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琴書
徐州琴書
徐州琴書是一種由徐州本地人承認江蘇省的戲曲劇種。流傳於徐州。起初是徐州地區農閑時的“玩友玩藝”的自娛活動。人們在村頭場院吹敲碟子,圍坐演唱並演奏。
2008年6月7日,江蘇省徐州市申報的“徐州琴書”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遺產序號:766 Ⅴ-73。
徐州琴書由絲弦發展而來。清朝同治年間,睢寧縣慶延舉拜宿遷揚琴藝人李義成為師,將揚琴藝術引入絲弦。抗日戰爭時期,富豪商賈星散,堂會驟減;農村與城鎮的業餘玩友與半職業藝人,為了謀生先後轉為職業藝人。他們對原來“絲弦”中的曲調繁雜、板眼規正、文詞雅馴、一唱三嘆的百餘首音樂曲牌刪繁就簡,經多次蛻變,最後形成以慢板和流水板相結合為主體,一把墜胡、一架揚琴,“九腔十八調七十二嗨喲”,以說唱中長篇曲目為主,並加強手、眼、身、法等藝術手段的運用,群眾稱之為唱揚琴,並逐漸形成高亢奔放、樸素端莊的上路(豐、沛、蕭、碭山四縣),文靜委婉、華彩流暢的下路(邳、銅山、睢寧、宿遷四縣)不同的藝術風格。
解放戰爭時期,徐州琴書藝人由解放區的人民政府組織起來演唱新曲目,為革命戰爭服務。1948年冬,隨著淮海戰役的開展,琴書藝人從四面八方雲集徐州,當時有演出場地八十餘處,五百餘名藝人演出,出現了“街頭巷尾有琴聲,大人小孩會哼哼”的熱鬧景象。
1949年後被徐州人改名稱徐州琴書。徐州琴書是在明、清小曲的基礎上,由“小曲兒”、“小吹兒”、“唱曲兒”、“唱孩子”等一步步演變而成的樂曲系、聯曲體的曲藝種類。演唱時山東韻味獨特,藝人坐中,以揚琴、墜子、手板為主,配有三弦、軟弓胡琴、古箏、瓷碟等。
1951年,徐州市曲藝隊成立,1953年經省文化局批准為民營公助性質曲藝團體。曲藝隊以唱揚琴的藝人為主,有楊四喜、崔金蘭、崔金霞、邢培生、丁蘭英等人。后發展到有十二檔琴書可以同時登台,擴大成為有七十餘人的曲藝團。
常在菜市場等處演出,遇有廟會節慶,擺地攤唱琴書者比比皆是,深受徐州人民歡迎,曾有“街頭巷尾有琴聲,大人小孩都哼哼”的極盛場面,且影響到以徐州為中心山東地區、徐州琴書表演形式多樣,有單人唱、對唱、三人坐唱和多人聯唱等。
徐州琴書在形成過程中的特點為:音樂性減弱,故事性增強;音樂曲牌,由多變少;文學體制,由短變長;演出組織由大變小,並加強手、眼、身、法等藝術手段的運用。所使用方言,由於歷史上有上下路之別,“上路”即“上四縣”(豐、沛、蕭、碭山),“下路”即“下四縣”(邳、睢寧、銅山、宿遷)。上下路在語言方面存在著明顯的差異,積澱日久后,琴書亦音隨地改,逐漸顯示出上下路不同的藝術流派風格。“上路”琴書頂板唱法較多,字重板實,樸素端莊,板眼規整,破格小節極為罕見;“下路”琴書以閃板唱法為主,板后吐詞格外顯得詞清曲秀,華彩流暢。徐州琴書表演形式多樣,有單人唱、對唱、三人坐唱和多人聯唱等。唱腔也很豐富,除“四句腔”、“剁子板”等板式外,尚有《疊斷橋》、《滿江紅》、《上河下河調》、《呀兒呦》、《銀紐絲》等數十個曲牌。演員演唱時,可以根據唱詞的內容及語句格式不同而自由運用。
傳統曲目反映的大多是封建社會裡人們的生活,惟妙惟肖地刻畫了當時社會中人物百態,反映了人民美好的理想和願望,蘊藏著思想和藝術的精華,對傳統曲目的整理改編亦是對遺產的批判繼承;而尤為重要的是從現實的文化建設需要出發,認真地創新,創造出無愧於時代,有強烈現實色彩的新作品。歌頌新人物,歌頌改革建設的新風貌,在藝術形式上創新提高到一個更新的境界,使原有的程式經過融化創造而在新的生活基礎上提煉出適合表演新的生活內容的新的程式,新的表演手段。深深紮根在徐州沃土的琴書,推陳出新,表現火熱的現實生活,勇於探索和吸收姊妹藝術營養,一定會走向更廣闊的藝術天地。
徐州琴書的基本句式為七字句,可以加三字頭和襯字。主要曲調為〔鳳陽歌〕(也叫作〔四句腔〕)和有快慢之分的兩種垛字板。在藝術風格上,北路徐州琴書高亢奔放,東路琴書文靜委婉。徐州琴書在唱腔和伴奏樂器等方面與山東琴書基本相同,這與徐州緊靠山東有關。
“太陽出西落在東,滿天月亮一顆星,天上無雲下大雨……”
彭城廣場上一位老人氣韻悠揚的演唱,吸引不少市民駐足。這是徐州琴書名家魏雲彩冒著高溫在為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徐州琴書作宣傳演唱,他希望徐州琴書得到更多的社會關注。
徐州琴書
徐州琴書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演唱韻味獨特,藝人坐中間打板擊琴,伴奏者列左右。唱詞源於百姓日常生活,多為家長里短,所以唱琴書又叫“唱針線筐”,流傳下來的傳統曲目有《張延秀趕考》、《豬八戒拱地》等。他剛演唱的曲目叫《顛倒話》,就是顛倒著說唱日常天氣變化。他說,琴書是起源並根植於民間的一種傳統曲藝,可眼下,知道、聽過徐州琴書的市民已不多。
談起徐州琴書,魏雲彩有兩個心愿:一是有關部門能加大關心和扶持,有一個小型劇場,演出多了,技藝自然進步,才能吸引更多觀眾,進入良性循環。二是要後繼有人,一代代傳承下去。
具有三百餘年悠久歷史的徐州琴書與蘇州評彈、揚州評話並列江蘇省三大麴種,其名稱系從“唱唱兒”、“唱曲兒”、“拉絲弦”、“唱洋琴”等衍變而來。舊時是民間藝人用來謀生的說唱形式,在街頭巷尾、鄉場集市,拉開場子就能唱。流行於徐州以及山東南部、河南東部和安徽東北部,經過北京、上海等地唱片社灌制唱片和磁帶后而流傳到全國,備受廣大群眾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