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具

套在牲畜身上拉車的器具

套在牲畜身上拉車的器具;西方挽馬的唯一手段。

胸帶挽具


公元8世紀,西方挽馬的唯一手段是“項前肚帶挽具”。這是一種不合理的方法,因為皮帶勒在馬的喉部,意味著馬一旦使出最大力氣就會窒息,然而幾千年來西方卻沒有人想一想是否有更好的辦法。由於他們局限於使用這種可悲的挽具,馬力無法用於拉車運輸,即使有經驗的騎手也會使馬在賓士時處於半悶塞狀態。由於挽具不適當,可能加劇了騎兵戰中的混亂和殘殺。不論馬和騎手多麼好,遠距離騎馬都會遇到嚴重的障礙。而劣馬則不僅容易疲勞,而且會悶塞至半死。如果人類的獨創性不強,那麼人類就要準備再忍受“項前肚帶挽具”數千年。
凡讀過古羅馬著作的人往往會對埃及船運送穀物到羅馬有深刻印象:沒有埃及的穀物,羅馬人就會挨餓。人們會問:“為什麼呢?難道義大利種的穀物有什麼不好嗎?為什麼羅馬要依賴埃及的船運才能夠有飯吃?”答案很簡單:因為沒有一種馬挽具能把義大利其他工業區的穀物運到羅馬。當我們尋求對古代世界事件的解釋時,我們往往忽視了這種技術因素。

發展歷史


大約在公元前4世紀,我國在馬挽具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在該世紀的一個漆盒上,有一幅中國畫,畫中馬的脖子上有一個軛,經韁繩使其與車轅相連。儘管這還不能被看做是真正令人滿意的挽具,但是它取代了“項前肚帶挽具”,有利於在馬的胸部套一根帶子。不久,馬脖子上的硬軛也取消了,代之以顯然更有效的胸帶,通常被稱為“胸帶挽具”或“韁繩挽具”。馬的項前(喉部)不再套著帶子,負重則由胸骨與鎖骨承擔。
為確定不同類型挽具的相對效率,人們進行了實驗。套上項前肚帶挽具的兩匹馬,只能拉0.5噸重物,而一匹套上肩套挽具的馬則能容易地拉1.5噸重物品,而套上胸帶挽具的馬所能拉動的重量僅僅比後者稍微輕一點。正如李約瑟所說:“因此,項前肚帶挽具不可能拉近代的車輛,即使是空車。”希臘人和羅馬人的車輛非常輕,如果用於客運,一般只能乘坐二人。這樣,就不能用馬實現有效的運輸。
一般認為,有兩個因素導致我國發明胸帶挽具。首先住在戈壁沙漠附近的漢人、蒙古人和匈奴人提出了這種想法,因為他們的車往往陷入沙中,使用項前肚帶挽具的馬無法從沙中解脫出來。其次,曾經有人工拖曳,人類有自己的拖曳經驗。例如,運河船隻逆水上行時用人力拉縴,他會很快認識到,在脖子上套繩是不適當的,常識說明:應該由胸骨與鎖骨來負重。因此,給馬使用胸帶很可能是受人使用胸帶啟發的結果。
胸帶挽具似乎是從我國通過中亞傳到歐洲的。阿伐爾人於公元568年由東方入侵匈牙利,因此人們認為是他們帶去了胸帶挽具。這個民族的人還給歐洲帶去了馬鐙。馬挽具傳給了馬扎爾人、波希米亞人、波蘭人和俄國人。考古學家在公元7世紀至公元10世紀的古墓中發現了胸帶挽具遺物。到公元8世紀,胸帶挽具傳遍了歐洲:胸帶挽具首先出現在愛爾蘭的一個紀念碑上的一幅西方石刻圖中;斯堪的納維亞人也獲得了胸帶挽具;各種插圖顯著地出現在公元1130年拜約人的掛毯上,上面繪有犁地的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