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遺產
工業遺產
工業遺產具體指:“凡為工業活動所造建築與結構、此類建築與結構中所含工藝和工具以及這類建築與結構所處城鎮與景觀、以及其所有其他物質和非物質表現,均具備至關重要的意義……工業遺產包括具有歷史、技術、社會、建築或科學價值的工業文化遺跡,包括建築和機械,廠房,生產作坊和工廠礦場以及加工提煉遺址,倉庫貨棧,生產、轉換和使用的場所,交通運輸及其基礎設施以及用於住所、宗教崇拜或教育等和工業相關的社會活動場所。”(根據《下塔吉爾憲章》中闡述的工業遺產定義)工業遺產保護的興起。
2018年1月,中國工業遺產保護名錄(第一批)名單發布。
《下塔吉爾憲章》中闡述的工業遺產定義反映了國際社會關於工業遺產的基本概念:“凡為工業活動所造建築與結構、此類建築與結構中所含工藝和工具及這類建築與結構所處城鎮與景觀,以及其所有其他物質和非物質表現,均具備至關重要的意義”;“工業遺產包括具有歷史、技術、社會、建築或科學價值的工業文化遺跡,包括建築和機械,廠房,生產作坊和工廠,礦場以及加工提煉遺址,倉庫貨棧,生產、轉移和使用的場所,交通運輸及其基礎設施,以及用於居住、宗教崇拜或教育等和工業相關的社會活動場所”。由此可見,工業遺產無論在時間、範圍還是內容方面都具有豐富的內涵和外延。
在內容方面,狹義的工業遺產主要包括作坊、車間、倉庫、碼頭、管理辦公用房以及界石等不可移動文物;工具、器具、機械、設備、辦公用具、生活用品等可移動文物;契約合同、商號商標、產品樣品、手稿手札、招牌字型大小、票證簿冊、照片拓片、圖書資料、音像製品等涉及企業歷史的記錄檔案。廣義的工業遺產還包括工藝流程、生產技能和與其相關的文化表現形式,以及存在於人們記憶、口傳和習慣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因此,工業遺產是在工業化的發展過程中留存的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總和。
近年來,工業遺產的概念在繼續擴大,其中“工業景觀”的提出引起了人們的關注,一些國家已經開始實施廣泛的工業景觀調查和保護計劃。國際工業遺產保護委員會主席伯格倫(L. Bergeron)教授指出:工業遺產不僅由生產場所構成,而且包括工人的住宅、使用的交通系統及其社會生活遺址等等。但即便各個因素都具有價值,它們的真正價值也只能凸顯於它們被置於一個整體景觀的框架中;同時在此基礎上,我們能夠研究其中各因素之間的聯繫。整體景觀的概念對於理解工業遺產至關重要。”
工業遺產具有重要歷史價值。它們見證了工業活動對歷史和今天所產生的深刻影響。工業遺產是人類所創造並需要長久保存和廣泛交流的文明成果,是人類文化遺產中與其他內容相比毫不遜色的組成部分。忽視或者丟棄這一寶貴遺產,就抹去了城市一部分最重要的記憶,使城市出現一段歷史空白。而更好地保護工業遺產,發掘其豐厚的文化底蘊,將使絢麗多彩的歷史畫卷更加充實。同時,這些深刻變革的物質證據對人們認識工業活動的產生和發展,研究某類工業活動的起步和過程具有普遍的價值。
工業遺產具有重要科技價值。它們見證了科學技術對於工業發展所作出的突出貢獻。工業遺產在生產基地的選址規劃、建築物和構造物的施工建設、機械設備的調試安裝、生產工具的改進、工藝流程的設計和產品製造的更新等方面具有科技價值。保護好不同發展階段具有突出價值的工業遺產,才能給後人留下相對完整的工業領域科學技術的發展軌跡,提高對科技發展史的研究水平。而保護某種特定的製作工藝或具有開創意義的範例,則更具有特別的意義。
