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河南博物院的結果 展開
- 文物出版社出版圖書
- 國家級綜合性博物館
河南博物院
國家級綜合性博物館
河南博物院位於河南省鄭州市農業路,為國家級重點博物館,是中國建立較早的博物館之一,也是首批中央、地方共建國家級博物館之一。
河南博物院前身為河南省博物館,在馮玉祥主導下,始建於民國十六年(1927年),舊址位於開封市龍亭區三勝街31號。館址幾經變更,1961年遷至鄭州,新館於1998年5月1日落成開放
展館面積1萬餘平方米,館藏文物14萬件。館藏文物多來自於二十世紀初商丘、洛陽、安陽、開封、淅川、三門峽、輝縣、新鄭等地的考古發掘,史前文物、商周青銅器、歷代陶瓷器、玉器最具特色。其中國家一級文物與國家二級文物5000餘件,歷史文化藝術價值極高,一部分藏品被譽為國之重器。抗日戰爭期間,河南博物院的部分珍貴文物幾經輾轉最終被珍藏在台灣歷史博物館。
2015年7月14日起河南博物院將閉館,對主展館實施維修,預計工期18個月。 2018年10月11日,入選“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名單。
2020年9月24日,時隔5年河南博物院主展館對外試開放。
民國開封河南博物館
民國十六年(1927年)6月,為了更好的保存這批文物,時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河南省政府主席的馮玉祥將軍在治豫政綱中就提出了“教育為立國根本要政”的主張,並身體力行,極力扶持文化教育事業。7月,由省政府委派郭須靜、徐金泉、何日章三人為河南博物館籌備委員,隸屬省教育廳,籌建於開封三聖廟街(今開封三勝街)河南法政學堂和河道總督衙門舊址,是為河南博物院發軔之始。
民國十七年(1928年)5月,原河南省政府將河南博物館改名為“民族博物院”,並改由省政府直接領導,同時劃撥劉師古堂充公遺產的一部分為專款,限期開放。民族博物院以“啟發民眾知識文明、激增命思想、促進社會文明”為辦院宗旨,廣泛徵集歷史、自然科學、農業、藝術、生理衛生等方面的實物料。10月10日,成功舉辦了第一次陳列展覽。
民國十九年(1930年)12月1日,河南省政府將“民族博物院”恢復為“河南博物館”,並確定為社會教育機關,直屬省教育廳領導。12月23日教育廳委任關百益為館長,並收回民眾師範房舍為古物陳列室。
開封河南博物館舊址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11月24日,盧溝橋事變爆發后,國民政府為確保文物安全,於將原河南博物館所藏文物精選珍品5678件,拓片1162張,圖書1472套(冊)裝68箱,用了三天時間運往漢口法租界租房保存。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9月,漢口淪陷之前,這批文物又被迫轉移至重慶。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河南博物館被更名為“河南省立博物館”,下設事務部、保館部、研究部等。
開封市三勝街河南博物館舊址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了古都開封。中國共產黨成立了以趙干亭為主的三人管理小組,進駐博物館,整飭館務。
1949年11月,國民政府將存放於重慶的原河南博物館文物中的珍貴文物5119件,圖書1450套(冊)裝38箱與故宮博物院部分文物藏品一起運往台灣,后成為台北歷史博物館的主要藏品,其餘30箱由中國人民解放軍軍管會接管。1949年11月,河南省政府任命省教育廳廳長乃生兼任館長,開始組織人員,整理文物、展室,修繕房舍、設施,進行業務活動,博物館再次出現生機,蓬勃發展。
