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帝國

勒內·格魯塞主編的圖書

《草原帝國》是法國歷史學家、游牧民族歷史文獻專家勒內·格魯塞創作的一部中亞通史著作,發表於1939年。書中將活躍於歐亞草原的匈奴鮮卑突厥、蒙古等民族歷史按草原帝國進行研究。從上古匈奴人開始,以成吉思汗時期為重點,描述了新石器時代到清朝吞併喀什噶爾、新疆被納入中國版圖為止這片歐亞大草原上無數征服者的歷史,描繪了基督教文明、伊斯蘭文明、印度文明和中華文明互動的歷史畫卷。

《草原帝國》以游牧民族所建立的國家與王朝為綱,以紀事本末體的方法系統介紹了古代游牧部落或政權興衰更替的歷史。

內容簡介


《草原帝國》以亞洲北方游牧民族所建立的國家與王朝為主要線索,用紀事本末體的方法系統介紹了這些游牧民族興衰的歷史。其涉及範圍廣闊,從亞洲東北部的日本海向西,一直到歐洲西海岸的法國中部;追溯時間悠長,從公元前1000年左右的斯基泰人和中國北方少數民族,到18世紀中葉的蒙古人汗國。全書共分3章,第1章介紹13世紀以前的亞洲高原,闡述從公元前1000年起兩千幾百年的歷史;第2章記敘12世紀中葉到15世紀末三、四百年間,以成吉思汗為首的蒙古族興衰的歷史,文字內容佔了本書的一大半,是作者重點敘述的主體;第3章記敘了從16世紀初到1759年之間,北方草原民族興衰的歷史。
在書中,作者特別介紹了3個英雄人物:阿提拉、成吉思汗和帖木兒。其中阿提拉為古代漢文書籍所闕錄,帖木兒在中亞建立的帝國及其侵略中國的野心也不曾為古代中原王朝所了解。作者把他們看作草原游牧民族及其強大帝國的傑出代表,並認為這些偉大人物都不過是時代和環境的產兒。
《草原帝國》並不是一部斷代的蒙古帝國史,而是一部古代亞洲北方游牧民族的通史。該書史實繁多,所涉及的地域空間廣闊,其範圍除大中亞外,還包羅了波蘭以東的東歐諸國,即東歐草原、俄羅斯草原、西亞草原、中亞草原和北亞草原,還有草原近鄰的許多高原山地;時間悠遠,上起新石器時代、草原文化的黎明期,下迄公元18世紀晚期蒙古諸汗國;內容相當豐富,涉及草原各地各國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方方面面,作者對民族複雜、政治紛亂、朝代更迭和關係錯綜的歷史,加工鑽研,清理精到,牽出一條中亞史的線索和脈絡,獨闢蹊徑。
《草原帝國》從上古的匈奴人開始,以游牧民族在歐亞大草原上的遷徙為主線,串連起了基督教文明、伊斯蘭文明、印度文明和中華文明互動的歷史畫卷。通過匈奴、突厥、回鶻、蒙古這樣的名字,歐亞大陸的各個帝國才得以相互聯繫。同時這些文明古國所孕育出的宗教和生活方式,也不斷影響著這些馬背上的征服者們。
內容上,格魯塞在經濟方面重點分析了游牧人民的共同性,說他們與鄰居農業國家的關係,主要不是表現在和平時期的交易,而是在戰爭時期的掠奪。在文化方面,格魯塞的草原藝術論將裏海沿岸的斯基泰藝術與河套的鄂爾多斯藝術連接起來,以說明草原文化的同一性。他還強調希臘文明在中亞細亞的影響,並提到了蒙古帝國對開闢歐亞通道和東西文化交流方面的貢獻等等。

