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午鼎

春秋時期青銅器

1978年,河南省南陽市淅川縣下寺楚墓中出土一套7件用失蠟法鑄造的列鼎,造型裝飾藝術相同,大小依次排列,其中最大的一件是王子午鼎。鼎通高76厘米,口徑66厘米,侈口、束腰、鼓腹、平底、三蹄形足,口沿上有兩外侈的長方形耳,旁邊攀附6條龍形獸,腹部滿浮雕的攀龍和竊曲、弦紋。內腹及底和蓋內均鑄有相同的銘文。

王子午鼎是楚莊王之子、楚共王的兄弟、曾任楚國令伊(宰相)之職的王子午(又名子庾)的器物,中有確切的人名與地名。王子午鼎成為研究楚文化的標準器。

王子午鼎簡介


洛陽鐘鼎青銅器
洛陽鐘鼎青銅器
簡介:王子午鼎寬體、束腰、平底、斜立式耳,口部有一周厚邊,器身周圍有六個浮雕夔龍作攀附狀,獸口咬著鼎的口沿,足抓著鼎的腰箍,使鼎在香煙繚繞中有升騰的感覺。鼎蓋作平頂微弧,有圜形鈕。蓋、頸、腹內壁均鑄銘文,腹銘84字,記述王子午作器的用途和歌頌自己的功德。王子午鼎系分鑄后焊接而成,採用了榫卯、中介物等新型構思,技藝之高超,在當時的世界範圍內,是第一流的水平。王子午鼎具獨特的楚式風格,造型呈平底束腰形,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楚王好細腰”的故事。環繞鼎腹的六條立體怪獸,各由兩條夔龍蜷曲盤繞而成,是採用失蠟法分別鑄出,然後焊接於鼎身的,顯示了很高的鑄造水準。在細部裝飾上採用浮雕、立雕、分鑄、榫卯、焊接等技術。優美的造型、精細的紋飾、浪漫奇詭的題材,正是楚國文化藝術的突出特徵。長篇銘文表達了對先祖的追思,敘說了王子午自己施德政於民的業績,並教育子孫須以此為準則。全文語詞流暢押韻,是楚國青銅器上不多見的長篇美文,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此外,銘文用鳥篆書寫,有中國最早的“美術字”之譽。王子午鼎是春秋時期楚國的青銅器,墓中出土了一組共七件銅鼎,鼎上銘刻有“王子午”字樣,七鼎由大到小排列,稱為列鼎,此器是其中最大的一件。
文物特徵
王子午鼎
王子午鼎
王子午鼎造型的顯著特徵,就是極度誇張輪廓線條,使輪廓線在不同的平面上,沿著不同的方向自由地收縮或伸展。各部位和部位結合之間,都拒絕了直形,而頻繁地使用斜形、弧形線條的組合,以求得造型空間上的變化。如鼎耳的造型呈弧形,摒棄了常見的直立安裝法,而採用極為誇張的向下傾斜的形式,安裝於口沿之上;鼎腹的中部向內收縮,形成一個明顯的腰形結構,從而將腹部的輪廓線一分為二;鼎足的外側則使用內凹的弧形線條,造成鼎足向內收斂的視覺感。整體看去,其造型輪廓有“一波三折”之感。這是東周時期楚國所獨有的一種造型形式,故又被稱為“楚式鼎”。在鼎腹的周圍,附有六隻以失蠟法鑄就的怪獸,它們的前爪緊抓住口沿,后爪蹬著腰部,正在向鼎內探視,似在覬覦鼎中的美食。鼎足的上部浮雕獸面紋,鼎腹部的外壁和耳部雕鏤當時流行的龍形紋和蟠虺紋。“王子午”鼎的製作工藝十分精湛,鼎足與底部的結合還採用了冷焊工藝,這是中國古代冶金工藝史上極其重要的突破。這些精湛的製作工藝的運用,使得“王子午”鼎進入了非常完美的境界。王子午鼎內壁銘14行86字,銘文字體修長,筆畫婉轉逶迤,頗多類似鳥蟲書一樣的裝飾性筆畫,看上去別具一格。銘文大意是說,在某年的正月丁亥日,王子午選擇上好的銅料,鑄造了七件列鼎,用於祭祀祖先神靈以及進行嚴肅的盟誓,祈求長壽安康。希望子孫後代永遠像他一樣:恭敬而嚴肅地對待祭祀和盟誓,既要有膽有識,無所畏懼,又要小心謹慎,避免失誤;既要施行德政,又要不失威儀;既要以保衛楚國社稷為根本,又要照顧國民的意願,急民之所急。並將此作為自己行為的準則。銘文中的王子午,即《左傳》所記載的“公子午”,又名子庚,乃楚莊王之子,楚共王之弟。王子午也曾立下戰功,前560年,楚共王卒,吳國乘機發兵侵楚,楚將養由基(就是那個有名的神箭手)窮於應付,子庚率師支援。雙方大戰於庸浦(在今安徽無為縣南),吳人果然輕敵冒進,楚軍伏兵突然從四面殺出,吳軍毫無防備,大敗虧輸,吳公子黨也做了俘虜。第二年,楚人為報吳侵楚之役,由令尹子囊率軍伐吳。吳人堅守不戰,子囊只好退兵。可子囊也犯了吳軍上年所犯的同樣錯誤,以為吳不能戰而疏於防備,結果吳也設伏於險隘,大敗楚軍,俘楚公子宜谷。子囊悔恨交加,回國不久就病死了。享年約四十餘歲。

