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第二個五年計劃
蘇聯第二個五年計劃
蘇聯第二個五年計劃是指自1933年至1937年蘇聯人民在以斯大林為領導核心的聯共布的領導下進行的大規模社會主義建設的歷程。1934年1月召開的聯共(布)第十七次代表大會通過了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二個五年計劃(1933~1937年)。1936年第二個五年計劃提前完成,1937年該計劃超額完成。
社會主義工業化的旗幟“斯達漢諾夫運動”
三十年代初,在蘇聯進行社會主義工業化的過程中,斯大林曾提出“技術決定一切”的口號。當國民經濟各個部門不斷得到新技術的裝備后,又出現了缺乏熟練掌握運用新技術的專門人才和管理現代化企業的專門人才以及一部分領導人輕視人才的新情況。斯大林1935年5月4日在紅軍高等院校學員畢業典禮上的講話中首先提出“幹部決定一切”這個口號。斯大林強調指出,人才和幹部是世界上所有寶貴的資本中最有決定意義的資本,並於1935年把這一思想概括為“幹部決定一切的口號”。這一口號的提出,引起了各級領導者對幹部問題的重視,從而加快了對各類幹部的培養。1928年,蘇聯全國具有高等教育程度的專家僅9萬名,而到1937年,全國知識分子幹部就達960萬人,其中技術幹部達400萬人以上,這就為國民經濟的發展和衛國戰爭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蘇聯通過各種途徑,大力培養訓練經濟工作幹部,充分發揮現有技術力量的作用,提高工程技術人員的水平。大膽提拔富有創造性和實踐經驗的熟練工人,擴大技術隊伍,普遍提高群眾文化教育水平。在重要工業部門中,專家的相對人數超過德國。高等學校在校人數達54萬人,超過英、法、德、日、意在校大學生人數的總和。在“技術決定一切”和“幹部決定一切”口號的推動下,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欣欣向榮。應當指出,“幹部決定一切”的口號是在蘇聯嚴重缺乏技術幹部,並且這一問題關係到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成敗的特定歷史條件下提出的,並不是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是適應的。
1935年9月,在各個部門都掀起了以斯達漢諾夫命名的社會主義競賽運動──斯達漢諾夫運動。1935年8有31日,頓巴斯煤礦年輕的掘煤工人斯達漢諾夫,改進了掘煤方法,三個人的一個採煤掘進班在一個工作日6個小時內採煤102噸,超過普通採煤工作日生產定額的13倍,傳遍全蘇聯。9月8日,斯達漢諾夫又刷新了自己的紀錄,一個工作日採煤175噸。最高蘇維埃政府抓住這一典型,斯達漢諾夫一舉成名,到各地作報告,黨中央給予他相當優厚的物質獎勵和政治待遇。斯達漢諾夫成為家喻戶曉的英雄人物,很快就在全國工業的交通輸等行業普遍推行以斯達漢諾夫名字命名,以掌握新技術、改進舊工藝,提高勞動生產率為目標的生產技術革新運動。斯達漢諾夫運動,是蘇聯人民為加快社會主義建設步代而忘我工作、主動進取精神的體現,有力地推動了社會主義的建設和發展。在這一革新運動的推動下,蘇聯第二個五年計劃期間工業勞動率提高了82%,大大高於原計劃的63%。由於開展斯達漢諾夫運動,“二五”計劃也以四年零三個月完成。蘇聯第二個國民經濟發展五年計劃於1937年4月1日再度提前九個月完成。
蘇聯在二五期間,高速進行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同時農業集體化的完成,人民生活水平有較大提高,社會主義各項事業蓬勃發展。
在“二五”計劃期間,蘇聯總共有4500個大企業建成投入生產;工業總產值增長了120%,其中重工業增長了139%,輕工業增和了100%,農業總產值由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的負增長,增長了54%;國民收入增長了109%,人民的工資基金增加了1.5倍,集體農莊農民收入增長了2倍多,到1937年,大工業總產值比1932年增加了1倍,比1913年增加了7倍,大工業特別是機器製造工業的增長,使國民經濟各部門獲得了技術上的重新裝備,社會主義的生產關係在國民經濟的所有部門中基本確立。而同一時期,資本主義世界工業產量比1913年僅增長44.3%。到1937年,蘇聯的鋼產量達1770萬噸,鋼材為1300萬噸,生鐵為1450萬噸,煤為1.28億噸,發電量為365億度。經過兩個五年計劃,蘇聯建成了六千多個大企業,建立起鋼鐵、飛機、汽車、拖拉機、化學、重型機械、精密儀器等部門。工業布局有了很大變化。蘇聯的工業水平大幅提升,工業企業的現代化程度和管理水平大大提高,工人們的技術水平比一五期間提高許多。在東部地區興建了烏拉爾—庫茲涅茨克鋼鐵、重型機械、煤炭基地,新庫茲涅茨克鋼鐵基地,伏爾加—烏拉爾石油基地等;在中亞興建了塔什干食品加工和畜產品加工工業基地;在哈薩克建立了機械化採礦基地;在遠東地區的阿穆爾河流域興建了共青城飛機製造廠。1937年蘇聯的的工業總產值佔世界的10.6%,僅次於美國。超過德國、英國、法國躍居歐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社會主義成分已取得了徹底勝利,國家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成為蘇聯社會的經濟基礎,公有經濟在國民經濟的比例佔到99.8%。
