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大學經濟學院

教育機構

中國華僑最高學府暨南大學創辦於1906年。1980年,經濟學院成立,成為全國高校中最早成立的經濟學院之一。30年來,暨南大學經濟學院秉承“經國是、濟民生、宏教澤、系僑情”的宗旨,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為粵港澳台的經濟融合、為祖國的統一大業,努力提供人才支持與智力貢獻,在海內外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歷史沿革


暨南大學經濟學院
暨南大學經濟學院
始有暨南,便有商科。1918年,辦學於南京的暨南(當時名為暨南學校)應南洋華僑的需要,開設商科。“朔南暨,聲教訖於四海”,商科因適合海外學子需要而學生眾多,更因重視理論與實用相結合,具有嚴謹的教風和學風,以獨特的“暨南特色”,享譽海內外。馬寅初、王亞南等著名經濟學家先後執教於暨南。1958年,暨南大學在廣州重建,即恢復設立經濟系(經濟學院前身),彙集了蔡馥生、趙元浩、黃德鴻、張元元等一批有名望和影響的專家學者,成為當時華南地區經濟研究的重鎮。1978年,暨南大學復辦。1980年,經濟學院創辦,成為全國高等院校中最早成立的經濟學院之一,第一任院長為蔡馥生教授。20多年來,伴隨著中國的改革開放,依託著地緣優勢和僑校優勢,緊緊圍繞“面向海外,面向港澳”的辦學宗旨,暨南大學經濟學院取得了快速的發展。經濟學院已經發展成為學科門類齊全、師資力量雄厚、辦學質量優異、學術交流廣泛、社會服務成效突出,現代化、綜合化和國際化優勢日漸凸現,在華南地區領先、在國內外具有較大影響力和較高知名度的一所學院,經濟學科整體水平達到國內先進水平,並蜚聲港澳台和東南亞地區。2010年,學院即將迎來了建院三十周年慶典,新的經濟學院大樓也已竣工投入使用,暨大經院進入了新的發展時期。

師資隊伍


暨南大學經濟學院
暨南大學經濟學院
近年來,學院通過吸引海外留學博士、大力引進博士與教授等高級優秀人才、在職教師攻讀博士學位及赴境外深造等多種途徑,形成了一支力量雄厚,結構合理,富有朝氣和創新精神,以教授和博士為主的中青年學術人才隊伍。經濟學院的現任領導班子是:院長:張捷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黨委書記、副院長:杜金岷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副院長:鄭少智教授。全院現有教職工165人,其中教學科研人員128人。教學科研人員中有教授35人,副教授55人;博士生導師40人(包括院外博導16人),碩士生導師58人(包括院外碩導11人);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佔55.56%;有8位教師被評為全國或南粵優秀教師,3位青年教師獲得國家教育部霍英東教育基金教學獎,1位老師獲聘廣東省高校特聘教授,18位老師入選“千百十人才工程”培養對象,其中國家級1名、省級3名、校級14名,還有1名省委宣傳部“十百千工程”省級培養對象。

學科情況


門類

伴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經濟學院學科建設不斷取得新進展,形成了豐富齊全的學科體系。1981年政治經濟學專業獲得我國第一批碩士學位授予權,1986年產業經濟學獲得博士學位授予權,為我校經濟類學科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20世紀90年代以來,特別是隨著“211工程”重點學科項目建設的推進,學院在學科建設上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學科影響力顯著增強,經濟學科整體水平達到國內先進水平。2004年,在教育部組織的應用經濟學一級學科評估中,我院位居全國第12名。目前經濟學院擁有華南地區惟一的應用經濟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下設11個二級學科博士點;擁有應用經濟學博士后流動站;擁有理論經濟學二級學科政治經濟學博士學位授予權;碩士點覆蓋了所有的理論經濟和應用經濟學科。
經濟學院與管理學院共建的產業經濟學為國家重點學科;金融學為國家級重點學科;金融研究所為廣東省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金融學、統計學、國際經濟與貿易三個本科專業被評為廣東省名牌專業。《貨幣銀行學》、《統計學原理》被評為廣東省高等學校省級精品課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被評為廣東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體質建設課程。

