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江鄉

湖江鄉

湖江鄉地處贛江上游、萬安水電站庫區中部,北臨吉安地區邊境,南距贛州市30公里,下轄22個村,2個居委會,305個村民小組,濤濤贛江穿越中間而過,兩岸青山風景秀麗。水陸交通便利,地理環境優越,歷史上是贛南北端水陸交通要塞,兵家必爭之地,素有贛南水上“北大門”之稱。

歷史沿革


1950年屬湖江區,1958年成立曙光公社(后改為湖江公社)。1961年分設庄前、湖新、古田、湖江、夏府5個公社,1965年合併為湖江公社。1984年改湖江鄉,1987年析出置古田鄉,1989年析置湖新鄉。1997年,湖江鄉面積137.4平方千米,人口2萬,轄湖江居委會及湖江、鎮江、芫坪、街坪、新塘、新楓、石坑、坑田、下站、庄前、松樹、夏府、洲坪、白洋、道坑、高坑16個行政村,鄉政府駐蓮坳圩,距縣城25千米;古田鄉面積79.2平方千米,人口1萬,轄中芫、牛嶺、野坑、黃坑、古田、石伍、堯口、小良8個行政村,鄉政府駐古田圩,距縣城34千米;湖新鄉面積63.2平方千米,人口1萬,轄上站、文芬、新富、中塘、湖田、豐竹6個行政村,鄉政府駐湖江面圩,距縣城29千米。2001年,撤銷古田鄉、湖新鄉,劃歸湖江鄉。2010年8月5日,《江西省民政廳關於同意贛縣湖江鄉撤鄉設鎮的批複》(贛民字[2010]118號):經省人民政府批准,同意撤銷贛縣湖江鄉,設立湖江鎮

自然資源


區內的戚氏宗祠
區內的戚氏宗祠
湖江是贛縣主要的糧、油、豬產地,被稱為“魚米之鄉”。境內有贛江大河、5條支流和80餘處庫灣,可 供人工養殖水面達1.6萬畝,擁有各種魚類78種之多,年水產產量3萬噸。湖江大米,色澤晶瑩,營養豐富,香柔可口,市場暢銷。
境內有豐富的旅遊資源,千里贛江第—島——湖江小湖洲、夏府宗祠已列為贛州市十條特色旅遊線路之一。湖江旅遊資源豐富,千里贛江第一島——湖江小湖州、夏府宗祠已列為贛州十條特色旅遊線路之一,同時湖江鄉夏府宗祠群、戚氏宗祠追遠堂、分祠聚順堂、謝氏敦王堂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境內高嶺土、鉀長石、稀土、花崗岩等資源豐富,其中高嶺土儲量128萬噸,鉀長石儲量2.5萬噸,稀土儲量5000餘噸。

主要特產


主要特產有水產品、魚絲、鮮棗、蜜餞。“贛府魚絲”在1998年江西省食品展銷會上評為“優質產品”;夏府鮮棗在清乾隆年間被列為貢品,現年產量達30餘萬斤。用夏府鮮棗製成的蜜餞以其“色澤晶瑩、清甜可口、潤肺養顏”而聞名海內外,遠銷粵、港、澳市場。

人文歷史


湖江鄉歷史文化資源,以位居贛江西岸的夏府村最為集中。夏府開埠於南北朝,盛於宋代,為抗倭名將戚繼光的祖籍地。這裡,物華天寶、人傑地靈,曾湧現了清道光進士、有“江南才子”之稱的謝重毅,抗日愛國的國民黨高級將領賴汝雄。樂善好施、情系桑梓的旅台同胞戚修朝等一批名宦鄉賢;宋代大文豪蘇軾在此留下了“十八灘頭一葉舟,清風吹入小溪流,三生有幸復游此,莫把牟尼境外求”的優美詩名;明太祖朱元璋,清乾隆皇帝,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先生,也曾留跡於此或題寫楹聯;抗日戰爭時期主政贛南的蔣經國先生也在此留下許多活動的痕迹,其創辦的夏府中學等一批舊址至今保存完好。這裡,四百年棗鄉,歷史悠久,聲名遠播;十八學士的傳說和十八花廳的富麗堂皇,傳承著歷史的光輝,永存在父老鄉親塵封的記憶里;至今保存完好的戚、謝氏三座祠堂以其建築工藝精湛、薈萃歷史上眾多名宦鄉賢、騷人墨客題聯而獨具特色。

行政區劃


轄湖江圩居委會,湖江、鎮江、街坪、新楓、下站、庄前、松樹、夏府、洲坪、高道、上站、文芬、新富、中塘、湖田、中芫、牛嶺、聯育、古田、石伍、堯口、小良等22個村委會。鄉政府駐連垇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