感興趣,加上高中的生物和化學兩門課的高考成績較好,張亞平報考了上海復旦大學生物系,並順利考上。
1986年7月,從復旦大學畢業后,報考了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細胞進化學專家施立明的研究生,回到家鄉雲南,進入昆明市郊的“細胞與分子進化開放研究實驗室”,從事動物遺傳學研究,開始探索線粒體DNA(mtDNA)這一新的研究領域。
1991年7月,獲得博士學位后,留在了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工作,擔任助理研究員(1992年8月)。
做學術報告
1994年,導師施立明因病逝世前寫信給張亞平,希望他能回國接手細胞與分子進化開放研究實驗室,他回昆明悼念施立明后考慮到回國工作的科研條件和儀器設備等問題,拜訪時任中國科學院院長的周光召院士並獲得他的支持。
1995年,結束了在美國的工作,回到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細胞與分子進化開放研究實驗室,擔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主任(時年30歲)。同年獲得第二屆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先後獲得80萬元的經費,項目結束后,被納入了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又獲得80萬的經費。
1996年7月,出任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副所長(2005年3月)。同年被評為雲南省十大傑出青年。
1999年7月,擔任雲南省畜禽分子生物學重點實驗室主任。
2002年6月,獲得第三屆國際“生物多樣性領導獎”,是獲此殊榮的第一位亞洲學者。
200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時年38歲),隸屬於。
2004年7月23日,獲得生物科學創新獎。
2005年3月,出任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所長。同年獲得雲南省科學技術突出貢獻獎。
2007年11月,當選為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11月擔任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遺傳資源與進化”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
2008年4月,當選為雲南省科學技術協會第七屆委員會主席。
2009年7月,被聘為昆明學院名譽院長。
2012年1月,出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黨組成員。
• 科研綜述
張亞平從事靈長類、食肉類等一系列動物類群的研究,澄清了這些類群系統與演化中的一些重要問題。推動了國際生命條形碼計劃和國際“千犬基因組計劃”。同時通過推動中國科學院西南家豬分子育種基地的建設將畜禽進化基因組的研究成果應用於家豬分子育種實踐並進行產業轉化與推廣。
張亞平在建立具有國際影響的人群和動物DNA庫的基礎上,主要從分子水平研究生物多樣性的演化及機制,澄清了靈長類、食肉類、兩棲爬行類等動物類群系統與演化中的一些重要問題。揭示了東亞人群進化的一些規律和一些民族的演化歷程。系統地研究了野生動物和家養動物的遺傳多樣性,發現遺傳多樣性貧乏與物種瀕危之間沒有必然的對應關係;確定了家犬的東亞起源,證明東亞是家養動物馴化的重要區域。對自然選擇和人工選擇作用下基因組進化的研究,揭示了一些重要的動物適應進化和畜禽經濟性狀形成的遺傳機制。
• 承擔項目&成果獎勵
截至2017年,張亞平先後主持雲南省自然科學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國科學院戰略先導專項、農業部轉基因重大專項等20餘項。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雲南省自然科學一等獎等國家和省部級科技獎勵20餘項。
承擔項目
時間 | 項目名稱 | 項目來源 |
中國-喜馬拉雅地區生物多樣性演變與保護研究 | 973項目 | |
動物DNA條形碼基因和隱存多樣性的研究 | NFSC重大項目 | |
基因組中新遺傳結構的起源與動物的適應進化 | NFSC創新群體項目 | |
家犬在人工選擇下的高原適應機制研究 | NFSC面上項目 | |
家犬在人工選擇下的微進化研究 | NFSC 重大研究計劃集成項目 | |
基於人工選擇作用分析克隆鑒定重要功能基因 | 農業部轉基因重大專項 | |
豬、牛、羊肌肉生長和脂肪沉積性狀重要育種價值基因的克隆及其功能驗證 | 農業部轉基因重大專項 | |
豬脂肪沉積等優質高產分子模塊解析 | 中國科學院戰略先導專項,子課題 | |
西南分子育種基地的完善與能力提升 | 中國科學院戰略先導專項,子課題 | |
青藏高原家養動物適應性狀的解析 | 中國科學院戰略先導專項,子課題 | |
馴化動植物對高寒環境的適應及基因資源利用 | 中國科學院戰略先導專項,子課題 | |
2001年-2006年 | 分子進化與進化基因組學 | NFSC創新研究群體科學基金 |
2002年-2005年 | 農業動物重要經濟性狀的主基因定位 | 973子項目 |
2003年-2007年 | 主要畜禽經濟性狀基因的克隆與基因多樣性研究 | 雲南省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 |
2005年-2008年 | 動物適應進化的遺傳機制 | NFSC重點項目 |