布局

經過30年的建設與發展,經濟學院已形成應用經濟學與理論經濟學交叉融合的高層次學科群系,具有完善的 高規格人才培養體系。學院目前擁有應用經濟學一級學科博士點,下設國民經濟學、產業經濟學、金融學、財政學、區域經濟學、國際貿易學、勞動經濟學、統計學、數量經濟學和公司金融與投資學等10個二級學科博士點(其中產業經濟學和金融學為國家重點學科);擁有理論經濟學二級學科政治經濟學博士點和理論經濟學一級學科碩士點;碩士點覆蓋了所有的理論經濟學和應用經濟學學科;本科教育共設有經濟學(另設投資經濟方向)、金融學(另設保險方向)、統計學(另設精算方向)、國際經濟與貿易學和財政學等8個專業(方向)。

人才培養


較高的經濟學科建設水平,雄厚的師資力量,高檔次的學術成果有力地支撐了高層次人才的培養。學院堅持以提高教學質量為根本,積極推進教學改革和創新,在專業設置、教學方法與內容、教材建設等方面努力適應海內外需要,不斷向國際教學規範靠攏,逐步形成了以本科生為基礎、以研究生為重點的人才培養體系。
建院以來,培養畢業生3萬多人,分佈在幾十個國家和地區。目前在校本科生1532人(境外生1021人),碩士生808人(境外生137人),博士生254人(境外生57人)。

學術方面


研究

近年來,學院科學研究實現了較大突破,高層次的、具有顯示度的標誌性學術成果顯著增長。近5年,學院教師承擔各類研究項目146項,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4項,教育部項目、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廣東省哲學社會規劃項目、廣東省重大決策諮詢招標項目等省部委級項目70餘項。發表學術論文496篇,其中在國外發表論文6篇,被SCI、EI、SSCI收錄5篇,國內權威期刊論文46篇,CSSCI論文299篇。出版專著共20部,出版了“產業經濟學與金融經濟學系列叢書”和“中小企業研究系列叢書”。
科研成果獲獎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獲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1項,全國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優秀成果獎1項,全國統計科學研究優秀成果學院獎3項,國家統計局優秀統計教材獎1項。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等21項。澳門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2項。安子介國際貿易研究優秀成果獎1項。

交流

學院通過“走出去”與“請進來”的方式,進行了全方位、多層次的學術交流。學院廣泛開展與海外及港澳台地區高等院校及科研機構的友好往來和學術交流,每年選派教師到美國、加拿大、歐洲、日本、澳大利亞、東南亞等幾十個國家和地區訪問、考察、講學、進修和參加國際學術會議,邀請美國、英國、法國、俄羅斯、日本、澳大利亞、波蘭、新加坡等國的教授、專家來訪、講學,學院與境外多所高等學校或學術團體簽訂互動交流協議,建立了友好關係或科技、學術交流合作關係。
近年來,主辦了首屆經濟社會統計國際研討會、“CEPA與泛珠三角經濟發展戰略高級研討會”、“經濟全球化格局下的兩岸產業合作國際研討會”等高層次學術會議。赴境外學術交流50餘人次。邀請美國著名經濟學家、諾貝爾獎金獲得者Myron S.Scholes等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前來講學交流50餘場。學院參與國際合作項目12項,與日本兵庫縣立大學環境人間學部、立命館大學經濟學部簽署了院際合作交流協議,與兵庫縣立大學經濟學部達成了合作交流共識。

社會服務


伴隨著學科建設的快速發展,經濟學院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的能力顯著增強,多項課題成果被各級政府作為經濟社會決策依據。
廣東省重大決策諮詢招標課題“加快發展廣東股份制經濟和混合所有制經濟研究”與“推動廣東民營經濟發展上水平研究”,廣東省政府委託課題“CEPA:廣東經濟的機遇與挑戰”,廣東省重大決策諮詢招標課題“建立粵港澳更緊密經貿關係與廣東對策研究”,廣東省社科委託課題“科學發展觀與廣東現代化建設研究叢書—廣東民營經濟發展研究”,廣東省政府委託課題“美元匯率下跌對廣東經濟的影響分析”,廣東省勞動和社會保障廳的重大科研項目《廣東省最低工資研究》等,得到了省委省政府及有關部門的高度評價,為省委省政府的決策提供了科學依據。
另外,還承擔廣州市政府科研項目數十項;2項韶關市“十一五”規劃項目,得到韶關市政府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與東莞市、佛山市、清遠市、開平市等建立了緊密的合作關係。