工業遺產具有重要藝術價值。它們見證了工業景觀所形成的無法替代的城市特色。認定和保存有多重價值和個性特點的工業遺產,對於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維護城市歷史風貌、改變“千城一面”的城市面孔、保持生機勃勃的地方特色,具有特殊意義。工業遺產雖然不能像一般藝術作品一樣進行觀賞,但是,城市的差別性關鍵在於文化的差別性,工業遺產的特殊形象成為眾多城市識別的鮮明標誌,作為城市文化的一部分,無時不在提醒人們城市曾經的輝煌和堅實的基礎,同時也為城市居民留下更多的嚮往。一些國家和地區充分認識到工業遺產的這一重要價值,將其作為一種文化資源,走出了與滿足社會文化需求相結合進行工業遺產保護的路子。
今天,國際社會正在不斷地鼓勵多樣化地理解文化遺產的概念和評價文化遺產價值的重要性。人們開始認識到,應將工業遺產視作普遍意義上的文化遺產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保護工業遺產就是保持人類文化的傳承,培植社會文化的根基,維護文化的多樣性和創造性,促進社會不斷向前發展。
工業遺產具有重要經濟價值。它們見證了工業發展對經濟社會的帶動作用。工業的形成與發展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而對工業遺產的保護可以避免資源浪費,防止城市改造中因大拆大建而把具有多重價值的工業遺產變為建築垃圾,有助於減少環境的負擔和促進社會可持續發展。同時,保護工業遺產能夠在城市衰退地區的經濟振興中發揮重要作用,保持地區活力的延續性,給社區居民提供長期穩定的就業機會。通過對城市中的工業遺產重新進行梳理、歸類,在合理利用中為城市積澱豐富的歷史底蘊,注入新的活力和動力。保留工業遺產的物質形態,弘揚工業遺產的文化精神,既能為後世留下曾經承托經濟發展、社會成就和工程科技的歷史形象記錄,也能為城市經濟未來發展帶來許多思考和啟迪,更能成為拉動經濟發展的重要源泉。
工業遺產具有重要社會價值。它們見證了人類巨大變革時期社會的日常生活。工業活動在創造了巨大的物質財富的同時,也創造了取之不竭的精神財富。工業遺產記錄了普通勞動群眾難以忘懷的人生,成為社會認同感和歸屬感的基礎,構成不可忽視的社會影響。工業遺產中蘊含著務實創新、兼容並蓄,勵精圖治、銳意進取,精益求精、注重誠信等工業生產中鑄就的特有品質,為社會添注一種永不衰竭的精神氣質。因此,工業遺產不僅承載著真實和相對完整的工業化時代的歷史信息,幫助人們追述以工業為標誌的近現代社會歷史,幫助未來世代更好地理解這一時期人們的生活和工作方式,而且,保護工業遺產是對民族歷史完整性和人類社會創造力的尊重,是對傳統產業工人歷史貢獻的紀念和其崇高精神的傳承。同時,工業遺產對於長期工作於此的眾多技術人員和產業工人及其家庭來說更具有特殊的情感價值,對它們加以妥善保護將給予工業社區的居民們以心理上的穩定感。
長期以來,人們習慣於把農業社會時代那些歷史悠久的文化遺存作為文化遺產悉心加以保護,而對於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的保護則重視不夠,特別是其中的工業遺產更少得到人們的認同和保護,其價值尚未得到廣泛認可。目前世界各地的工業遺產正面臨著毀壞和遺棄以及掠奪式開發導致的嚴重威脅。
在我國,隨著城市化步伐的逐步加快,對工業遺產在拆與保、遺棄與利用之間存在著激烈的碰撞。儘管近年來一部分工業遺產開始被列入保護之列,但是受法律保護的工業遺產項目僅占應納入保護內容中的很小一部分,也就是在最近才開始在少數城市啟動了工業遺產的普查認定和保護規劃制定,而大部分城市,特別是一些傳統工業城市,尚未將工業遺產保護納入文化遺產保護範疇,缺乏對工業遺產的總體評價。
