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雲翅斑螟

梨雲翅斑螟

昆蟲名,鱗翅目,螟蛾科。內分佈於東北、華北、華中、華東、寧夏、甘肅、青海、四川、雲南、廣西等各地梨產區;日本、朝鮮、前蘇聯也有發生。主要危害梨,據報道有時也為害桃和蘋果。以幼蟲危害梨芽、花芽、花序和幼果。

介紹


梨雲翅斑螟(Nephopteryx pirivorella Matsumura),別名梨大食心蟲、梨斑螟娥,屬於鱗翅目,螟蛾科。此蟲在國內分佈於東北、華北、寧夏、甘肅、青海、華中、華東、四川、雲南、廣西等各地梨產區,其中以吉林、遼寧、河北、山西、山東、河南、安徽、福建等省受害較重;國外分佈於日本、朝鮮、前蘇聯。主要危害梨,據報道有時也為害桃和蘋果。
以幼蟲危害梨芽、花芽、花序和幼果。越冬幼蟲多數危害花芽,從芽的基部蛀入,直達花軸髓部,蟲孔外有細小蟲糞,有絲綴連,被害芽乾癟。越冬后的幼蟲轉害花芽,吐絲纏綴花芽鱗片,花叢被害嚴重時,常全部凋萎。梨果拇指大時,轉果危害,幼果被害時,蛀孔處有蟲糞堆積,果柄基部有大量纏絲,使被害幼果不易脫落,一頭幼蟲可轉害1~4個幼果,至老熟時在最後一個果內結繭化蛹,被害果逐漸乾枯變黑皺縮,懸於枝上,至冬不落,俗稱“吊死鬼”。
梨食芽蛾幼蟲也危害梨芽、花芽,其癥狀與梨雲翅斑螟相似,其區別在於:(1)梨雲翅斑螟危害芽時鑽蛀芽心,使芽直立、變黑枯死,俗稱“正嘴”。蛀孔較小,孔外有小粒狀蟲糞和芽屑,由絲綴連成團,孔內茸毛較多;梨食芽娥多由芽側蛀害,使芽彎曲,俗稱“歪嘴”。蛀孔較大,蛀孔外有金黃色或淡褐色茸毛堆積,孔內茸毛較少。(2)梨雲翅斑螟越冬繭較小,厚密,越冬幼蟲細而小、紫褐色;梨食芽蛾越冬繭較大,薄而疏鬆,幼蟲較肥大,鮮紅或紅褐色。(3)梨雲翅斑螟危害花叢、葉叢時由果台蛀入髓部,被害后多枯死;梨食芽峨則不深入髓部,被害后多不枯死。(4)座果后梨雲翅斑螟危害果實;梨食芽蛾則不危害果實。

形態識別


成蟲:體長l0~12 mm,翅展22~26 mm。初羽化為暗紫,后變為暗灰或暗紫褐色,前翅具紫色光澤,翅上有2條灰白色彎曲橫線,外橫線內側及內橫線外側均有紫褐色寬邊。翅中央近中室上方有一腎形白紋,外圍黑邊。后翅灰褐色,緣毛暗褐色。腹部淡灰褐色。
卵:橢圓形,稍扁平,初產淡黃白色,近孵化時變為紅色,長約1 mm。
幼蟲:越冬幼蟲體長約3 mm,胴部紫褐色,老熟幼蟲體長17~20 mm,暗紅褐色微綠,腹面色較淺;頭、前胸盾、胸足、臀板及胴部第12節背面斑紋均為黑色;最後一對氣門大。無臀櫛。
蛹:體長10~14 mm,黃褐至黑褐色,腹末有6根彎曲的鉤刺形成一橫列。

發生規律


此蟲1年發生代數因地區而異。東北延邊梨區1年發生1代,遼寧、河北、山西北部1~2代,山東、河北中南部、四川重慶、山西中南部梨區2代,陝西、河南、安徽、江蘇2~3代。各地均以幼齡幼蟲在花芽內做灰白色小繭越冬。l代區,越冬幼蟲出蟄期為4月中旬至5月中旬,幼蟲開始出蟄后5 d即進入盛期;2代區在4月上旬至6月上旬,幼蟲出蟄后7 d即進入盛期;2~3代區為3月上旬至5月中旬,且越冬幼蟲出蟄無明顯集中的表現。越冬代幼蟲多在6月上旬化蛹,蛹期8~15 d,羽化期:1代區在7月間,2代區在6月中、下旬;7月上、中旬。每雌成蟲產卵64粒,最多可達213粒。卵期7~8 d。1年發生1代者,到7月下旬開始在芽內作小繭越冬。1年發生2代者,一年危害可分為三個階段:越冬代主害梨芽及幼果,發生在3月下旬至5月;第l代主害梨果,發生在6~7月間;第2代於8~9月食入芽內,經短期危害后,即在芽內過冬。
梨雲翅斑螟越冬幼蟲出蟄與梨樹物候期有密切關係,據研究報道,花芽萌動露綠時開始出蟄轉芽危害,花芽開放期為出蟄盛期,花序分離時為出蟄終止。越冬幼蟲轉芽期:1~2代區較集中,約為5~15 d,並有60%以上的個體在前6 d即轉芽危害,由於出蟄轉芽期集中;尤其在轉芽初盛期,故此時為藥劑防治的關鍵期。2~3代區可持續約50 d左右,但轉果期較集中,一般一頭越冬幼蟲危害3~4個花芽或1~4個幼果。幼蟲在果內危害20 d左右即行化蛹;幼蟲化蛹前有吐絲纏繞果柄及作羽化道的習性,均在夜間進行。化蛹前5~15 d開始纏柄,化蛹前2~3 d吐絲作羽化道,此時被害果呈青皺狀,是摘蟲果的適宜時期,一旦被害果變干成“吊死鬼”時,成蟲已羽化出果;梨雲翅斑螟成蟲晝伏夜出,對黑光燈有趨性,交尾、產卵多在夜間進行,卵多產在果實的尊窪、梗窪、果台、葉柄、果面、芽旁、短果枝、葉痕等處,散產。