作品目錄


第一章草原的早期歷史:斯基泰人與匈奴
1.上古時期的草原文明6.匈奴的起源11.後漢(東漢)時期中國與匈奴的鬥爭; 南匈奴的分裂16.公元4世紀的大入侵;匈奴和鮮卑對中國北部的征服
2.斯基泰人7.匈奴藝術12.絲綢之路17.拓跋突厥人的國家和柔然人的蒙古汗國
3.斯基泰藝術8.匈奴的首次出擊和月氏的遷徙13.班超對塔里木盆地的征服18.米努辛斯克後期文化
4.薩爾馬特人及西西伯利亞9.匈奴首次出擊產生的影響和希臘14.上古末期和中世紀初期的塔里木19.厭噠匈奴人
5.阿爾泰地區的前突厥文化10.匈奴與西漢的衝突和西匈奴的分裂15.鮮卑人在蒙古帝國取代了北匈奴20.歐洲的匈人:阿提拉
第二章中世紀初期:突厥、回鶻和契丹
1.突厥帝國6.唐朝在塔里木地區的屬國11.唐朝鼎盛時期;西突厥斯坦各國的內附16.沙陀突厥人
2.突厥帝國的分裂7.唐朝--中亞的主人12.中國和阿拉伯人在帕米爾西部的競爭17.契丹
3.唐太宗滅東突厥汗國8.突厥汗國的回光--默啜可汗13.在帕米爾的中國人(747-750年)18.女真人
4.西突厥汗國的瓦解9.闕特勤和默棘連14.唐朝在中亞統治的崩潰
5.唐朝初期塔里木綠洲上的印歐各族10.東突厥的滅亡;回紇帝國的興起15.回紇突厥帝國
第三章13世紀前的突厥人與伊斯蘭教
1.10世紀抵禦突厥勢力的伊朗屏障:薩曼王朝4.桑伽蘇丹和阿姆河防線
2.喀什噶爾和河中地區的突厥化:哈拉汗朝5.喀喇契丹帝國
3.塞爾柱克人在突厥史上的作用6.花刺子模帝國
第四章石6至13世紀的南俄羅斯草原
1.阿瓦爾人3.可薩人
2.保加爾人和馬扎爾人4.佩切涅格人和欽察人
第五章成吉思汗
1.12世紀的蒙古5.與王罕決裂:征服克烈部9.征服中國北部13.成吉思汗的最後歲月
2.蒙古人中統一的初次嘗試6.征服乃蠻部;蒙古的統一10.蒙古人征服原喀喇契丹國14.成吉思汗:性格與成就
3.成吉思汗青年時代7.成吉思汗:皇帝11.花刺子模帝國的滅亡
4.成吉思汗,克烈部人的臣僕8.新興的蒙古帝國:國家與軍隊12.者別和速不台侵入波斯和俄羅斯
第六章成吉思汗的三位直接繼承者
1.成吉思汗兒子們的封地4.蒙古征服西波斯7.貴由的統治(1246-1248年)10.盧布魯克的旅行
2.窩闊台的統治(1229-1241年)5.拔都和速不台在歐洲的戰役8.斡兀立·海迷失的攝政11.蒙哥征宋
3.蒙古滅金6.脫列哥那的攝政(1242-1246年)9.蒙哥的統治(1251-1259年)
第七章忽必烈與元朝
1.忽必烈與阿里不哥的爭位4.忽必烈與海都的鬥爭7.忽必烈及其繼承人的宗教政策:聶思托里安教10.元朝的天主教