我們看到由於大量傳統工業先後遭遇行業衰退和逆工業化過程,房地產開發隨之跟進,為了有限的商業利益,不惜將一些經歷戰爭磨難和文化浩劫而倖存下來的優秀工業遺產遺棄或拆毀。現在人們開始注意保護數千年、數百年前祖先創造的歷史遺存,而往往忽略幾十年前在我們父輩或者我們自己手中創造的文化遺存,忽視保護歷史的延續性。正像我們曾經不文明地對待文物古迹和歷史文化街區一樣,今天又正在迅速毀掉工業社會時代留下的文化遺產,使一些作為人類智慧結晶的工業遺產岌岌可危。
另一方面,現代工業遺產正面臨著技術不斷更新或更替所帶來的衝擊。與其他古迹遺址不同的是,不斷延續的工業活動迫使此類工業遺產與不斷向前發展的生產方式相適應,新技術、新工藝的不斷開發應用和產品迅速地更新換代也使工業遺產更為脆弱,極易受到損害。證明工業發展深刻變革的物證材料對人類而言具有廣泛的價值,我們必須認識到保護這類技術和產品迅速更新換代的生產領域的工業遺產的重要性。因此,在城市更新和產業發展過程中,如何對待工業遺產已經成為文化遺產保護領域的重要課題。
目前,國際社會對於工業遺產保護逐漸形成良好氛圍,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重視保護工業遺產,在制定保護規劃的基礎上,通過合理利用使工業遺產的重要性得以最大限度的保存和再現,增強公眾對工業遺產的認識。在推動地區產業轉型,積極整治環境,重塑地區競爭力和吸引力,帶動經濟社會復甦等方面取得了不少成功的經驗。
一些城市對於已經失去原有功能的工廠、碼頭等遺址,沒有採取簡單粗暴地全部推倒重建的辦法,而是通過合理利用,不斷為社會提供綜合效益。如美國舊金山的原巧克力工廠、奧地利維也納的原煤氣工廠等,今日均成為市民和來訪者們喜愛的遊樂和購物中心。近年來,由於製造業經濟大量向金融、物流、中介、研發等方向轉型,所以許多適宜的廠房、倉庫被利用為辦公用房,展現出工業遺產與其他古代文化遺產相比具有更加廣泛的利用空間。一些藝術家工作室、時裝設計室、藝術畫廊、工藝品店、律師事務所、牙醫診所、商業推廣公司、旅遊公司、中介諮詢機構、產品研發機構、小型展銷場所等也都在工業建築中找到了理想空間。同時人們對於這些工業建築的文化信息和傳統風貌格外珍愛,適度地改造往往僅限於室內,如增加隔熱保溫措施、進行內部水電改造、添加衛生設施、房間結構加固及裝修等,而對於工業建築的外觀和格局及室外環境儘可能保持原貌,以提醒人們這些工業建築和設施不同尋常的歷史和不可替代的價值。
在工業遺產保護理論上一些國家也進行了有益的探索。澳大利亞所制定的《巴拉憲章》為文物建築尋找“改造性再利用”(Adaptive Reuse)的方式越來越受到重視,並在工業遺產保護項目上加以推廣。“‘改造性再利用’關鍵在於為某一建築遺產找到恰當的用途,這些用途使該場所的重要性得以最大限度地保存和再現,對重要結構的改變降低到最低限度並且使這種改變可以得到復原”。由此看來,《巴拉憲章》所定義的“改造性再利用”指的是對某一場所進行調整使其容納新的功能,這種做法因沒有從實質上削弱場所的文化意義而受到鼓勵推廣。與世界很多國家一樣,我國各地也遺留下不少工業遺產。如何評估這筆珍貴遺產並妥善保護、永續利用,已成為文化遺產保護又一個極為緊迫的問題。同時人們也高興地看到,許多具有遠見卓識的地方政府,在大力推進當地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進程中,重視工業遺產保護,取得了令人稱道的業績。
洛陽一拖
上海市政府於1991年發布了《上海市優秀近代建築保護管理辦法》,對自1840年至1949年建造的重要建築提出了明確的保護措施。在工業遺產保護方面也提出了經濟發展與城市功能及生態環境相適應的保護與合理利用模式。其中對內環線以內閑置的全部工業廠房規劃了適宜的用途,而不是一味拆除。其中對楊樹浦一帶傳統市政工業區和蘇州河沿岸工業區的整治工程,使這些工業遺產得到妥善保護和合理利用,使城市文脈得以延續。
