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構語言學
結構語言學
結構語言學亦稱“結構主義語言學”。瑞士索緒爾的一種著重研究語言結構的語言學理論。與把語言事實當作孤立的單位加以考察,只注意對它們作歷史比較的比較語言學相對立。索緒爾認為語言是一個完整的、自足的符號系統,其中各個成分之問存在著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關係。對語言系統既可作歷時性研究,即研究語言在歷史上的演變過程,也可作共時性研究,即研究一種語言或多種語言在某一歷史階段的情況。結構語言學研究的是語言成分之間的橫向組合關係等的共時性研究。語言中任何一個詞或語句的意義,不是由於它本身的性質,而是由於在語言系統中與別的詞的關聯,如形成一定的對比關係,即“兩項對立關係”等。提出能指和所指的區分,認為語言實體只有通過能指和所指的聯繫才能存在。能指的選定是任意的、約定的,人們可以任意改變詞形而不影響記號關係。能指具有線條特徵,各個詞前後相連,語言結構是由這種線條特徵決定的。
稱"構-功派""功派"。驅泰修,雅科布遜、魯茨柯伊、哈弗阿奈。,泰修雅布遜,建布語言。該屆際語言議觀諸,引反響。版刊《布語言論叢》。布派集觀論述屆際議提《論綱》,《論綱》強調語言功系,語言評價功。魯貝茨科依《》派。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布拉格學派的主要成員散居於世界各地,影響衰落。1956年,布拉格語言學會與斯拉夫語言學會等團體合併,成立了捷克斯洛伐克語言學會,何拉萊克擔任第一任會長。這個新的學會繼承了布拉格語言學會的傳統,因此其成員被稱為"當代布拉格學派"。布拉格學派接受了索緒爾關於語言是系統的思想,特别致力於音位系統的研究,建立了音位學說,認為研究言語的能指的學問叫做語音學(la phonétique),而研究語言的能指的學問叫做音位學(la phonologie)。它的另一個特點是不僅研究內部語言學,對廣義的語言學問題也很感興趣,運用語言學理論研究文學作品及外部語言學的其它各領域。
稱丹麥學派。代表人物有葉爾姆斯列夫、布龍達爾、烏爾達爾等。1931年,葉爾姆斯列夫和布龍達爾共同創建了"哥本哈根語言學會",該學會成為當時歐洲結構主義語言學的一個中心。1938年創辦會刊《語言學學報》,1939年的創刊號布龍達爾發表了他的論文《結構語言學》,遂成為這個學派的綱領。葉爾姆斯列夫任哥本哈根語言學會會長,他的《語言理論導輪》和《普通語法原理》是哥本哈根學派的代表性著作。這一學派以索緒爾的語言系統的學說為基礎,著重語言形式的研究。它特別注重語言的組合關係,這是這個學派區別於布拉格學派的一個主要方面;它把語言理論看成一個"純演繹系統",採用"假設-推理"法對語言進行分析,不大涉及具體語言事實的研究,因而其影響面比較小。
布拉格學派和哥本哈根學派共同匯成歐洲結構主義語言學,它區別於美國的結構主義語言學。
又稱美國描寫語言學,是結構語言學中發展最完善、最重要的一個學派。它是本世紀美國的一些學者在對美洲印第安語的調查和研究基礎上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先驅者是鮑厄斯和薩丕爾,分別著有《美洲印第安語手冊》和《語言論--言語研究導論》,二人都強調要對語言作客觀的共時描寫。這個學派最重要的代表人是布龍菲爾德,1924年他和鮑厄斯、薩丕爾等人一起創立了"美國語言學會",1925年出版會刊《語言》。1933年布龍菲爾德的《語言論》出版,對美國結構主義語言學的形成和發展產生重大影響,是這一學派的奠基性著作,使它進入"布龍菲爾德時期"。50年代,美國結構主義語言學進入"后布龍菲爾德時期",哈里斯和霍蓋特是這一時期的主要代表。霍凱特1958年出版的《現代語言學教程》是美國結構語言學集大成的理論著作,對美國結構語言學的發展進行了一次科學的總結。1951年,哈里斯的《結構語言學的方法》出版,被人視為後布龍菲爾德時期的象徵和轉折點。美國結構語言學派的顯著特點是注重口語和共時描寫,這不同於歐洲結構主義學派注重書面語的傳統。他們的主要貢獻在於制定了一套對語言結構進行形式分析和描寫的技術。這一學派對漢語研究影響很大。
結構主義語言學自產生以來,不僅影響到語言學研究的各個領域和各個流派,而且還影響到其他人文社會科學的發展,其嚴密的分析方法已滲透到人類學、哲學、心理學和文藝批評等其它領域。這樣,結構主義就由一種語言學理論演變成一股幾乎對人文社會科學各個學科都產生影響的思潮,因而引起學術界的廣泛關注。
布拉格學派、哥本哈根學派、美國結構語言學派雖然各有自己的傳統和特點,但也有共同之處:都接受了索緒爾的一些基本理論,如區分語言和言語,在語言中又區分共時和歷時,認為語言是一個符號系統,系統中的成分依據成分之間的差別和關係從話語中切分出來,並加以分類歸併,而後從它們之間的緊密聯繫、互相制約的關係中去研究語言的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