2.征服南宋5.忽必烈的統治:蒙漢政策8.馬可·波羅的旅行11.忽必烈家族的後裔和蒙古人被逐出中國
3.忽必烈對日本、印度支那和爪哇的戰爭6.元朝的佛教9.元朝經濟的繁榮
第八章察合台家族統治下的突厥斯坦
1.察合台汗國:起源與一般特徵3.海都宗主權下的察合台汗國5.察合台汗國內的教派:河中和蒙兀兒斯坦7.察合台汗國的重新統一
2.阿魯忽的統治:察合台人獨立的嘗試4.察合台汗國的第一次鼎盛時期:都哇、也先不花和怯別6.迦茲罕統治下的河中
第九章蒙古人統治下的波斯和旭烈兀家族
1.初期蒙古人在波斯的統治:綽兒馬罕、拜住和野里知吉帶5.旭烈兀對敘利亞的征伐9.列班·掃馬出使歐洲13.不賽因的統治
2.闊兒吉思和阿兒渾的統治6.旭烈兀的晚年10.海合都與拜都的統治14.波斯蒙古汗國的肢解
3.旭烈兀的統治7.阿八哈的統治11.合贊的統治
4.旭烈兀對基督教的同情8.阿魯渾的統治12.完者都的統治
第十章欽察汗國
1.金帳、白帳和昔班兀魯思3.那海和脫脫5.馬麥和脫脫迷失
2.拔都和別兒哥4.月即別和札尼別
第十一章帖木兒
1.帖木兒奪取河中5.遠征蒙兀兒斯坦和回鶻地區9.遠征印度13.沙哈魯的統治
2.帖木兒與迷里忽辛的鬥爭6.征服東伊朗10.帖木兒與馬木路克14.卜撒因
3.帖木兒帝國7.征服西伊朗11.帖木兒與奧斯曼帝國15.最後一批帖木兒人
4.征服花刺子模8.帖木兒與欽察汗國12.遠征中國
第十二章羅斯的蒙古人
1.金帳汗國的結束2.克里米亞汗國、喀山汗國和阿斯特拉罕汗國
第十三章昔班家族成員
1.從昔班到阿布海兒3.阿斯特拉罕汗朝和曼吉特部統治下的布哈拉汗國5.浩罕汗國
2.穆罕默德·昔班尼和河中的昔班尼汗國4.希瓦汗國6.西伯利亞的昔班家族成員
第十四章察合台王室的末代後裔
1.蒙兀兒斯坦的復興:歪思汗與也先不花3.察台台後裔被趕回天山東部地區;帖木兒王朝文藝復興在喀什噶爾的影響;歷史學家海5.喀什噶爾的和卓們
2.羽奴思和察合台後裔對帖木兒家族的報復4.末代察合台後裔
第十五章15至18世紀蒙古境內最後一批帝國
1.1370年後蒙古的混亂5.東蒙古人皈依喇嘛教9.柴達木和青海地區的和碩特汗國,西藏教會的保護者13.噶爾丹策零的統治(1727-1745年)
2.第一個衛拉特帝國:脫歡6.滿族對中國的征服10.綽羅斯王朝下的準噶爾王國:巴圖爾洪台吉的統治14.清朝合併準噶爾地區
3.成吉思汗系最後的復辟國:達延汗和阿勒坦汗7.17世紀的西蒙古人11.噶爾丹的統治(1676-1697年):準噶爾帝國的建立15.西蒙古人的厄運
4.達延帝國的分裂:鄂爾多斯人與喀爾喀汗國8.卡爾梅克人的遷移12.策妄阿拉布坦統治下的準噶爾汗國(1697-1727年)16.清朝合併喀什噶爾 