1953年,根據中央文化部頒發的《對地方博物館的方針、任務、性質及發展方向的意見》,河南省博物館被確定為地誌性博物館。
河南博物院
1966年,博物館組織癱瘓,業務荒廢。
1978年,中國共產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河南省博物館重新恢復運營。
1991年秋,國務院決定由國家和河南省共同投資籌建新館舍。
1997年7月,河南省政府決定,將中原石刻藝術館與河南省博物館合併,成立河南博物館。
1998年,河南省博物館從鄭州市人民路遷至鄭州市農業路更名為“河南博物院”,而成為國家級博物館。
1998年5月1日,河南博物院落成開放。
2015年7月14日起河南博物院將閉館,對主展館實施維修,預計工期18個月。
2020年9月24日起,河南博物院主展館重新對外試開放。
河南博物院
河南博物院包括廣場、序幕大廳、基本陳列館、專題陳列館、臨時陳列館、文物庫房、學術報告廳、電教樓、觀眾參與和娛樂廳、觀眾餐飲茶座、觀眾休息廳、貴賓接待、河南博物館室、紀念品商場、廣播室、計算機中心、文物保護中心,圖書資料館和培訓服務樓等部分。建築群外部還設計有40%左右的園林綠地,形成“館中園、園中館”的優美格局。
博物院內走廊
主館後為文物庫房。整個建築群設計以雄渾博大的“中原之氣”為核心,線條簡潔遒勁,造型新穎別緻,風格獨特,氣勢恢宏。
春秋(公元前771年——前476年)
民國十二年(1923年)河南新鄭李家園出土。
通高117厘米 口長30.5厘米 口寬24.9厘米。
壺上有冠蓋,器身長頸、垂腹、圈足。該壺造型宏偉氣派,裝飾典雅華美。壺冠呈雙層盛開的蓮瓣形,中間平蓋上立一展翅欲飛之鶴;壺頸兩側用附壁回首之龍形怪獸為耳;器身滿飾蟠螭紋,腹部四角各攀附一立體小獸,圈足下有兩個側首吐舌的卷尾獸,傾其全力承托重器。
河南博物院[國家級綜合性博物館]
商代晚期(公元前11世紀)
1976年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
通高45.9厘米 口長16.4厘米
河南博物院[國家級綜合性博物館]
商代中期的青銅器。
杜嶺方鼎是人類所能認知的年代最早、體量最大、鑄造最為完美、保存最為完整的青銅重器。也是最早裝飾饕餮紋與乳釘紋的中國禮器。
河南博物院[國家級綜合性博物館]
春秋中期(公元前620年——前467年)。
1978年河南淅川下寺出土。
通高28.8厘米 器身長103厘米,寬46厘米。
河南博物院[國家級綜合性博物館]
唐代早期
1982年出土於中嶽嵩山峻極峰
長36.2厘米,寬8厘米,厚0.1厘米,重223.5克
金簡呈長方形,正面鐫刻雙鉤楷書銘文3行63字,“大周國主武曌好樂真道長生神仙,謹詣中嶽嵩高山門,投金簡一通,迄三官九府除武曌罪名,太發庚子七月甲申朔七日甲寅小使臣胡超稽首再拜謹奏。”,是武則天在久視元年(公元700年)七月七日來嵩山祈福,譴宮廷太監胡超向諸神投簡以求除罪消災。
河南博物院[國家級綜合性博物館]
西周晚期
1990年出土於河南省三門峽市虢國墓(虢季墓)
劍長20厘米,莖長13厘米
屬西周晚期器物,劍身插在精心製作的牛皮鞘內,劍外有絲織品包裹的痕迹,劍柄是由和田青玉製成,彷彿一株破土而出的竹子(竹在中國傳統文化里代表君子),竹節分明,玉質細膩,溫潤光滑。劍柄中空,裡面插有銅製的芯,連接劍身和劍柄。由於埋藏久遠,劍身已斷為兩截,鞘身也因鏽蝕與劍身粘在一起,無法剝離。經過專家研究發現,這柄劍竟然是一塊煉滲碳鋼,而煉滲碳鋼就是由塊煉鐵經過長時間滲碳,反覆鍛打而成,所鑄器物也因此更銳利、堅韌。
河南博物院[國家級綜合性博物館]
新石器時代·裴李崗文化前期(距今9000年前,約為公元前7000年).