北京市停止了改造酒仙橋地區國營電子工業廠區的計劃;正在對首鋼和東郊的紡織城等一些建於50年代的大型企業區域進行重新定位,將其規劃為一個重要的文化區域;並著手制定利用四環路內部分舊廠房置換新產業、推進創意產業園建設的規劃。“相對於過去企業‘搬遷—賣地—拆房—新建’的模式而言,發展創意產業無疑是為企業搬遷調整開闢了一條新的途徑。”
無錫市政府最近發出了《關於開展工業遺產普查和保護工作的通知》,對工業遺產普查和保護進行了全面部署。目前,已將48處近代民族工商業史跡列入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成為城市發展的重要文脈和體現城市個性的顯著特色。在無錫市博物館中收藏保存了600餘件有關工業遺產的實物資料,其中很多屬於民族工業遺產中的可移動文物,具有較高歷史價值和科學價值。該市目前正在組織編製《無錫市工業遺產保護專項規劃》,確立了“護其貌,顯其顏,鑄其魂,揚其韻”的工業遺產保護思路。
在對工業遺產保護逐漸形成共識的形勢下,一批工業遺產得到了積極保護和合理利用。如樂山市政府於2006年“國際古迹遺址日”舉行了“嘉陽小火車—芭石鐵路”被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慶典儀式。芭石鐵路全長19.8公里,建於1958年,嘉陽小火車是四川嘉陽煤礦運送生活資料和接送人員的工作車,作為當今世界唯一還在正常運行的蒸汽窄軌載客火車,以其不可再生性和獨特性,無可爭議地成為工業革命的活化石。對這一工業遺產的有效保護,也使當地民眾廣泛受益。
最近,國務院公布了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中在繼續將一批古代冶鐵遺址、銅礦遺址、汞礦遺址、陶瓷窯址、酒坊遺址和造船廠遺址等列入保護單位的同時,引人矚目地將青島啤酒廠早期建築、漢冶萍煤鐵廠礦舊址、錢塘江大橋、南通大生紗廠等一批近現代工業遺產納入保護之列。加上之前列入的大慶第一口油井、青海第一個核武器研製基地舊址等,已有十餘處狹義概念上的工業遺產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人類文明的進化,取決於文化的創造、保存和交流。城市是文化的載體和容器,城市的發展是循序漸進、有機更新的過程。為了實現工業遺產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的平衡互動與和諧共存,既要注重工業遺產保護對於城市長遠利益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又要注重合理利用和可持續發展,盡量發掘其在歷史、社會、科技、經濟和審美等諸多方面的價值,賦予工業遺產以新的內涵和功能,注入新的活力,實現它與城市經濟社會環境的互動發展。
工業遺產的普查與認定。工業遺產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資源,它的價值認定、記錄和研究首先在於發現,而普查是發現的基礎和保證。我國計劃啟動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進一步摸清文物家底,工業遺產應列為重要普查對象。面對數量龐大的工業遺產,通過普查及時準確地掌握第一手資料,進而建立起我國的工業遺產清單。同時普查與認定、記錄和研究的過程,也是宣傳工業遺產重要價值和保護意義的過程,是發動企業和相關人員投入工業遺產保護的過程。