蘇聯第二個五年計劃
工業向農業提供了更多的拖拉機、聯合收割機,全國建立了幾千個農業拖拉機站。農業機械化的物質保障逐步加強。農村電網逐步建立,二五期間蘇聯鞏固了社會主義集體化。農業的機械化水平大幅提升,農業技術改進,蘇聯的糧食單產大幅提高,集體農莊章程初步制定,使得集體農莊走上了規範發展的道路。蘇聯的農業機械化水平由1932年全國平均的21%提升到1937年的63%。農村用電量增加了7倍。糧食產量五年平均接近1913年的水平。1937年蘇聯的糧食產量達到9400萬噸(根據縮小之後的數字),比1913年的產量多出14%。大牲畜的數量超過了1928年的水平。
據美國世界經濟研究所經濟史研究學會推算,按照2011年現價美元計算1928年蘇聯的國民生產總值約為409億美元,人均為258美元;1937年增長到1228億美元,人均792美元。蘇聯的人均壽命為61.8歲(歐洲部分)。亞洲部分為55.4歲。文盲率下降到6.4%以下。到1935年蘇聯基本實現了不用憑藉票證購買日常生活用品和糧食。1933、1934、1935年蘇聯連續大幅度調整職工的工資,1937年莫斯科工人的平均工資達到90盧布(約合今天140美元),遠東地區工人平均月工資也達到65-70盧布(約合今天95-105美元)。工人階級的平均收入比一五計劃時期實際增長45.5%。莫斯科城市規劃完成。蘇聯出現了斯大林格勒、共青城、車裡雅賓斯克、新西伯利亞等許多新興的工業城市。斯大林格勒等城市配套設施比較完備,市容整潔優美。蘇聯在許多新興的城市,大量興建工人宿舍樓,人民的居住條件得到改善。在30年代的工人區里,三至六層的樓房林立,暖氣、自來水、電力、排水設施齊備。當時,大多數新建樓房,是幾家公用廚房和衛生間的集體單元,蘇聯人民的住房還是比較緊張的,大城市人均居住面積7平方米左右。二五期間蘇聯一共建成2730家電影院和工人文化宮。大大豐富了人民的文化生活。雖然條件不能和今天相比,但是相比大蕭條時期的資本主義國家的工人,蘇聯工人階級是幸福的。在農村,政府也開始大量興建民房,或者進行改造加固。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蘇聯從1929年起,大批興建中小學特別是農村的中小學。派遣大量師資去支援農村教育。到1939年,蘇聯在農村建立了大量的新居民點,學校,衛生院,圖書室、電影放映點。
積極大膽的引進先進技術
一五期間,蘇聯從西方引進一批先進的機器設備和技術力量,高薪聘請外國專家和技工。三個大型鋼鐵聯合企業建成——馬格尼托哥爾斯克鋼鐵廠、庫茲涅茨克鋼鐵廠和札波羅日鋼鐵廠。以及斯大林格勒拖拉機廠、第聶伯水電站等大型設備生產項目。由於蘇聯技術力量不足,這些企業在一五期間大多沒有達到外國設備的設計能力。二五期間蘇聯繼續引進美國和德國的先進工業技術,並且注重消化和吸收。第二個五年計劃的重點是挖掘已建企業的潛力,三大鋼鐵聯合企業在二五時期才逐步達到設計標準。斯大林格勒拖拉機廠到1937年完全建成投產。蘇聯第二個五年計劃重點是大力發展本國裝備製造業,用先進的技術裝備促進國民經濟的現代化。為此蘇聯先後在斯維爾德洛夫斯克、烏拉爾、克拉馬托爾斯克、新契爾克斯克、車裡雅賓斯克等地新建起重型機械製造廠。在哈爾科夫建成拖拉機廠和車床廠,擴建了高爾基和莫斯科兩個汽車製造廠。在遠東的興建了共青城,在共青城建立了大型的有色金屬和特種鋼鐵冶鍊工廠以及飛機製造廠。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蘇聯第二個五年計劃
1936年的憲法宣布蘇聯建成社會主義社會。到1936年時,斯大林已經基本消滅了黨內外的政治對手。蘇聯消滅了敵對階級。形成了工農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在政治上,蘇共中央具有高度集中的政治權力,各地方加盟共和國和自治共和國要聽斯大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指揮。在經濟上,以公有製為基礎的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佔有絕對的優勢。斯大林的政令暢通無阻,不忠於斯大林就等於是背叛黨和人民。各級幹部層層任命。黨的幹部具有高度的權力和權威。這樣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形成,歷史上稱為“斯大林模式”。
從歷史的宏觀角度看,當時這個模式是最佳的選擇,體現了蘇聯人民的意志和願望。斯大林體制保持了思想政治的高度統一和蘇聯的安定團結,使得蘇聯集中力量辦大事,短期內迅速扭轉國家貧窮落後的面貌。蘇聯當時所處的時代,必須要在最短的時間內建成社會主義工業化社會和實現國防現代化。穩定、速度、效率是壓倒一切的。
但是斯大林時期,以領導人的意志為方向,忽視民主,法製得不到尊重、過分強調階級鬥爭甚至不惜使得階級鬥爭擴大化變為殘酷的肅反這些又都嚴重的損害了社會主義制度的聲望、更損害了蘇聯人民的利益。高度集權的斯大林模式在發揮巨大作用的同時也顯示出巨大的破壞力,蘇聯共產黨的僵化也正是從三十年代開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