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太乙門的結果 展開
- 太乙門
- 太乙金光門
太乙門
太乙門
“太乙門高岩百尺,長庚渡闊浪千重”,這是清代詩人毛鳳韻對涪陵李渡景觀的描寫。詩作中“太乙門”、“高岩”還在,“長庚渡”指李渡。李白,名太白,太白金星即長庚星。不過,長江三峽水庫蓄水后,李渡段不再是“闊浪千重”的景象了。
目錄
清末,曾經任《雲南通志》總纂和主編《涪州志》等史籍的涪州(今涪陵)李渡人傅炳墀,在《李渡》一詩序文中寫道:“在涪陵西,赤甲山之東,大江北,余家在焉。唐李白曾渡江於此。”詩正文為:“赤甲山前古戍屯,江流浩淼抱雲根。樓台夜月長庚渡,花柳春風太乙門。下屆星辰浮水國,上方鍾磐落煙村。年年送別河梁客,黃草峽西欲斷魂。”
保存較為完好的太乙門,位於李渡老街西側高岩邊上,外側凌懸於長江江岸數十米,內則與山崖相連。據說,現存的太乙門最早建於宋代,初為全石拱門,因傳說太乙真人曾在此修道而得名。
太乙門兩邊是用青石砌成高2.55米的門框,上部為直徑0.5米的弧形磚砌門框。門框外側2米處是懸崖,即使是三峽水庫蓄水期間,太乙門離江面仍有數十米。
太乙門裡側是5米多高的擋牆,不遠便是十到幾十米的高岩。擋牆及高岩上是今涪陵高級中學的校園,高岩下太乙洞佛像遺址處仍有市民燒香祈禱的痕迹。附近巨型岩石上,還有滿清及以前留下的多塊高近2米、寬近1米的題刻碑,其上書寫的“旌表節孝”、“清福彤管”等字樣清晰可見。
太乙門內長6.8米,寬2.8米,以木方橫樑與樓板組成廊頂,青石為底板的通廊。其兩側為高2.5米左右的青石砌體,外側砌體表面風化嚴重,廊邊昔日輪廓明顯且顯粗壯的方條石凳,已被磨成黝黑光滑的苗條細凳。廊頂為雙重屋檐的磚木清水瓦房,屋蓋下不少木件有數百年歷史。
1952年到1958年,太乙門內為賀龍元帥倡導建立的四川省第三榮譽殘疾軍人學校。此後,為涪陵大學(今長江師院前身)校址。1964年以來,太乙門及其附近用地一直屬涪陵中學。
因三峽工程建設,李渡老街已不存在,昔日絡繹不絕的人群通過太乙門的景觀,也已封存於歷史。
太乙門安在,而曾經的喧囂不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