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地而坐

席地而坐

席地而坐,漢語成語,拼音是xí dì ér zuò,泛指在地上坐,成語,意為古代人鋪席於地以為坐。出自《舊五代史·李茂貞傳》。

釋義


席:鋪席;席地:在地上鋪席。古人在地上鋪了席子等物以為座。后泛指在地上坐。

出處


《舊五代史•李茂貞傳》:“但御軍整眾,都無紀律,當食造庖廚,往往席地而坐。”

典故


席:坐席。古人在地上鋪設席子以為座。后亦指隨意就地而坐。出自五代李茂貞之事迹。李茂貞(856-924年),本姓宋,名文通,深州博野(今河北蠡縣)人。唐末為博野軍士卒,累遷至隊長,因參加鎮壓黃巢起義,升為神策軍指揮使。朱玫之亂又因保護皇帝有功,賜姓李,名茂貞、字正臣,並升任武定、鳳翔等節度使。唐昭宗時成為關中最強大的藩鎮,封岐王。曾兩度引兵入長安,焚燒宮闕(quē缺),大掠而去。天復元年(901年)朱全忠率兵入關中,茂貞遂劫持昭宗至鳳翔與朱全忠對抗,屢敗。後梁建立后,其勢力漸衰,但仍用唐年號,稱岐王。後唐建立后,遂向李存勖稱臣。史載,其統率軍隊並無一定章法。想食則至廚房,常常席地而坐。內外管家也稱他為司空太保。

成語辨析


【相近詞】起步當車
【同韻詞】善騎者墮、大大落落、獻酬交錯、掩鼻而過、秋豪之末、一樹百穫、以眾暴寡,以強凌弱、杯觥交錯、敵存滅禍,敵去召過、安枕而卧
席:以……為席(意動用法);席地:坐在地上的進餐方式。后泛指在地上坐。

用法搭配


偏正式;作謂語;指隨便的場面。
示例
《三俠五義》後面梢繩上拴著一個小小包袱又搭著個錢褡褳,有一個人拿著鞭子席地而坐。
樹下一個女民兵和一個老人席地而坐守在那裡,還有一個女民兵在一條長凳上睡得很是香甜。
在樹、竹掩映的房前,我們席地而坐,聽他回憶一九三五年紅軍攻打劍門關的情景,和在劍門山區建立蘇維埃政權的經過,以及他個人在紅軍北上長征后四處流浪的艱辛遭遇……我的心,一下便浸泡在歷史的硝煙和戰鬥的血泊中了。
大家就在道旁草地上席地而坐,將喝剩的奶茶灑在地上,祝願轉場者行程順利。"
柴澤民的車開到了天安門,群眾仍然在路兩旁席地而坐,秩序井然。
亦正因為他對於鬥蟋蟀於的興趣太深了,以至蒙古侵宋的邊報即使紛至沓來,他還是一切置之度外,照舊在葛嶺的丞相府半閑堂中席地而坐,卜晝卜夜地與他的一班姬妾幕客們飲酒賭博,樂此不疲,而賭博中最重要的花樣則是鬥蟋蟀。
因此柏拉圖和孔子的教育方式可能是精髓,他帶著學生找一個陽光明媚的午後、在草坪上席地而坐,然後就一個問題開始胡說八道。
這時,我看見路邊有個老婦人席地而坐,目光獃滯地在乞討。

發展


但御軍整眾,都無紀律,當食造庖廚,往往席地而坐。 《舊五代史·李茂貞傳》

夏商周時期

夏商周時期逐步形成和成熟時期,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孕育期。從文獻記載和考古發掘來看,商代開始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在這裡,床雖然僅僅起到道具的作用,但可以推斷,商代已出現了床,而且高度不低,下可容人。西周的統治者還根據席的優劣和裝飾特點規定了嚴格的“五席”制度。五席的質地和特點並無等級貴賤之分。

春秋戰國時期

從大量的出土實物中得知,春秋戰國出現的漆木床、彩繪床等為後來的漢代成為漆傢具高峰期奠定了基礎。這床又大又矮,適合人們席地而坐的習慣。由此可以看出,當時的床已很普遍,而且製作水平已相當高。隨著人們審美意識的增強,傢具不僅具有使用功能,又兼有欣賞價值和觀賞功能。

秦漢時期

當時人們的起居方式仍然是席地而坐,室內的傢具陳設基本延續了春秋戰國時期的席、床、榻、幾、案的組合格局,漆木傢具完全取代了青銅器而佔據主導地位。西漢後期,出現了“榻”這個名稱,是專指座具的。,秦漢時期僅供坐用,后演化變成可坐可躺。

魏晉南北朝

談玄之風盛行。出現了新的起居習慣,使席地而坐不再是指定的一種起居方式,為隋唐五代垂足起居方式與席地坐起居方式的等肩並存奠定了基礎。魏晉延續了秦漢時期以床榻為起居中心的方式。榻在這個時期有了新的發展,還放有筆、硯和投壺,使人會文之餘,還可遊戲娛樂。

隋唐五代時期

唐朝的社會經濟發展很快在文化藝術上豐富多彩,由於大興宮室和貴族府第,傢具產業也得到了空前的發展。人們的起居習慣呈現席地跪坐、伸足平坐、側身斜坐、盤足迭坐和垂足而坐同時並存的情景。到唐朝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變革,人們開始坐高,雙足懸起,中國的垂足傢具才逐漸興起,經五代十國至宋代垂足傢具逐步完形,並完全取代席地而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