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紅鳳頭鸚鵡

鸚形目鳳頭鸚鵡科動物

粉紅鳳頭鸚鵡(學名:Eolophus roseicapillus)是澳大利亞分佈最廣的鸚鵡之一,美麗的粉紅羽色十分迷人,喜歡棲息在森林地帶、草地、半乾旱的地區,也包括牧區和公園。以青草種子、草地植物、穀類、果類、草根、昆蟲以及其幼蟲為食物,喜歡在地上覓食,尤其喜歡在農人耕種的穀類作物以及向日葵田覓食。分佈於澳大利亞的東部、中部以及北部;澳大利亞本島一些沿海島嶼、曾經引進塔斯馬尼亞島。人工繁殖鳥個性活潑好奇,是很多人喜愛的寵物鳥,但是在徠性成熟以後可能會個性轉變而具有攻擊性。

形態特徵


粉紅鳳頭鸚鵡共有3個亞種,體長35-36厘米,體重270-350克,鳥體為暗粉紅色,前額、頭冠以及頸部為帶點白色的淺粉紅,翅膀以及尾巴為灰色,下腹部、肛門附近、二級覆羽、臀部以及尾巴上方的內側羽毛均為淺灰白色,三級飛羽中灰色和暗灰色,尾部的頂端是比較暗的淺灰色,尾巴的底面是均勻的棕色,喙角彩色,鳥喙為臘白色。雄鳥虹膜黑棕色,雌鳥虹膜則為紅色,腿灰色。
粉紅鳳頭鸚鵡
粉紅鳳頭鸚鵡

棲息環境


粉紅鳳頭鸚鵡喜歡棲息在森林地帶、草地、半乾旱的地區、牧區、公園,人類活動的庭院和城鎮都見的到其蹤跡。在澳北地區,頻繁的活動于山林,而在澳南,它們更傾向於住在平原溫帶森林。在夏季,多見於林地,主要是在涼爽,陰涼的河流附近。在冬天,願意生活在比較乾旱的林地在海拔比較溫和的地區。一年期間,也走訪了市區的公園和花園。這種鳥喜歡開放的區域,幾乎總是避免茂密的森林。
粉紅鳳頭鸚鵡
粉紅鳳頭鸚鵡

生活習性


粉紅鳳頭鸚鵡平常聚集成很鬆散的群體一起活動,有時會在某些牧場聚集近千隻的大群,叫聲尖銳粗啞,時常和大葵花鳳頭鸚鵡一起行動。是雜食動物,消耗各種各樣的植物種子,如燕麥、小麥或許多百草。此外,還攝取昆蟲和它們的幼蟲,漿果,嫩芽,花和桉樹的種子。喝水的方法有很多,要麼站在池塘泥壤處的吞下一大口,或用燕子的方式在飛行中吞水,也可以選擇降落在池塘中間,將喙在水中浸入。喜歡在地上覓食。尤其喜歡在農人耕種的穀類作物以及向日葵田覓食,因此常常造成農作物龐大的損害。人工繁殖鳥個性活潑好奇,即使野生鳥抓來都相當容易馴服,是很多人喜愛的寵物鳥,但是在性成熟以後可能會個性轉變而具有攻擊性。

分佈範圍


粉徠紅鳳頭鸚鵡是澳洲分佈最廣的鸚鵡之一,分佈於澳大利亞的東部、中部以及北部,澳大利亞周邊一些島嶼、曾經引進塔斯馬尼亞島。
粉紅鳳頭鸚鵡
粉紅鳳頭鸚鵡

生長繁殖


粉紅鳳頭鸚鵡在澳大利亞南部的繁殖期是7-12月,北部則是2-6月,在澳大利亞中部則視降雨量而定。如果食物充足氣候適中,一年可以繁殖兩次。巢一般建在離地面2至20米以上的桉樹的樹洞里,巢的入口處周圍用樹皮掩飾。一次可產下2-6枚卵,孵化期間約25天,雛鳥7或8周周羽毛可以長成,在野外曾經有和米切氏鳳頭鸚鵡以及長嘴鳳頭鸚鵡雜交的紀錄。
在人工飼養下採用木板釘制巢箱時,每年4-8月繁殖,巢箱最好以大樹榦掏一個直徑20厘米的洞代替,巢的大小為長40厘米、寬25厘米、高25厘米。在巢的邊角和巢洞邊要釘上鐵皮以防它們將巢箱啃壞。巢內提供不少於3厘米厚的刨花或粗木屑。在種鳥繁殖、孵化期間應注意環境的安定,盡量減少外界的干擾,避免驚嚇。以免驚動親鳥后棄巢,影響孵化和育雛。在繁殖期應加喂牡蠣粉或骨粉無機鹽等,每天提供少量餅乾(或烤麵包片),育雛期間應每天加喂煮熟的雞蛋。冬季繁殖期室內的溫度應保持在20℃以上,相對濕度在45%~50%為宜,要保持室內空氣流通。飲水要時常更換以保持清潔。

亞種分化


粉紅鳳頭鸚鵡(3亞種)
中文名稱英文名稱
1.粉紅鳳頭鸚鵡塔斯馬尼亞亞種Eolophusroseicapillusalbiceps
2.粉紅鳳頭鸚鵡北領地亞種Eolophusroseicapilluskuhli
3.粉紅鳳頭鸚鵡指名亞種Eolophusroseicapillusroseicapillus

保護現狀


該物種分佈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佈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佈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低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