2011年-2014年 | 動物DNA條形碼基因和隱存多樣性的研究 | 主持,國家級 |
2013年-2014年 | 家養動物的基因組學研究與品種培育 | 主持,省級 |
2013年-2017年 | 豬脂肪沉積等優質高產分子模塊解析 | 主持,部委級 |
2014年-2016年 | 基因組中新遺傳結構的起源與動物的適應進化 | 參與,國家級 |
2015年-2016年 | 中亞人群的高原適應遺傳機制研究 | 主持,省級 |
2016年-2017年 | 利用郊狼基因組探討物種形成 | 主持,省級 |
成果獎勵
時間 | 項目名稱 | 獎勵名稱 | 來源 |
1996年 | 獼猴屬的分子進化研究 | 雲南省自然科學一等獎 | |
1997年 | 中國若干特有珍稀動物類群的細胞與分子進化研究 | 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 | |
2000年 | 動物DNA親子鑒定技術的建立及其應用 | 雲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 |
2001年 | 白化獼猴的培育及其白化遺傳機制的研究 | 雲南省自然科學三等獎 | |
2001年 | 滇金絲猴生物學研究 | 雲南省自然科學一等獎 | |
2003年 | 人和動物球蟲生物學研究 | 雲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 |
2003年 | 雲南漢族系統性紅斑狼瘡與補體C4 C2基因相關性研究 | 雲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 |
2004年 | B2腎上腺素受體遺傳多態性與哮喘關係研究 | 雲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 |
2005年 | 線粒體基因組多樣性與東亞人群歷史的研究 | 雲南省自然科學一等獎 | |
2006年 | 線粒體基因組多樣性與東亞人群歷史的研究 | 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 |
2007年 | 中國人群氧化抑制物遺傳多態性與COPD關係研究 | 雲南省自然科學三等獎 | |
2010年 | 真獸類若干類群的分子系統學研究 | 雲南省自然科學一等獎 | |
2011年 | 縱向嶺谷區“通道-阻隔“作用規律與生態系統多樣性維持機制 | 雲南省自然科學一等獎 | |
2013年 | 基因組多樣性與亞洲人群的演化 | 雲南省自然科學特等獎 | |
2013年 | 動物適應性進化的分子機制 | 雲南省自然科學一等獎 | |
2014年 | 中國群體慢性氣道疾病的遺傳機理和藥物反應研究與應用 | 雲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 |
2014年 | 基因組多樣性與亞洲人群的演化 | 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
• 論文著作
截至2017年,張亞平在《Nature》、《Science》、《Nature Genetics》、《Proc. Natl. Acad. Sci. USA》、《Am J Hum Genet》、《Mol Biol Evol》等SCI刊物發表論文200多篇。
代表論文
Wang MS, Otecko NO, Wang S, Wu DD, Yang MM, Xu Y, Murphy RW, Peng MS*, Zhang YP*. An evolutionary genomic perspective on the breeding of dwarf chickens. 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 2017, 34:3081-3088. IF14.558
Wang MS, Zeng Y, Wang X, Nie WH, Wang JH, Su WT, Otecko NO, Xiong ZJ, Wang S, Qu KX, Yan SQ, Yang MM, Wang W, Dong Y*, Wu DD*, Zhang YP*. Draft genome of the gayal, Bos frontalis. Giga science, 2017, 6(11):1-7. IF10.644
Zeng L, Ming C, Li Y, Su LY, Su YH, Otecko NO, Liu HQ, Wang MS, Yao YG, Li HP, Wu DD*, Zhang YP*. Rapid evolution of genes involved in learning and energy metabolism for domestication of the laboratory rat. 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 2017, 34:3148-3153. IF14.558
Li Y, Wang MS, Otecko NO, Wang W, Shi P, Wu DD*, Zhang YP*. Hypoxia potentially promotes Tibetan longevity. Cell Research, 2017, 27(2):302-305. IF12.393
Li HP, Xiang-Yu JG, Dai GY, Gu ZL, Ming C, Yang ZF, Ryder OA, Li WH*, Fu YX*, Zhang YP*. Large numbers of vertebrates began rapid population decline in the late 19th century. PNAS. 2016, 113:14079-14084.
