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鱟魚的結果 展開

鱟魚

鱟魚

鱟魚(houyu)俗稱鱟帆,亦稱東方鱟、中國鱟,別名“兩公婆”。屬節肢動物,肢口綱,劍尾目,鱟科。鱟主要分佈於太平洋、西印度洋君島和東南亞海域多藻類的沙質海底。我國浙江以南淺海中均產。中華鱟無毒可食用,圓尾鱟肉及卵不可食用,很多地方以此物作為特色菜品,事實上這種生物身上含有大量的銅離子及細菌性病毒,食用可能致命。

形態特徵


體長約70厘米左右。雌雄異體,雌的較雄的大。在甲殼背面的前方中央有一對單眼,稍後方兩側有一對形狀較大的複眼。頭胸部有6對附肢,螯肢形態小,其餘5對形態均較大,適合步行及捕食。腹部呈三角形,其體節均互相癒合,兩側有6個缺刻,缺刻中各具一短刺。腹部末端有細長能自由轉動的尾節,尾節延長如劍,生有鋸齒,鱟能利用尾節撐起身體而跳躍。鱟的幼蟲與三葉蟲相似,故有“三葉蟲”之稱,實為和三葉蟲不同的動物。
鱟魚
鱟魚

生態環境


為節肢類海生動物。多分佈在沙質的海底上,以海中的蠕蟲及軟體動物為食。我國沿海各地均產,以南方各地沿海為多。
它由頭胸、腹及尾三部分組成,全長約60厘米左右。雌大雄小,頭胸甲寬廣,作半月形。腹面有六對附肢。腹甲較小略呈六角形,兩側有若干銳棘,下面有六對片狀游泳肢,后五對上面各有一對鰓。尾呈劍狀。鱟的整個外形恰如一把團扇,背上硬殼構成扇,下面那根長而堅硬的三稜柱狀尾巴就是扇柄。而這根酷似扇柄的尾刺,能自由轉動,用以撐身跳躍和禦敵護衛。常生活在海底,以貝類及海中動物的屍體為食。

物種簡史


鱟魚是一種古老的生物,早在3億多年前的泥盆紀就生活在地球上,至今仍保持其形態,堪稱海洋里的遠古遺民,它與三葉蟲是同一個期紀的動物。在原始魚類剛剛問世、恐龍尚未崛起之時,鱟就是距今3.95-3.45億年前泥盆紀(一說2.25億年前的二疊紀)繁盛的海洋居民了。雖經數億年的滄桑之變,但該物種依然如故,變化甚微。因此有“生物活化石”之稱。

棲息環境


鱟魚主要生活在淺海沙質海底。喜歡居位於鹽度較低的河口,同時具有溯河而上的習性。

生活習性


食物

鱟魚類主要為肉食性動物,取食環節動物和軟體動物等,有時也取食海底藻類。鱟魚取食時用螯肢將食物送到口部,用顎肢的基節磨擦、咀嚼后再送入口內。口後為食道,食道前行膨大成磨胃(gizzard),其中有角質齒可研磨食物,經瓣膜後進入中腸。其前端膨大處為胃,有1-2對發達的肝盲囊(hepaticcecum),其分支到達頭胸部及腹部,並有肝管開口到胃的兩側。

消化

肝盲囊是食物化學消化及吸收的場所。中腸後為直腸,以肛門開口在腹部末端、鱟魚尾劍之前的腹面。循環系統為開放式。消化道背面有一管狀心臟,位於圍心竇中,具8對心孔,血管發達,向前有3個前動脈,兩側有4對側動脈。動脈分支進入組織后,在腹面形成兩個大的腹血竇。血液由腹血竇流入書鰓,經氣體交換后再經圍心竇、心孔流回心臟。血液中含有血青素及一種變形細胞,這種變形細胞具有很強的凝血功能。排泄器官為四對基節腺,位於磨胃的兩側,由腺體收集的代謝廢物送入一共同的囊中,再經排泄管、膀胱、排泄孔開口在最後一對步足的基部,基節腺也兼有水分調節作用。

脫殼

鱟魚如同其它的節肢動物,是以脫殼而後成長的。由一次的脫殼而長大約是之前體型的1.3-1.4倍,但死亡率也高,是一種博命的成長。鱟的卵於孵化前在卵膜內就脫皮四次,因此仔細觀察鱟魚迴轉卵,卵中就有如仙女的羽衣狀薄紗的殼,在迴轉卵此時的胚體已經成了像鱟的體形。在剛孵化出的第一齡幼生由其形態看,與成體的鱟很相似,只是還沒有那特徵的尾劍。第二齡幼生其體長約為10mm,而在第一齡幼生時沒有的尾劍,在此時期也明顯地長出來。
鱟魚的脫殼是由頭胸部的周緣裂開,而新的舊體才由其間隙跑出來。剛脫皮的甲殼非常柔軟,這甲殼要恢復到原來的硬度,也需要相當長的日子,幾乎令人懷疑它是否會恢復到原來的堅硬度。鱟由於生長速度慢,所以是一種不大能長大的動物,至今仍不明白確定幾年才能生長成成體。大概認為雄的脫15次皮,而在第13年成成體;雌的脫16次皮,於第14年成成體。
鱟魚
鱟魚

分佈範圍


世界分佈

分佈於太平洋、西印度洋君島和東南亞海域多藻類的沙質海底。

中國分佈

浙江以南淺海中均產。

保護等級


中華鱟是中國國家二級保護動物以及廣西省二級受保護動物。

繁殖方式


鱟魚為雌雄異體,生殖腺位於腸的兩側,直延伸到腹部,經一對短的生殖導管以鱟魚生殖孔開口在生殖厴板下。每年夏季為繁殖季節,鱟從深海游到近海潮間帶的沙灘上,雌雄聚集在潮間帶,由雌鱟扒沙作窩。雄性以腳須抱住雌性,雌性以附肢挖坑產卵時,雄性排精在卵上,行體外受精。產卵后雌雄分開。
當潮水退去時,埋在沙里的受精卵便不會位於水下,這樣它們就安全地避開了水生捕食動物。另外,受精卵的發育要求它們被埋在沙灘上比較高的地方,但又不能太高;如果卵埋得太高,它們就會因為太乾燥而不能孵化成幼鱟;如果埋得太低,又會因為沙里的氧氣含量不足而死去。雌鱟利用笫6對步足端節基部呈5個扁平可動的、張開時形同花辦的突起物作為工具,在高潮線沙灘上挖穴,穴深6-11厘米,然後兩個生殖孔同時產卵,每穴產卵200-630個。隨之雄鱟將精液撒到卵堆上,再由潮水上漲時沖刷上來的泥沙將卵堆覆蓋,約2厘米厚,受精卵便在沙層中進行孵化。然後,這一對鱟又向前爬行20厘米左右,重複以上過程。大約產十幾堆卵后,潮水退去,這一對鱟就乘夜色撤離海灘,回到海里。
卵為中黃卵,但為完全卵裂,發育中經過三葉幼蟲階段(trilobitelarva)。此發育階段因相似於三葉蟲而得名。剛孵化的幼蟲尾劍不突出,僅兩對書鰓,經13-14齡連續蛻皮后發育成成體,性成熟在第三年。利用沙吸收陽光的熱量,受精卵大約經過40天孵化出幼鱟。剛出卵殼的幼鱟,在尚未蛻皮之前沒有尾劍,樣子很像6億多年前的古生物三葉蟲,所以被稱作三葉幼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