發生與環境的關係


溫度的影響。當日平均氣溫達6℃時,越冬幼蟲開始出蟄,當日均氣溫升達9.5℃時便大量出蟄。轉芽期的長短與氣溫有關,當日均氣溫為13~14℃時,轉芽比較整齊集中,如果早春氣溫回升較快,氣溫較高(21℃左右),轉芽歷期縮短,僅5 d左右;反之,早春氣溫回升慢,氣溫偏低(10℃左右),則轉芽歷期可長達12 d以上。
濕度的影響。梨雲翅斑螟發生的輕重除溫度外,與當年的雨水有關,雨水多、濕度大,發生就重,高溫乾旱則不利於發生,故有“天旱梨果收”之說。
天敵的影響。梨雲翅斑螟的天敵種類較多,如寄生蜂寄生蠅等均在幼蟲期進行寄生,最主要的種類有:黃眶離緣姬蜂(Trathala flavo- orbitalis (Cameron))、喜馬拉雅聚瘤姬蜂(Gregopimpla himalayensis (Cameron)) 、黑青小蜂(dibrachys cavus Walker)、稻苞蟲賽姬蠅(Pseudopewrachaeta insidiosa Robineau-desvoidy )、梨大長尾瘤姬蜂(Gragpimpla sp.)梨大聚瘤姬蜂(Gragopimpla annulilarsis Ashmead) 、黃足絨繭蜂(Apanteles flavipes (Cameron))、食心蟲扁股小蜂(Elasmus sp.)等。害果期幼蟲寄生率一般都在30%以上,有些年份高達50%~70%。

蟲情調查及預測方法


l.越冬幼蟲基數調查。早春越冬幼蟲出蟄前,每園按不同品種用對角線取樣法選取5點,每點1~2株,共調查5~10株,每株按不同方位隨機調查100~200個花芽,記載健芽數、被害芽數和有蟲芽數,求出有蟲芽率。當梨園為大年時,蟲芽率在5%以上時應加強防治,小年時,蟲芽率在1%以下時可不噴葯,但需人工防治,蟲芽率達3%以上時應噴葯防治。
2.越冬幼蟲轉芽期調查。在上年發生重的地塊,選擇調查3~5株,按不同品種、地勢,採用固定芽和隨機取芽調查法,每2 d查一次,每次查30~100個蟲芽,記載越冬幼蟲轉出數量(蟲芽內有蟲糞,並有新鮮的白灰色空繭,為幼蟲轉出;蟲芽內無蟲糞,空繭色陳舊,為上年被害的舊芽,不應計算)。發現有轉芽時,應每天查一次。當幼蟲轉芽率達到5%以上,同時氣溫明顯回升時。應立即噴葯防治。或隨機抽查50個花芽,當蟲芽率達3%~5%以上時應立即防治。
3.轉果期調查梨果開始脫萼時,每隔l-2 d隨機檢查上次受害重的樹上的梨果500~1 000個果,當發現被害果時立即開始用藥。

防治技術


l.人工防治法。結合冬季修剪,剪除越冬蟲芽;春季越冬幼蟲轉芽前摘蟲芽;開花至轉果前檢查併除掉已枯萎的花簇,同時震落末受害花簇基部的鱗片,鱗片不落者即有蟲潛伏其中危害。應隨即捏死;幼蟲化頰,成蟲羽花前,組織人工摘除越冬代幼蟲被害果並集中處理。
2.化學防治法。在梨雲翅斑螟生活周期中有幾次轉移暴露期;轉芽期,轉果期,第1、2代卵孵化盛期。應根據各個時期的防治指標進行用藥防治。常用農藥有:50%對硫磷乳油l 000倍掖混加20%甲氰菊酯8 500倍液.或50%對硫磷乳油1 000倍液混加50%敵敵畏乳油1 000倍液,或50%殺螟硫磷乳油1 000倍液混加2.5%溴氰菊酯乳油8 500倍液防效均好,並在越冬幼蟲轉芽初期防效遠好於轉芽盛期。轉果期用藥是彌補轉芽期防治的不足,轉芽期防治得好,轉果期就不必防治。各代卵盛期噴葯時要均勻周到,必要對應用2次,第2次噴葯應在第1次用藥后的半個月內進行效果佳。
3.保護和利用天敵,使用性誘劑捕殺成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