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排簫

1997年河南省鹿邑出土文物

排簫,是世界上最早的排簫,骨質西周初期音樂文物,距今3000多年,是迄今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排簫,最長管32.7、最短管11.8厘米。1997年於河南省鹿邑太清宮長(cháng)子口墓出土,現藏於河南博物院

文物特徵


骨排簫由長短遞減的13根禽類腿骨骨管組成,最長管32.7厘米,最短管11.8厘米,上端平齊,下部由短到長傾斜,成排固定在一起,造型輕靈。骨管中空,破裂,內有淤泥填塞,出土時管身有明顯的人字形帶束痕迹。吹奏時,應左右手各執於一邊,低音(長管)在左,高音(短管)在右。骨排簫的吹孔,多數為敞開的圓孔,吹奏者可根據吹口的角度和力度對樂器的音高、音色和音量進行調整;左右平移吹出音階式旋律。
骨排簫
骨排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