創作背景


東方史學發展到格魯塞所處的公元20世紀早期,早已成為一個跨區域、跨文化、需要運用多種研究手段的社會科學分支,並且湧現出一大批學術巨匠。
在20世紀中葉,格魯塞把歐亞大陸的歷史加以整理,成為《草原帝國》一書。

作品鑒賞


作品主題

該書的一個突出特點是,作者明顯受到機械唯物主義思想影響,努力從生活環境和生活方式去解釋游牧民族遷徙、襲擊和進攻臨近地帶等行為方式及其內在動機,並特彆強調自然法則對草原民族遷徙、征戰等重大軍事行動的決定作用。他認為,在從中國東北邊境到布達佩斯之間沿歐亞大陸中部的北方延伸的遼闊草原地帶,其特定的自然條件使在這裡生活的游牧民族長期地保留了被其他地區居住民族早已拋棄了的原始生活方式,並且形成比農業地區物質文化明顯落後的生活狀態。同時草原地帶惡劣的氣候條件和幾十年發生一次的嚴重乾旱和雪災,加上覬覦農業文明的動機,驅使游牧民族有規律性地定期向南推進。匈奴人、鮮卑人、突厥人、契丹人、女真人、蒙古人等都曾像波浪似地南下中原。
《草原帝國》以政治史為主要內容,但在經濟、文化方面也不乏獨到和新穎的見解。例如,在經濟方面重點分析游牧民族的共同性,認為他們與相鄰農業國家之間的關係主要不是表現在和平時期的交易,而是在戰爭時期的掠奪;在文化方面,強調裏海沿岸斯基泰藝術與河套鄂爾多斯藝術之間的聯繫,希臘文明以及景教、佛教、伊斯蘭教等對中亞地區的影響和蒙古帝國對開闢歐亞孔道和東西文化交流方面的貢獻。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該書具有一種“大歷史觀”的特性。也正是從這本書中,讀者更能了解到歷史的蝴蝶效應。歷史上那些赫赫有名的游牧民族背後共通的歷史脈絡以及地理、人種、語言特徵被作者發掘出來,分散的民族一國家史被還原為了一個不斷互動的歷史系統。

藝術特色

格魯塞還擅長用一種陌生的、史詩般的語言來講述歷史。例如:“然而,自從這些馬上弓箭手們不再是世界的征服者以來,僅僅過了三個世紀”;“一個受到震驚的亞洲從他身上看到了一個陌生的、史詩般的中國。決不向蠻族求和,也不以重金去收買他們撤兵,太宗扭轉形勢,戰勝他們,使他們害怕中國”。
作為一部草原歷史巨著,《草原帝國》的歷史跨度極大,但它並沒有僅僅局限在蒙古歷史中。他把整個歐亞連為一體,在從遠古到近代,對游牧民族歷史進行了橫縱剖析,以全景式的視角,讓讀者能夠清晰地看到草原上發生的巨變是如何改變東西方歷史的。

作品影響


該書為法國歷史學家勒內·格魯塞的鴻篇巨製,是游牧民族歷史文獻權威,也是全世界經典歷史著作,是西方人了解東方歷史的必讀書。
該書的許多內容與中國的少數民族密切相關,尤其對於蒙古帝國史研究來講,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儘管在西方以前已經有多桑的《蒙古史:自成吉思汗迄帖木兒別或達米爾蘭》和霍渥爾斯的《從第9世紀至19世紀的蒙古史》出版,但是它們涉及範圍不如《草原帝國》,內容上也不如《草原帝國》。在《草原帝國》中,格魯塞利用了新發現的史料,並吸收了西方學者在歷史、考古、語言、民族和東方學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從一定程度上說,該書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西方史學界對亞洲草原古代游牧民族歷史研究的新動向,是西方几十年來關於突厥——蒙古史研究的一次總結。 《草原帝國》一書之後,歐亞大陸史才成為一種系統的學問。
《草原帝國》一書,其範圍除大中亞外,還包羅了波蘭以東的東歐諸國,即東歐草原、俄羅斯草原、西亞草原、中亞草原和北亞草原。還有草原近鄰的許多高原山地。西起多瑙河,東達貝加爾湖,北起西伯利亞,南到巴基斯坦的廣大地區。聯合國科教文組織文編的《中亞文明史》(六卷本)包羅的地區,正是格魯塞《草原帝國》的範圍,可以窺見格魯塞這部著作影響的一個側面。

作者簡介


勒內·格魯塞
勒內·格魯塞
勒內·格魯塞(1885年一1952年),法國歷史學家,以研究中亞和遠東著稱。他一生潛心研究東方歷史與文化,著述頗豐,代表作《成吉思汗》《草原帝國》等均繫世界歷史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