Shen QK, Sulaiman X, Yao YG, Peng MS*, Zhang YP*. Was ADH1B under Selection in European Populations? Am J Hum Genet. 2016, 99:1217-1219.
Wang GD, Zhai WW, Yang HC, Wang L, Zhong L, Liu YH, Fan RX, Yin TT, Zhu CL, Poyarkov AD, Irwin DM, Hytonen MK, Lohi H, Wu CI, Savolainen P, and Zhang YP*. Out of southern East Asia: the natural history of domestic dogs across the world. Cell Research. 2016,26:21-33.
Wang GD, Peng MS, Yang HC, Savolainen P, Zhang YP*. Questioning the evidence for a Central Asian domestication origin of dogs. PNAS. 2016, 113:E2554-E2555.
Wang GD, Zhai WW, Yang HC, Wang L, Zhong L, Liu YH, Fan RX, Yin TT, Zhu CL, Poyarkov AD, Irwin DM, Hytönen MK, Hannes Lohi H, Wu CI, Savolainen P*, Zhang YP*. Out of southern East Asia: the natural history of domestic dogs across the world. Cell Research, 2016, 26:21-33.
Peng MS, Shi NN, Yao YG, Zhang YP*. Caveats about interpretation of ancient chicken mtDNAs from northern China. PNAS, 2015, 112:E1970-E1971.
Peng MS, Fan L, Shi NN, Ning T, Yao YG, Murphy RW, Wang WZ*, Zhang YP*. DomeTree: a canonical toolkit for mitochondrial DNA analyses in domesticated animals. Molecular Ecology Resources, 2015, 15:1238-1242.
Bai B, Zhao WM, Tang BX, Wang YQ, Wang L, Zhang Z, Yang HC, Liu YH, Zhu JW, Irwin DM, Wang GD*, Zhang YP*. DoGSD: the dog and wolf genome SNP database. Nucleic Acids Research, 2015, 43:D777-D783.
Shao Y, Li JX, Ge RL, Zhong L, Irwin DM, Murphy RW, Zhang YP*. Genetic adaptations of the plateau zokor in high-elevation burrows. Scientific Reports, 2015, 5.
Zhou ZY, Li AM, Wang LG, Irwin DM, Liu YH, Xu D, Han XM, Wang L, Wu SF, Wang LX*, Xie HB*, Zhang YP*. DNA methylation signatures of long intergenic noncoding RNAs in porcine adipose and muscle tissues. Scientific Reports, 2015, 5.
Ge RL, Cai QL, Shen YY, Murphy RW, Wang J, Zhang YP*, Wang J*. Draft genome sequence of the Tibetan antelope.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3, 4.
Li Y, Wang GD, Wang MS, Irwin DM, Wu DD*, Zhang YP*. Domestication of the Dog from the Wolf Was Promoted by Enhanced Excitatory Synaptic Plasticity: A Hypothesis. Genome Biology and Evolution, 2014, 6:3115-3121.
Li Y, vonHoldt BM, Reynolds A, Boyko AR, Wayne RK, Wu DD*, Zhang YP*. Artificial selection on brain-expressed genes during the domestication of dog. 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 2013,30(8):1867-76.
Li Y, Wu DD, Boyko AR, Wang GD, Wu SF, Irwin DM, Zhang YP*. Population Variation Revealed High-Altitude Adaptation of Tibetan Mastiffs. 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 2014, 31(5):1200–1205.
Liu J, Wang XP, Cho S, Lim BK, Irwin DM, Ryder OA, Zhang YP*, Yu L*. Evolutionary and Functional Novelty of Pancreatic Ribonuclease: a Study of Musteloidea (order Carnivora). Scientific Reports, 2014, 4.