賈湖骨笛是中國考古發現的最古老的樂器,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樂器。
河南博物院[國家級綜合性博物館]
產於西漢早期
1987年出土於永城芒碭山樑國王陵區柿園墓
壁畫長5.14米,寬3.27米,面積16.8平方米
《四神雲氣圖》位於墓室頂部,中部一條7米長巨龍飛騰,東朱雀,西白虎,四周由怪獸、靈芝及雲氣紋圖案裝飾。壁畫從主墓室頂部的西端起,向東延伸有丈余,總面積達30平方米,填補了中國西漢時期壁畫的空白,比敦煌壁畫要早600多年,被譽為“敦煌之前的敦煌”的四神雲氣圖。
壁畫的主要內容為龍、白虎、朱雀、怪獸、靈芝及雲氣紋等組成的圖案,歷史藝術價值極高。不但是中國所見時代最早、畫面最大、級別最高、保存最為完整的壁畫,更是一部承載西漢初年中國神仙思想的壯麗史詩。后經考古專家通過科技手段對壁畫進行原樣切割移至河南博物院。
河南博物院[國家級綜合性博物館]
2009年重新布展前,河南博物院的基本陳列為《河南古代文化之光》,展覽分佈在主展館一、二層八個展室內。展示上至史前時代,下至明清的河南歷史文物。展覽由序廳、“文明曙光”(原始社會時期)、“三代輝煌”(夏商周時期)、“兼容並蓄”(兩漢魏晉南北朝時期)、“盛世榮華”(隋唐時期)、“餘光明媚”(宋金元時期)及觀眾參與部分組成,彙集河南出土的精美文物約2000件,按照歷史發展的脈絡,展示發生在河南的最突出的古代文化科技成就。
2009年,河南博物院對原有展覽陳列進行升級改造,常設展《河南古代文化之光》升級為《中原古代文明之光》。四大主題陳列《中原楚系青銅藝術館》、《河南古代玉器館》、《明清珍寶館》、《古代石刻藝術館》也改進了展陳方式,調整了展品。
分為八個展廳,第一至四展廳位於展館一層,分別是原始社會展廳、夏商展廳、西周展廳和東周展廳。第五至八展廳位於展館二層,分別是兩漢展廳、漢晉展廳、隋唐展廳和宋元展廳。
河南博物院[國家級綜合性博物館]
中原楚系青銅藝術館以河南淅川縣楚國貴族墓地出土的青銅器精品為展示主體。按照青銅器用途分類,集中表現中原楚系青銅藝術的精美絕倫。
河南博物院[國家級綜合性博物館]
河南博物院[國家級綜合性博物館]
河南博物院[國家級綜合性博物館]
臨時展覽主要用來陳列各種文化交流與合作的展覽,新館開放以來,先後與國內外各個機構單位合作交流,有“金色王朝--故宮御用金銀器特展”、“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繪畫巨匠原作展”、“國家寶藏”、“三千大千世界:台北歷史博物館藏張大千書畫展”、“華夏文明之源”等眾多展覽。
臨時展覽 |
大師與大師 徐... | 故園青山——劉延濤 ... | 坦尚尼亞繪畫藝術展 | 中部非洲傳統兵器藝術展 |
鼎盛中華--中國鼎文化展 | 絲路遺珍——絲綢之 ... | 古典與唯美——西蒙 ... | 華夏文明之源——河 ... |
匈奴與中原——文明 ... | 雷鋒精神與時代同行 | 近現代水墨書畫大師 ... | 2011聖地西藏 |
英雄時代——大三國志展 | 三千大千世界 2007年... | 金色王朝--故宮御 ... | 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 ... |
河南代表書家周俊傑 ... | 院藏明清書畫展 2003... | 張文榮中國畫展 | 丹青報得三春暉—— ... |
華夏文明之源——河南文物珍寶展
展覽時間:2012年6月9日——2012年8月9日
展覽地點:河南博物院主展館東臨展廳
