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產階級集體主義
無產階級集體主義
無產階級集體主義同“集體主義”。通常指無產階級的集體主義。與“個人主義”相對。共產主義道德的基本原則之一,貫穿於共產主義道德各項規範的核心。其基本思想是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提出來的。“既然正確理解的利益是整個道德的基礎,那就必須使個別人的私人利益符合於全人類的利益。”(《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167頁)“只有在集體中才可能有個人自由”(同上第3卷,第84頁)。這些論述已經蘊含了在處理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關係時的集體主義原則;列寧提出要把“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原則變成群眾的生活準則,其義亦然。
目錄
但共產主義的“集體主義”這一概念,最早是由蘇聯盧那察爾斯基在1923年的《小市民習氣和個人主義》一書和1925年發表的《馬克思主義道德觀》一文中提出,馬卡連柯對之也作了詮釋。兩人都把集體主義視為與個人主義、利己主義相對立的道德原則和品質。斯大林於1931年在同英_作家威爾斯的會談中提出:“個人和集體之間、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之間沒有而且也不應當有不可調和的對立3不應當有這種討立,是因為集體主義、社會主義並不否認個人利益,而是把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結合起來:”(《斯大林選集;下卷第354頁)毛澤東於1945年5月31H《在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_代表大會上的結論》中指出,馬克思汫革命的獨立性和個性,“而一致的行動,一致的意見,集體主義,就是黨性《毛澤東文集》第3卷第417頁)。新中國成立后,黨的領袖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等和黨內理論家,一些民主人士普遍地提倡並論述了,,集體主義”,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倫理學界對集體主義作了進一步的討論和闡發。集體主義是作為個人主義的對立面提出來的,是個人與集體辯證統一的客觀關係在道德上的必然反映。是在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發生矛盾、抵觸以及衝突的特定條件下的價值取向u其基本內容是:從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統一的觀點出發,把集體利益放在首位,始終一貫地忠於共產主義理想和共產主義事業:維護集體利益,關心、愛護和幫助發展人民群眾的個人利益,鼓勵人丨a發揚閨家利益、集體利益、個人利益相結合的精神;在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發生矛盾時,提倡顧全大局,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利益,必要時犧牲某些個人利益去維護集體利益。這三層意思是一個有內在聯繫的統一整體,如果將者割裂汗來,孤立起來,片面擴大某一力,面的要求,就會背離集,體主義的精神實質。集體主義是無產階級在生產鬥爭和階級鬥爭的實踐中形成的。無產階級在革命實踐中認識到:離開了階級的解放,不可能有個人的解放:如果不能解放全人類,無產階級就不能解放自己。其社會基礎是社會化大生產和社會主義生產方式所決定的人們的社會存在。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集體主義仍然是社會主義道德體系的核心,是處理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關係的唯一正確的指導原則。無產階級集體主義,本質上不同於歷史上剝削階級所提倡的整體主義。堅持集體主義,既要與“整體主義”劃清界限,又要抵制形形色色的個人主義,尤其要反對極端個人主義:但不能把與集體利益相統一的個人合法權益訴求當作個人主義加以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