科研條件


學院為教學和科研提供了良好的硬體環境和條件。建有設備先進的經濟學科綜合實驗室和圖書資料室,擁有先進的網路平台。經濟科學實驗室,按照相應的操作規程和管理規定,根據資源共享的原則,供師生使用。其中,電教室主要供教學使用,並為課題研究提供相關分析工具和資料庫;電腦室主要用於文獻資料搜索、列印以及信息交流。建立一批信息豐富的資料庫,如“我國中小企業發展與支持系統抽樣調查資料庫”、“中小企業金融問卷調查資料庫”、“廣東省民營企業問卷調查資料庫”、“中小企業案例庫”;圖書資料室藏有財經類中外圖書15萬多冊,中外文期刊650種,其中外文期刊佔20%。

發展趨勢


前景

新世紀,新氣象。在“九五”、“十五”兩期“211工程”重點學科項目建設取得優異成績的基礎上,經濟學院進入了“十一五”建設的關鍵時期。學院依託國家重點學科產業經濟學與金融學,以應用經濟學一級學科博士點建設和理論經濟學一級學科博士點申報為中心,力爭在“十一五”期間,使我校經濟學學科整體水平達到國內先進水平,並在國外具有一定的知名度;擁有一支結構合理、極具發展潛力、在國內外具有一定影響力的教學科研人才隊伍;取得一批在國內外有影響力的科研成果。

方向

21世紀第二個十年伊始,世界經濟巨創未平、雲波詭譎,中國經濟也正面臨著轉型的陣痛,這都給經濟學帶來了新的挑戰與機遇。
暨南大學作為中國辦學歷史最長和規模最大的僑校,雖然三起三落、數度播遷,卻始終薪火相傳、弦歌不輟,頑強的生命力埋藏在其校名的深邃含義之中——“朔南暨,聲教訖於四海”(見《尚書·禹貢》)。這所肩負著向海外赤子弘揚中華文明神聖使命的大學,其艱難曲折、愈挫愈奮的形象,不正是中華民族百年奮鬥的一個縮影嗎?!
值此經濟學院而立之年,我們撫今追昔,展望未來,決心不辱使命,在更高的起點上再展宏圖。經濟學院將繼續卧薪嘗膽、日求精進,以培育英才為根本,以學科建設為中心,以服務社會為責任,全力朝著研究創新型學院的目標邁進,為弘揚暨南精神、建設一流學院、儘早實現“僑校+名校”的戰略目標而努力奮鬥。

校訓出處


暨南大學經濟學院
暨南大學經濟學院
我校校訓“忠(zhong)信(xin)篤(du)敬(jing)”四個字的出處十分古老。《論語·衛靈公》篇記載說:孔子的學生子張問怎樣才能使自己到處行得通。孔子回答:“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翻譯成現代漢語,即是說:“言語忠誠老實,行為敦厚嚴肅,即使到了別的國家,也行得通。言語欺詐虛偽,行為輕浮狂妄,就是在本鄉本土,難道行得通嗎?”其內容包括了“言”和“行”兩個方面,也就是一個人立身行事的全部內容,是很全面的。
“忠信篤敬”是高度概括的抽象的道德觀念,數千萬曆史文化的積澱,使它們大致具備了以下的意義內涵:
忠:有忠誠、不貳、盡心、無私等意義。
信:有誠實、不欺、道義、真確等意義。
篤:有厚實、真誠、牢固、專一意義。
敬:有恭敬、嚴肅、尊重、謹慎等意義。
這四個字的意義有交叉,也可以組合使用,更可以與別的字組成新的具有道德內涵的詞語,變化很多,富於生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