科學認定是準確記錄的前提。首先應在充分研究的基礎上建立工業遺產的價值評估標準,並與國際標準具有兼容性,用以認定不同類型的工業遺產。工業遺產的認定應積極動員社會公眾廣泛參與,使合理、統一的認定標準得到公眾的普遍認同。應注意工業遺產的認定標準與其他文化遺產,特別是古代文化遺產認定標準的差異。工業遺產應是在一個時期一個領域領先發展、具有較高水平、富有特色的工業遺存,保證把那些最具典型意義、最有價值的工業遺產保留下來。在歷史價值方面,對形成年代應給予合適的尺度。
準確記錄是深入研究的基礎。對工業遺產地的各類不可移動現狀遺存應進行準確勘察、測繪,對各類可移動實體檔案應進行系統的發掘整理,並以文字、圖紙、照片和錄像等形式進行記錄。不同工業領域的生產工藝流程具有多重價值,是工業遺產完整性和真實性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的科學技術與人工技藝是重要的遺產資源,一旦失傳不可替代,應詳細記錄並加以傳授。記錄還應包括收集口述歷史在內的信息,當事人的記憶是一種彌足珍貴的獨特資源,應儘可能加以記錄。同時應注意在昔日就業者中廣泛徵集可移動的工業歷史文物,並納入記錄檔案。綜合上述記錄成果,建立起完整的工業遺產記錄檔案,並將數字化及網上查詢方式作為重要目標,以作為未來研究和保護工作的依據。工業遺產完整的外觀特徵和遺址保存狀況應在受到任何破壞以前載入記錄檔案,因為如果在生產活動停止或者工業場所關閉之前做好記錄,將可以獲得並保留更為真實的信息。
深入研究是科學認定的保證。工業遺產保護需要制定系統的研究計劃,通過對不同區域和不同類型的工業遺產的調查,判別工業遺產的保護範圍。有必要對工業遺產的歷史沿革進行考察,使工業遺產的真實性和完整性得到充分保證。對工業遺址進行考古調查是對工業遺產開展認定、記錄和研究工作的基礎,其重要意義已經得到普遍承認。必須按照與其他歷史時期的遺址相同的高標準來開展考古研究,包括工業廢料區所具有的潛在考古價值和生態價值也應得到重視。工業遺產研究需要歷史、建築、工業設計等多領域的專業人員參與,同時,由於眾多工業活動之間所具有的相互依賴性,需要通過不同工業領域研究成果的資源共享、協調行動實現工業遺產的綜合研究。
工業遺產
英國的鐵橋谷工業舊址
形成一個佔地面積達10平方公里,由7個工業紀念地和博物館、285個保護性工業建築整合為一體的工業景觀,目前平均每年約有30萬參觀者光顧。英國的布萊納文工業景觀及其關聯景區則延伸30平方公里,包括鐵礦石場、石灰岩採石場、煤礦鐵爐、磚廠、隧道、蓄水池、露天人工水渠、分散的廠房以及教堂、學校、工人公寓和周圍的城鎮,還包括草地和樹林等一系列內容,具有“生態博物館”的氛圍,集中地反映了該工業景觀的真實性和完整性。
魯爾工業區
20世紀60年代初,德國魯爾工業區本地製造業的國際競爭力連續下降,導致工廠企業紛紛破產、倒閉或外遷。如何對待和處理大量廢棄的工礦、舊設備和工業空置建築成為重要的問題。魯爾區選擇的方式是:將這些工業文化遺產與旅遊開發、區域振興等相結合進行戰略性開發與整治。著名的亨利鋼鐵廠被改造成一個露天博物館;廢棄鐵路和舊火車車皮變成了當地社區兒童的藝術表演場地;蒂森鋼鐵公司“擦去了臉上的煤灰”,成為以煤鐵工業景觀為背景的大型景觀公園,廢棄的舊貯氣罐被改造成潛水訓練池,堆放鐵砂礦的混凝土料場被改造成青年活動場地,牆體被改造成攀岩者樂園;一些倉庫和廠房被改成迪廳和音樂廳,甚至高雅的交響樂也以巨型鋼鐵冶鍊爐為背景別開生面地演出。此外,在一處有色金屬礦加工區奧博豪森,巨大的廠房改建為大型摩爾購物中心,同時開闢了工業博物館;焦炭廠則變成了吸引眾多藝術、創意和設計公司的辦公和展覽場地。就連原本作為整個工業區廢水污水排放管道的埃姆舍爾河,也恢復成為景觀優美的生態流域。魯爾區由此成了享譽世界的工業遺址旅遊城。
北京798藝術區所在的地方,是前民主德國援助建設的“北京華北無線電聯合器材廠”,即718聯合廠。718聯合廠於1952年開始籌建,1954年開始土建施工,1957年10月開工生產。