Shi NN, Fan L, Yao YG, Peng MS*, Zhang YP*. Mitochondrial genomes of domestic animals need scrutiny. Molecular Ecology, 2014, 23:5393-5397.
Wang GD, Xie HB, Peng MS, Irwin D, and Zhang YP*. Domestication Genomics: Evidence from Animals. Annual Review of Animal Biosciences, 2014,2:65-84.
Wang GD, Zhai WW, Yang HC, Fan RX, Cao X, Zhong L, Wang L, Liu F, Gao Y, Lv XM, Irwin DM, Savolainen P, Wu CI*, Zhang YP*. The genomics of selection in dogs and the parallel evolution between dogs and humans.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3,4:1860.
Zhou ZY, Li AM, Adeola AC, Liu YH, Irwin DM, Xie HB*, Zhang YP*. Genome-Wide Identification of Long Intergenic Noncoding RNA Genes and Their Potential Association with Domestication in Pigs. Genome Biology and Evolution, 2014, 6:1387-1392.
Li JT, Li Y, Klaus S, Rao DQ, Hillis DM, Zhang YP*: Diversification of rhacophorid frogs provides evidence for accelerated faunal exchange between India and Eurasia during the Oligocene. PNAS, 2013, 110(9): 3441-3446.
Che J, Chen HM, Yang JX, Jin JQ, Jiang K, Yuan ZY, Murphy RW, Zhang YP*: Universal COI primers for DNA barcoding amphibians. Molecular Ecology Resources 2012, 12(2): 247-258.
Chen R, Irwin DM, Zhang YP*: Differences in selection drive olfactory receptor genes in different directions in dogs and wolf. 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 2012, 29(11): 3475-3484.
Jin W, Wu DD, Zhang X, Irwin DM, Zhang YP*: Positive selection on the gene RNASEL: correlation between patterns of evolution and function. 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 2012, 29(10): 3161-3168.
Shen YY, Liang L, Li GS, Murphy RW, Zhang YP*: Parallel evolution of auditory genes for echolocation in bats and toothed whales. PloS Genetics 2012, 8(6): e1002788.
Zhou WW, Wen Y, Fu JZ, Xu YB, Jin JQ, Ding L, Min MS, Che J, Zhang YP*: Speciation in the Ranachensinensis species complex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the uplift of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 Molecular Ecology 2012, 21(4): 960-973.
Gao JJ, Pan XR, Hu J, Ma L, Wu JM, Shao YL, Barton SA, Woodruff RC, Zhang YP*, Fu YX: Highly variable recessive lethal or nearly lethal mutation rates during germ-line development of male Drosophila melanogaster. PNAS, 2011, 108(38): 15914-15919.
Sun YB, Shen YY, Irwin DM, Zhang YP*: Evaluating the roles of energetic functional constraints on teleost mitochondrial-encoded protein evolution. 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 2011, 28(1): 39-44.
Wu DD, Irwin DM, Zhang YP*. De novo origin of human protein-coding genes. PloS Genetics 2011, 7(11): e1002379
Yu L, Luan PT, Jin W, Ryder OA, Chemnick LG, Davis HA, Zhang YP*: Phylogenetic utility of nuclear introns in interfamilial relationships of Caniformia (Order Carnivora). Systematic Biology 2011, 60(2):175-187.
Bawa KS, Koh LP, Lee TM, Liu JG, Yu DW, Zhang YP, Raven PH: China, India, and the environment. Science 2010, 327(5972): 1457-1459.
Che J, Zhou WW, Hu JS, Yan F, Papenfuss TJ, Wake DB, Zhang YP*: Spiny frogs (Paini) illuminate the history of the Himalayan region and Southeast Asia. PNAS, 2010, 107(31): 13765-13770.
Shen YY, Liang L, Zhu ZH, Zhou WP, Irwin DM, Zhang YP*: Adaptive evolution of energy metabolism genes and the origin of flight in bats. PNAS,2010, 107(19): 8666-8671.
