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條詞條名為勸學篇的結果 展開

勸學篇

福澤諭吉創作文集

《勸學篇》是日本近代教育家、思想家福澤諭吉的文集,由福澤諭吉在1872年2月到1876年11月間撰寫的17篇論文組成,1880年(日本明治十三年)將這17篇文章結集出版。

書中立足於人權思想,提倡自由平等,肯定人民為國家主人,同時號召人民捨身衛國,使日本文明追上先進國家。

該書反映了日本新興資產階級的要求,對於日本資產階級民主運動的發展起了一定作用。

作品簡介


該著作充分發揮了西方資本主義的“天賦人權”的自由平等之說,提倡日本的自由獨立人格,並根據“社會契約論”,強調人民在國家中的主體地位,號召日本人民捨身為國,使日本文明趕上西方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貫穿該書的主導思想是以“學問”培養日本人民的獨立人格,振奮民族精神、從而保持日本民族的獨立。
在福澤諭吉看來,國家的獨立、社會的文明進步及個人的獨立人格的塑造,其最大的障礙就是專制集權主義。不論是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平等和獨立,還是社會上人與人之間的個人獨立和自由,都要依靠教育才能求得。
要培養人的獨立的人格,也只有依靠教育、依靠其向學的程度。最為重要的就是學者們要樹立振國勵民的遠大理想,肩負起振興國家,促進“文明開化”的重擔,超凡脫俗,振勵乾坤,而不要自甘庸俗。獨立的人格必須具備於實際生活和社會文明進步有實際用處的科學文化知識。此外,還要培養人們適應現代社會生活方式,在現代社會中與人交往的能力,這是人實現其獨立人格的媒介。

作品目錄


發表時間篇名發表時間篇名
1872.2第一篇勸學書1874.6第十篇續前篇,贈中津舊友
1873.11第二篇人與人的平等1874.7第十一篇論因名分而產生偽君子
1873.12第三篇論國與國的平等1874.12第十二篇論鼓勵演說/論人的高尚品行
1874.1第四篇論學者的職責1874.12第十三篇論人類怨恨之害
1874.1第五篇明治七年元旦致辭1875.3第十四篇論內心的自檢/論照顧的含義
1874.2第六篇論國法之貴1876.7第十五篇論不疑事物與決定取捨
1874.3第七篇論公民的職責1876.8第十六篇論守護自身的獨立艙思想與行動應當一致
1874.4第八篇勿以自身意志制約他人1876.11第十七篇論人望 
1874. 5第九篇分述學問的兩類旨趣

創作背景


19世紀70年代,日本遭西方列強入侵,被迫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為了改變被西方列強欺壓的狀況,日本的有識之士立志進行社會革新,其中教育改革是重中之重。
倒幕運動勝利后的日本政府進行了著名的“明治維新”,在政治、經濟、教育、文化等各個方面都進行了一系列改革,明確提出了“殖產興業”和“文明開化”的目標,希望通過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開展實學,樹立日本人民的獨立精神,促進日本的文明開化,最終達到興業富國的目標。明治維新過程中,日本湧現出了很多具有先進思想的教育家、改革家,福澤諭吉便是其中最突出的一位。福澤諭吉窮其一生致力於日本的“文明開化”事業,發表了許多文章著作,宣揚學術和思想自由。他堅決反對日本的封建意識形態,主張學習傳播西方的近代資本主義文明,推進本國文明,使日本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福澤諭吉著作中影響最大、最能突出其思想的便是《勸學篇》。《勸學篇》寫作歷時7年,全本共17篇。