718聯合廠是由德國德紹一家建築機構負責建築設計、施工,這家建築機構和當年的包豪斯學校在同一個城市,兩者在建築精神層面上是共通的。其主要特點是:注重滿足實用要求;發揮新材料和新結構的技術性能和美學性能;造型簡潔,構圖靈活多樣。這種學派後來被稱為包豪斯學派。1964年4月上級主管單位撤消了718聯合廠建制,成立了706廠、707廠、718廠、797廠、798廠及751廠。2000年12月,原700廠、706廠、707廠、718廠、797廠、798廠等六家單位整合重組為北京七星華電科技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為了配合大山子地區的規劃改造,七星集團將部分產業遷出,為了有效利用產業遷出空餘的廠房,七星集團將這部分閑置的廠房進行出租。因為園區有序的規劃、便利的交通、風格獨特的包豪斯建築等多方面的優勢,吸引了眾多藝術機構及藝術家前來租用閑置廠房並進行改造,逐漸形成了集畫廊、藝術工作室、文化公司、時尚店鋪,於一體的多元文化空間。由於藝術機構及藝術家最早進駐的區域位於原798廠所在地,因此這裡被命名為北京798藝術區。
作為中國近代工業大都會,上海的工業遺產極其豐富,僅以楊樹浦附近為例,就擁有眾多的中國工業文明之最:中國最早的機器造紙廠———上海機器造紙局(1882年);中國最早的自來水廠———楊樹浦自來水廠(1883年);中國最早的機器棉紡廠———上海機器織布局(1890年);中國最早的外商紗廠———怡和紗廠(1897年);中國最早的鋼筋混凝土結構廠房———怡和紗廠廢紡車間鋸齒屋頂(1911年);遠東最大的火力發電廠———工部局電氣處江邊電站(1913年);中國最早的鋼結構多層廠房———江邊電站1號鍋爐間(1913年);遠東最大的制皂廠———英國倫敦利華兄弟公司(1925年);中國最早的煤氣供熱廠———大英自來火房楊樹浦工場(1934年)……
逆工業化,讓我們住到老廠房裡去!
住在老廠房裡?聽起來似乎是件很不可思議的事情,可是在國外的工業遺產改造中,這是經常見到的案例。無論是在紐約的蘇荷區還是德國的魯爾區,都有一些工業建築改建住宅的經典案例———在傳統工業面臨困境時,將原有的工業建築轉型成為民用建築,這是西方在逆工業化過程中的一項重要對策。
當然,成為富有特色的私人住宅,只是工業遺產改造的一種方式,在上海其實已經有了其它形式的嘗試,例如正在由淮海西路上原上鋼十廠舊址改建的上海城雕綜合文化中心。“像莫干山路、泰康路,雖然都有一定知名度,但更多的還是小圈子活動,只集中了圈內人,缺乏公眾性。”承建城雕綜合文化中心的鼎傑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鄭培光對記者如是說,“而我們希望通過自己的這個空間,鼓勵藝術家,在公共空間裡面推出自己的作品,展示他們對這個主題的思考、創意和表達。”
為此,鄭培光和他的同事們提出了“工業遺產和公共藝術”的概念,他們希望自己的這個項目能夠更富公眾性,成為讓更多的市民接受和參與的公共社區和綜合文化中心。“我不希望這個項目成為像新天地那樣的純商業休閑場所”,鄭培光充滿自信地說,“如果我們這個項目成功,將探索出一條新的路。”
為了這樣一個主旨,鄭培光曾經組織藝術家以及相關人員實地考察了黃浦江沿岸的許多工廠,在楊浦區的煤氣廠,藝術家們看到了兩個大煤氣包,感到非常激動。“這麼一個特別有價值,很特別的東西,一定要保留下來,”有些藝術家興奮地說,“要是在裡面開酒吧,太酷了。”有意思的是,本來有關方面已經有意拆除這輛個煤氣包,後來這麼一說,才意識到這些東西的價值。
不過的確會有很多人不理解,這些外貌陳舊的老廠房、老倉庫,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魅力呢?