2010年至2011年,由河南省文物局等主辦的“華夏文明之源—河南文物珍寶展”,在日本東京、九州、奈良的三大國立博物館巡迴展出。該展圍繞華夏文明之源這一主旨,集合河南文物精品,從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闡釋了華夏文明的形成和多元化發展的歷史進程。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引起日本公眾的廣泛關注和濃厚興趣。
該展覽彙集河南省18家文物單位收藏的出土文物精品160餘件,時代從夏一直延續至北宋,分“帝國形成”、“匠作技藝”、“宗教與藝術”三部分,多方位再現華夏文明的發展歷程,彰顯華夏祖先在中原這塊大地上所取得的輝煌成就。
河南博物院[國家級綜合性博物館]
展覽時間:2012年12月21日~2013年3月24日
展覽地點:河南博物院東臨展廳
河南博物院[國家級綜合性博物館]
匈奴與中原——文明的碰撞與交融
展覽時間:2012年4月17日——2012年5月27日
展覽地點:河南博物院主展館東臨展廳
河南博物院[國家級綜合性博物館]
1977年創刊的館刊《中原文物》(1980年以前名為《河南文博通訊》)截止2001年8月,已出版發行100期,發表學術論文、考古報告2500多篇,出版了《河南省考古學會論文集》、《博物館學論叢》、《魏晉南北朝佛教學會論文集》、《論仰韶文化》等特刊7集,計300多萬字,有關專家學者出版的各類專著和普及讀物達幾十部。
河南省博物館編的《中國陶瓷小品》、《龍門造像題記》、《河南省博物館》(中國博物館系列叢書之七);該院專家學者編著的《中國奴隸社會》、《中原遠古文化》、《黃河文明的署光》、《漢代疊鑄》、《中嶽漢三闕》、《河南漢代畫像石》、《漢畫——河南漢代畫像研究》、《夏史論集》、《河南文博考古文獻敘錄》、《黃帝故里——新鄭》、《洛納與河圖洛書》;河南博物院編著的《河南博物院落成暨河南省博物館建館70周年紀念論文集》、《河南博物院精品與陳列》;河南博物院與台灣台北歷史博物館合編的《鄭公大墓》,科研人員編著的《光明的使者——中國古代燈具》、《天國靈光——佛像》等。
河南博物院是國家一級博物館、中央與地方共建國家級博物館之一。自1999年河南博物院正式被命名為全國科普教育基地以來,河南博物院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深入貫徹《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有計劃、有目的地針對廣大觀眾,特別是面向未成年人開展了一系列的科普教育實踐活動,發揮博物館在科普教育基地工作中的特殊優勢,2010年至今,先後接待觀眾900多萬人,舉辦各類臨時展覽近100場,受社會各界的一致好評,先後獲得“全國優秀科普教育基地”、“全國人文社會科學普及基地”、“河南省社會科學普及基地”等多項榮譽稱號。2019年12月,獲得“河南省博物館精品陳展工作獎”。
黨組書記:萬捷
院長:馬蕭林
於2000年組建,以動態的方式,復原古代音樂文物、古代服飾、古代樂曲、古代表演,全方位再現歷史文化鮮活的背景,使觀眾真正走入古代文化的氛圍,感受中國文化的魅力。2010年舉行了十周年慶典音樂季。
展館一層西側,每個開放日11點和16點各有一場表演,時長20分鐘,售票10元,售票處在演奏廳外。古裝演員使用古代樂器演奏《詩經》、《霓裳羽衣曲》等古樂,配以講解,雅俗共賞。
利用自身資源優勢,本著弘揚中原文化、傳承經典國學的宗旨,河南博物院推出“中原國學講壇”系列學術講座。它已成為中原地區最具影響力的國學傳播平台。
以觀眾參與為特色的歷史教室,由科普講堂、互動活動、文物保護觀摩、特別活動四部分組成。通過專家、講解員以及志願者的解說,觀眾能夠了解文物知識,還可以親手參與拼裝斗拱、陶器修復、拓印年畫等豐富多彩的活動。