文物工藝


中國古代的青銅器,主要為銅與錫的兩元合金,成書於戰國時期的《周禮·考工記》中就有“四分其金(銅),而錫居一,謂之戈戟之齊;三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大刃之齊”的記載。春秋戰國時期青銅鼎的合金組成中,銅與錫的含量依製作的年代、地點、原料來源、工藝的不同而不同,一般說來,銅的含量在70%-80%或稍高、錫的含量在10%-20%左右,此外,合金中常常還含有鉛、鐵等其它成分。王子午鼎的含銅量約為80%-83%、含錫量約為16%-17%,另外還有少量的鉛和鐵,可能是原料中含的雜質。作為青銅鼎的主要成分銅,是一種不活潑的金屬,在日常條件下一般不容易發生鏽蝕,這是王子午鼎不銹的原因之一。在古代墓葬中,它發生鏽蝕的途徑一般說來有這樣幾條:在潮濕的條件下,有空氣或氧氣存在時,發生鏽蝕,生成銅鹽;在潮濕的條件下與貴重金屬(如金、銀等)接觸,產生電化學腐蝕;與硫或含有硫的物質接觸,生成銅的硫化物等。

文化意義


鼎為中國古代炊食器。中國鼎文化的起源可以一直追溯到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早在7000多年前就出現了陶制的鼎。而其真正的發展最高峰則出現在商朝和西周時期,尤其是商代以鼎為代表的祭祀用容器的製作,盛行於商周時期,延續到漢代。在奴隸制鼎盛時代,被用作“別上下,明貴賤”,是一種標明身份等級的重要禮器。文獻記載:“天子九鼎,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又載“鑄九鼎,像九州”。又有成語一言九鼎、問鼎中原、三足鼎立等。青銅鼎的前身是原始社會的陶鼎,本來是日用的飲食容器,後來發展成祭祀天帝和祖先的“神器”,並被籠罩上一層神秘而威嚴的色彩。在古代,鼎是貴族身份的代表。典籍載有天子九鼎、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的用鼎制度。此外,鼎也是國家政權的象徵,《左傳》有載:“桀有昏德,鼎遷於商;商紂暴虐,鼎遷於周”。鼎大多為三足圓形。(王子午鼎便是最負盛名的三足圓鼎)

文物發現


1978年時值河南淅縣大旱,河床乾枯,出現裂縫。有一天,一個放羊的孩子在放羊回來的路上,經過乾枯的河床,不小心被一個東西絆倒在地,起初他以為是木樁。後來仔細已看是個銅製的東西,但是他不知道這是什麼,於是他便回去將這一消息告訴大人們。因為淅縣以前就發現過文物,所以當人們聽說消息后,立即拿起工具趕到河床,人們發現,河床上露出很出“銅角”。這才知道發現了文物群,立即上報了淅縣文物局,淅縣文物局得到消息后,立即組織人員進行保護挖掘工作,經過3天的時間,所有工作全部結束。經文物專家鑒定,河床下面是楚國墓葬,這次發掘一共出土56件青銅器,百分之八十都是國家一級保護文物。其中有7個造型和外表相同,只是大小重量不銅的青銅鼎尤為珍貴,後來,經過權威的文物鑒定專家鑒定,這7個鼎便是楚莊王的第五個兒子“子庚”的自製鼎,因為鼎內有銘文記載“王子午”的字樣,所以這7個鼎被稱為“王子午鼎”。

人物


王子午鼎的主人名叫“王子午”,並稱其為“令尹子庚”。此人在史籍中有據可查,《春秋左傳》等史籍中有多個地方講到他。根據這些記載和後人的註釋,可知王子午(史籍中稱公子午)字子庚,就是那個春秋五霸之一併“問鼎中原”的楚莊王的兒子,也是楚共王的弟弟。他在楚共王時任司馬(相當於國防部長)之職。有一次護送王后秦嬴秦景公之妹)回娘家,卻被秦國扣留。他的弟弟以三百金賄賂了晉國大臣,讓晉國修築壺邱城(陳國地,在今河南新蔡),並對秦國說,如果你們放了楚王的弟弟,我們就不築城。秦人怕晉軍因此長駐陳地,只好放了子庚。為此楚國又送了三百車重禮給晉國以示感謝。為什麼秦國甘冒外交風險要扣留子庚,晉國則甘冒戰爭風險迫秦放人,而楚國不惜重金也要讓子庚回國。可以想見子庚在當時多麼被人看重。

銘文


蓋銘:倗之(齍),器銘:隹(唯)正月初吉丁亥,王子午(擇)其吉金,自乍(作)彝齍)鼎,用亯(享以)孝(於)我皇且(祖)文考,用(祈眉壽)(弘恭舒遲),(畏忌)趩趩,敬氒(厥)盟祀,永受其福。余不(畏)不差,惠(於)政德,(惄於)威義(儀),闌闌(獸獸)。命(令)尹子庚,殹(繄)民之所亟,萬年無諆(期),子孫是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