作品鑒賞


教育
福澤諭吉認為教育對日本的未來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教育可以提高民智,培養國民在學習、工作、生活等各個方面的能力,使日本國民達到物質、精神兩方面的獨立,從而改變日本國弱民愚的社會現狀,更好地實現日本近代化《勸學篇》更是突出了這一思想,著眼於日本的現代化,指向未來。福澤諭吉在《勸學篇》中引用了《實語教》的說法:“人不學無智,無智者愚人”。可以說,世上沒有比教育人更重要的事情了。福澤諭吉認為在現實生活中,個人是否接受過教育、是否有學問,是決定其身份高低、財產多少的最主要原因,並在此基礎上提出了自己的見解:“人們生來無富貴貧賤之別,唯有勤於學問、知識豐富的人才能富貴,沒有學問的人就成為貧賤。”福澤諭吉崇尚西方的人文主義思想“天不生人上之人,也不生人下之人”,他認為人人生而平等,自由自在,沒有上下之別,可以平等地接受教育,只是由於個體之間接受教育的過程與結果的不同,造成了人們的身份、地位等物質上甚至精神上的不平等。
一個國家文明程度的高低,除反映在國民智慧水平上外,道德水平如何也是一個重要的判斷依據,因此福澤諭吉極為重視日本國民的道德教育。他在《勸學篇》中提到“所謂文明,本來是指人類德智進步,每個人都能支配他自己,使人世間交往沒有互相為害的事,從而各自行使其權利,達到社會上普遍的安全和繁榮。”可見,福澤諭吉意識到,單有民智的提高,並不能使日本真正進入文明大國行列,只有民智與民德得到共同提升后,才能使社會安定有序,使日本真正進入世界強國之林。“每個人都有他相應的身份,並須按照身份而具備相應的才德,要具備才德就須明白事理,要明白事理則須求學,這就是學問所以成為首要任務的緣故。”首先,福澤諭吉認為,要提高國民的道德水平,必須給予國民適當的教育,從而使國民具有一定的知識底蘊,明白一定的事理,能夠辨別好壞對錯,分清是非曲直,道德水平穩步提升,才德均得以發展。其次,在德育內容上,福澤諭吉堅決反對學習封建倫理道德。他認為封建倫理道德所宣揚的忠君之“義”和一些愚孝行為,其實對社會來說毫無益處可言,應該立足於社會實際,讓具有良好品德的教育者來教授孩子,給孩子們做人生範例,通過一系列潛移默化的影響和給予實際生活中的鍛煉機會,使道德觀念與道德行為相結合,從而達到道德教育的目的,真正做好道德教育工作。實際上,民智、民德的結合,正是人的現代化的基本要求,只有實現了人的現代化,日本才能夠成為現代文明國家。
平等獨立
明治政府初期,雖然在各方面均有改革,“廢除士農工商,實現四民平等”,但封建殘餘較多,封建勢力仍十分強大,日本國民的精神仍然被封建社會的儒學體系所束縛,行為上仍然十分保守,思想上缺乏獨立意識。留洋多國並且具有先進思想的福澤諭吉清楚地意識到“日本文明遠遠落後於西方,如果不加以改進,落後的就要被先進的壓制。”如果不進行根本性的改革的話,日本只能被西方所壓制,成為其殖民地。在如何改進的問題上,福澤諭吉認為促進日本文明進程的重中之重就在於教授日本國民以獨立精神,同時,獨立也是民心所向,只有具備獨立精神,才能確保日本國民乃至國家、民族的生存。如果我們日本人從此立志求學,充實力量,先謀個人的獨立,再求一國的富強,則西洋人的勢力又何足懼?只須與講理者建交,對不講理者則驅除之。這就是個人獨立和一國獨立的道理。”通過教育,日本國民向西方學習其平等、獨立精神,來努力發展完善自己,樹立遠大志向,去當政治家處理政事、國務,或實業家從事工業、商業,或學問家著書立說等。國民不僅在思想上具備獨立精神,並且在物質上、精神上均得以獨立,成為一個真正獨立的個體,行有餘力,再去幫助他人獨立。父兄教導子弟獨立;老師勉勵學生獨立;士農工商都應當獨立起來,進而保衛國家,國民有報國之心,民族有凝聚之力,如果每個日本國民都可以做到這些,那麼日本便可以獨立於世界,與西方強國並駕齊驅。
不足之處
當然,福澤與他的《勸學篇》亦有其局限性,他所倡導的自由平等獨立終究無法超越資產階級所要求的範圍。福澤主張人們生來是平等的,但又承認由於學問上的努力程度與造詣不同所造成的財富、權利和地位的不平等現象的合理性。同樣地,他根據社會契約論肯定人民是國家的主人,但又認為人民既己根據約定將權力委交政府,就應該格遵法令,負擔經費,絕不可違抗,否則就是違約。而當時的口木政府是維新以後成立的天皇制專制政府,人民群眾處於被奴役的無權地位。福澤的觀點僅僅承認口木人民是抽象的“主人”,而人民作為被統治者和賦役負擔者卻成為理所當然的事。這些都表明福澤民主思想的局限性和不徹底性。

作品影響


《勸學篇》在當時書籍還十分珍貴的情況下,共發行了340萬冊,可見其傳播影響之深。《勸學篇》中的思想極大地影響了日本國民對於西方文明的態度,加速了日本的近代化進程。

作者簡介


勸學篇[福澤諭吉創作文集]
勸學篇[福澤諭吉創作文集]
福澤諭吉(1834~1901),日本近代教育家、思想家。出身於下級武士家庭,曾三度遊歷歐美,一生積極從事翻譯和著述,進行出版和教育活動,介紹先進國家的情形,促進日本的“文明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