展館三層。定期舉辦面向青少年的教育活動,寓教於樂,具體安排請諮詢工作人員。
地址:河南省鄭州市農業路8號
交通線路:公交車(B1、83、32路、39路、42路、61路、69路、96路)計程車(距鄭州火車站約10公里,18分鐘車程,車費大致25元)
每周二至周日9:00——17:30(冬季開放時間為9:00——17:00),閉館前1小時停止發放參觀卡,每周一(除國家法定節假日外)閉館。
2020年9月22日發布的《河南博物院主展館對外試開放公告》中,開放時間為“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16:00停止入館),每周一閉館(國家法定節假日除外)”,僅接受散客(個人)預約,預約可選擇時段為9:00-16:00,現實行網路實名制預約免費參觀,觀眾可通過河南博物院微信公眾號進行實名預約。
觀眾憑有效證件排隊免費領取參觀卡。持第二代身份證的觀眾請到①、②號自助取卡處領取參觀卡;持其它有效證件的觀眾請到③號人工取卡處領取參觀卡;未成年人觀眾,身高一米以下的可由成年陪同者帶領入館,身高一米以上的須到③號人工取卡處領取參觀卡。參觀卡僅限當日有效。個人參觀憑本人有效證件(身份證、工作證、護照、軍官證等)在大門東側票務處,按順序排隊領取門票,一人限領一張。
團體觀眾須提前2天電話預約,由預約處安排適當時間參觀。參觀當日,團體帶隊人員須憑單位介紹信或任務派遣書,到預約處領取團體參觀卡,參觀卡僅限當日有效。
1、凡持當日門卡者須經檢票入口處刷卡後方可入館參觀。
2、為了保護觀眾與文物的安全,以及確保參觀環境符合國家標準,日接待觀眾總量控制在5000人以內。上午3000人以內,下午2000人以內。
3、學齡前兒童、小學生須有成年人陪同方可領卡入館參觀;中學生如無成年人陪同,可憑學生證領卡入館參觀;高齡老年人、行動不便者須有親友陪同方可領卡入館參觀;未領取參觀卡的觀眾謝絕入館參觀;衣履不整者、精神性疾病患者、酗酒者、攜帶易燃易爆及危險品者、攜帶寵物者謝絕入館參觀。
4、高齡老年人、殘疾人、體弱者等社會特殊群體,可優先領卡入館參觀。
5、大件物品禁止攜帶入館,經安檢后可免費存至主展館大件物品寄存櫃。小件物品可隨身攜帶或存放到主展館入口處自動存包櫃中。
6、展廳內禁止使用閃光燈拍照、吸煙、打手機、喧嘩、嬉鬧,以及從事其他與參觀無關的事情。
7、參觀者須愛護環境衛生,禁止隨地吐痰和隨手亂扔廢棄物。愛護文物展品、展覽設施及其它公共服務設施,如有損壞應照價賠償並承擔相應法律責任。
中文講解:收費分200元、150元、100元三個標準(按每個講解員工作時間、講解大賽中獲獎情況及每次業務考核結果而確定)。
英文講解:收費200元。
需要請講解員的朋友,可以直接到前廳服務中心辦理講解手續,每名講解員限帶觀眾30名。
為了保持展廳內的安靜環境,保證您參觀的效果,團隊8人以上可使用團隊講解接收器,請團隊負責人在服務中心辦理相關手續(需繳納押金500元,清點機器),講解結束后,將機器交還服務台,待工作人員核查后押金退還。如有損壞或丟失,每台按成本價700元賠償。
2021年7月20日,河南博物館發布公告稱,自7月20日17時起,鄭州市將防汛Ⅱ級應急響應提升至I級,應急響應期間,河南博物院暫停開放和預約參觀,定於2021年7月21日緊急閉館,已經預約參觀的朋友們請勿來館。
2021年7月31日晚,河南博物院緊急發布公告稱,根據當前鄭州市疫情防控形勢,為保障廣大觀眾健康安全,河南博物院從8月1日起暫停開放活動,恢復開放時間另行通知。
2021年8月31日起,河南博物院正式恢復開放。
2021年8月20日,鴻星爾克向河南博物院捐贈100萬元,支持災后重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