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條詞條名為九天聖母廟的結果 展開

九天聖母廟

山西省長治市廟宇

九天聖母廟在平順縣城西10公里處的北社鄉東河村西的土丘上。

簡介


據廟內元元統二年(1334)重修碑記載,該廟創建於隋代,北宋初重建聖母殿,建中靖國元年(1101)重修。明崇禎五年(1632)進行了建廟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維修。清代乃至民國年間亦多次修繕。廟座北向南,為一進院。南北較短,東西較寬。前有山門戲樓,中為獻亭,北為聖母殿。兩則配以耳殿。東西院現存李靖王殿、三宮殿、閻君殿、十帥殿、關公殿、子孫殿九天聖母廟 及梳妝樓等建築。殿宇錯落有致,殿頂形制各異。廟南、北、西三面懸壁劈立,溝壑縱橫,東面與場院相連。山門戲樓之前為一條形平台,台下為青石拱券的三孔石窯,南向排列,67級青石踏跺呈45°斜面壘砌而上,可直達山門。山門門洞為青磚拱券而成,門上出抱廈形懸檐,筒板瓦裝修。既是裝飾構件,又有遮雨避日之功效。山門門道從戲樓底層明間開通,底層兩次間為封閉式隔間。戲樓面闊三間,進深四架椽,單檐歇山頂。圓柱方額,斗拱華麗,始建於北宋建中靖國年間。拜亭位居聖母殿與舞樓之間。高台築亭,四周青石壘砌,東西南三面出台明,設踏跺。
九天聖母廟
九天聖母廟
亭面闊三間,進深五間,廡殿頂建築。亭內徹上露明造,梁架裝修等全部構件均為裸露。石柱圓梁,為原始材料砍制后而使用,尚保留元代建築風格。亭頂灰脊灰獸,筒板布瓦裝修。這種廡殿頂的建築,在上黨地區稱得上是絕無僅有的。聖母殿居拜亭之後,高台築殿,廣深各三間,平面近方形,單檐九脊頂。柱礎覆盆式,蓮瓣雕刻較大,檐柱側角升起較為明顯,梁架斗拱用材碩大,批竹式真昂承托梁架負荷,五抹頭麻葉形隔扇,破直棱窗裝修,顯得十分古樸雄渾。殿頂滿覆琉璃脊獸,筒板布瓦、琉璃剪邊,舉折平緩。出檐深遠,四翼而飛。

歷史文物


廟內現存宋、元、明、清及民國年間重修碑20餘通,大多豎立於拜亭之內。碑文內容大都記載了創修、增建及重修廟堂的歷史沿革和主要事宜。值得引起重視的是:宋、元、明、清四朝建築集於一廟,國內現存的古代建築中為數不多,實屬珍貴。二是北宋建中靖國元年(1101)重修碑中記載,在宋代重修聖母殿的同時就創建了舞樓。這說明在宋代戲劇藝術和舞蹈藝術就已經發展到了一定的程度,並且與宗教文化的發展結合在一起,互為依存,共同發展。記載戲劇舞台的碑刻,在我省及國內極為少見。目前所知除沁縣城內關帝廟宋代建起戲台的記載外,就數平順九天聖母廟了。三是獻亭作廡殿頂形制的也尚屬少見,這是超規模的設計與安排。九天聖母廟,作為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具有重要的保護與研究價值。

主要遺物


雖經元、明、清歷代重修,仍不失宋代建築風格。
東院梳妝樓,坐東向西,廣、深各三間,二層四檐支出平座,木製欄桿圍欄,四面隔扇門窗裝修,明間辟門,次間破直棱窗,雕樑畫棟,玲瓏剔透。重檐歇山式屋頂,華麗挺拔,引人注目,是明代樓閣式建築。其餘殿宇多為三間面寬,懸山式形制,屬元明清時期的遺物。廟內現存宋、元、明、清及民國年間重修碑20餘通,大多豎立於拜亭之內。碑文內容大都記載了創修、增建及重修廟堂的歷史沿革和主要事宜。值得引起重視的是:宋、元、明、清四朝建築集於一廟,國內現存的古代建築中為數不多,實屬珍貴。二是北宋建中靖國元年(1101)重修碑中記載,在宋代重修聖母殿的同時就創建了舞樓。這說明在宋代戲劇藝術和舞蹈藝術就已經發展到了一定的程度,並且與宗教文化的發展結合在一起,互為依存,共同發展。
記載戲劇舞台的碑刻,在我省及國內極為少見。目前所知除沁縣城內關帝廟宋代建起戲台的記載外,就數平順九天聖母廟了。三是獻亭作廡殿頂形制的也尚屬少見,這是超規模的設計與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