Wu DD, Zhang YP*: Positive selection drives population differentiation in the skeletal genes in modern humans. Human Molecular Genetics 2010, 19(12): 2341-2346.
Yu L, Wang XY, Jin W, Luan PT, Ting N, Zhang YP*: Adaptive evolution of digestive RNASE1 genes in leaf-eating monkeys revisited: new insights from ten additional colobines. 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 2010, 27(1): 121-131.
Zhong L, Zhang YP, Fu WP, Dai LM, Sun C, Wang YQ: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STP1 I105V polymorphism and COPD: a reappraisal. American Journal of Respiratory and Critical Care Medicine 2010, 181(7): 763-765
Shen YY, Shi P, Sun YB, Zhang YP*: Relaxation of selective constraints on avian mitochondrial DNA following the degeneration of flight ability. Genome Research 2009, 19(10): 1760-1765.
Wu DD, Wang GD, Irwin DM, Zhang YP*. A profound role for the expansion of trypsin-like serine protease family in the evolution of hematophagy in mosquito. 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 2009, 26(10): 2333-2341.
Zhao M, Kong QP, Wang HW, Peng MS, Xie XD, Wang WZ, Jiayang, Duan JG, Cai MC, Zhao SN, Cidanpingcuo, Tu YQ, Wu SF, Yao YG, Bandelt HJ, Zhang YP*: Mitochondrial genome evidence reveals successful Late Paleolithic settlement on the Tibetan Plateau. PNAS,2009, 106(50): 21230-21235.
張亞平與美國、日本等國的多個實驗室有長期的合作關係,並已聯合招收培養了一批國際、國內的博士、碩士研究生,與來自全國各地的訪問學者廣泛交流。他的學生中有兩人獲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獎,有3人獲中科院院長獎特別獎。2001年,他帶領的研究團隊入選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首批試點資助的15個創新研究群體,在啟動的前三年獲得360萬的支持。
時間 | 榮譽/表彰 | 來源 |
1994年 | 全國青年科技標兵 | |
1996年 | 第三屆中國青年科學家獎 | |
2002年 | 美國生物多樣性領導獎(Biodiversity Leadership Awards) | |
2004年 | 中國青年五四獎章 | |
2004年 | 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先進個人獎 | |
2004年 | 生命科學創新獎(全球華人生物科學家大會) | |
2004年 | 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 | |
2005年 | 雲南省科學技術突出貢獻獎 | |
2006年 | 長江學者成就一等獎 | |
2009年 | 第二屆談家楨生命科學成就獎 | |
香港求是科技基金會傑出青年學者獎 | ||
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 | ||
省、部級有突出貢獻專家 |
時間 | 擔任職務 | 來源 |
中國遺傳學會動物遺傳專業委員會主任 | ||
2005年06月-2013年08月 | 中國遺傳學會副理事長 | |
2013年09月 | 中國遺傳學會理事長 | |
2005年06月-2014年06月 | 中國動物學會副理事長 | |
2014年06月 | 中國動物學會常務理事 | |
2009年04月 | 中華人民共和國瀕危物種科學委員會副主任 | |
2008年06月 | 國際生命條形碼中國委員會副主任 | |
2013年10月 | 國際生命條形碼中國委員會主席 | |
中國獸類學會副理事長 | ||
雲南省遺傳學會理事長 | ||
雲南省細胞生物學學會理事長 | ||
2008年04月 | 雲南省科學技術協會第七屆委員會主席 | |
2010年07月- | 《Genome Biology and Evolution》副主編 | |
2008年07月- | 《Anim Genet》編委 | |
《Cell Research》編委 | ||
《Sci Rep、J Hered》編委 | ||
《遺傳學報》編委 | ||
《科學通報》編委 | ||
《動物學報》編委 | ||
《自然科學進展》編委 | ||
《生物多樣性》編委 | ||
《動物學研究》編委 | ||
華東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 | ||
雲南大學教授、雙聘院士 |
張亞平在生物多樣性研究領域,做出了突出貢獻。(2002年生物多樣性領導獎評)
張亞平的研究和對人才的培養,促進了中國分子進化和遺傳多樣性研究的發展,進入生物多樣性國際研究的前沿。(《中華英才》雜誌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