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北大學堂

江北大學堂

江北大學堂,是蘇北歷史上第一所大學,位於江蘇省淮安市。

歷史沿革


二十世紀初,清政府推廣新式教育,各地開始興辦仿照歐美學制的大學。1902年,江蘇省成立了四所高等學校,分別設在蘇州、江寧、江陰和淮安。蘇州是省會所在地,江寧是兩江總督駐所,江陰是江蘇學政駐地,而淮安則是漕運總督府所在地,當時淮安的地位和影響由此可一斑。在淮安清江浦建立的江北大學堂是蘇北歷史上第一所大學,揭開了淮安教育事業的新篇章。
江北大學堂創始人漕運總督陳夔龍,貴州貴陽人,光緒十二年(1886)進士,光緒二十七年十二月任漕運總督。上任伊始,他就按照省城學校的規格籌辦江北大學堂。經過三個月的努力,1902年3月31日,江北大學堂在西門內行台考棚(今開明中學北院)內宣告成立,淮揚道尹沈瑜慶為總辦、同知許秉彝為監督。三天後,他才向慈禧太后呈上“設立江北學堂折”,陳述辦學理由:一、淮揚徐海各屬縣距離省城遙遠,而且有長江阻隔,交通不便。二、清江浦雖然僅是縣治所在地,但漕運總督常駐地於此,且為南北要衝,流寓此地的學者、官員很多,文風之盛不亞於省會城市。因此,有必要興建大學堂,以此為淮海大地開立新風氣。慈禧太后閱后,很快就批准了這個奏摺。

基本情況


江北大學堂按當時的山東大學堂體制分設備齋、正齋和專齋等三個層次招生,第一年招收備齋學生,分內外兩個班,每個班40名學生。內班主要收本地學生,外班收流寓隨宦子弟及外府州縣學生,學制均為三年。大學堂開設“中學”、“西學”課程,由專門的老師任教。“中學”學習經學、史學和本朝掌故,“西學”學習天算、輿地、測繪、格致、方言及體操等課程。根據江北大學堂章程,三年內完成學業的,可以發給文憑準許畢業,可以在本校正齋進一步學習,也可以推薦到南京大學堂、北京大學堂進一步深造。
1903年9月,《奏定學堂章程》頒布,高等教育分為大學堂、高等學堂及師範學堂兩級。大學堂設立於京師,各地設高等學堂,且人數不得少於200人。因此,江北大學堂於1904年1月改名為江北高等學堂,增添教室、書籍、監督及校舍,擴大生源,學生來自淮安、揚州、海州(連雲港)及徐州所屬各縣,在校生總數達200人,成為當時名副其實的高等學府了。當時的淮安還有淮安府中學堂一所、蒙學堂(小學)四所,形成了一個具有高等學堂、中學堂和小學堂等層次完備的現代教育體系,在整個江蘇處於領先水平。可惜因海運興起,河運漸廢。
1905年,漕運總督機構被撤銷,淮安的政治、經濟地位從此日益衰落。年底,江北高等學堂改建為江北初級師範學堂,近代蘇北第一所大學曇花一現,宣告終結。淮安沒能抓住歷史賦予的大好機遇,日後的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極為緩慢,遠遠落後於蘇南、本地域的揚州、徐州等地,地方文化、經濟的發展也受到了嚴重的制約。
江北大學堂培養了一批具有現代科學文化知識的人才,最知名的校友就是李更生。他是江北大學堂第一屆畢業生,曾任江蘇省第一屆議會議員、省立第八(揚州中學)、第九中學(淮陰中學)校長。他畢生致力於教育事業,為辦學興教,不惜變賣家產,將住所改為教室,毛澤東曾稱讚他“毀家辦學,高風亮節”,他是中國現代教育史上影響廣泛的名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