“從實用價值來說,這些工業建築往往空間很大,層高很高,所以可以有足夠的空間進行二次隔斷和分層改造;同時這些工業建築也往往比普通民用建築要堅固和實用。”張松教授解釋說。當然,更重要的是,這些工業遺產是人類社會變革時期的工作領域及日常生活的見證,有文獻檔案的價值。張松曾經看到過這樣一個改造案例,幾乎將原來的工業建築完全改頭換面,成為了一個新的建築,“這樣就失去了建築原本承載的意義了”。
當然,對於藝術家們來說,首先吸引他們的還是這些舊房子的租金比較便宜,不過它們的空間結構、特殊的大跨度形式、建築物細部中的很多地方,的確也能夠挑動他們的創作激情。記者幾年前曾經採訪過台灣設計師登琨艷,看得出他對於蘇州河邊的那些工業倉庫有一種由衷的熱愛。
“不過現在的工業遺產利用方式,主要還是被改造為藝術家和設計師的工作室,離市民有一定距離感。”在張松看來,其實工業遺產還有著更多的方式可以利用。例如在進行上海工業建築普查的過程中,他們曾經在楊樹浦地區發現過一處廠房非常適合改建成學校,“此外,還可以改建成體育、商業、博物館、公園、旅館、住宅等各類公共空間———保護工業遺產,一定要有老百姓的關注和參與,否則就失去了公眾性和關注度”。
“我們現在在工業遺產開發上最大的問題是雷同,像一些西方國家對於工業建築的改造是十分嚴格的,每一個建築都有不同的規劃方案,而我們的風格太單一了”。
工業遺產旅遊是一種從工業考古、工業遺產保護而發展起來的新的旅遊形式。其特點為在廢棄的工業舊址上,通過保護性再利用原有的工業機器、生產設備、廠房建築等,形成能夠吸引現代人們了解工業文明,同時具有獨特的觀光、休閑功能的新的文化旅遊方式。首要目標是在展示與工業遺產資源相關的服務項目過程中,為參觀者提供高質量的旅遊產品,營造一個開放、富有創意和活力的旅遊氛圍。通過尋求工業遺產與環境相融合,成為工業遺產保護的積極因素,從而促進對工業發展歷史上所遺留下來的文化價值的保護、整合和發揚。在工業遺產分佈密集的地區,可以通過建立工業遺產旅遊線路,形成規模效益。在旅遊者為工業遺產地帶來利潤的同時,工業遺產管理部門也必須平衡每年大量遊客給工業遺產帶來的一些負面影響。
對於大型和特大型工業遺產的保護,設立工業遺址公園可以成功地將舊的工業建築群保存於新的環境之中,從而達到整體保護的目的。要對工業遺址公園及其環境進行統一設計,努力創造和設計出既屬於現在和未來、同時也記錄和體現過去工業成就的空間形態,在傳統中融入新的形式和功能,使工業遺址公園充滿濃厚的文化氣息。工業遺址公園內幾乎所有的景觀都可以向公眾開放,通過引導式通道、視聽同步裝置、位置圖、出版物和光碟逐步進行講解和說明。由於在南方傳統工業區往往依託天然河流或運河形成規模布局,因此,可以結合這些地區的整治,依託其人文資源,以穿城而過的河道為軸線,修復沿岸廠房、倉庫、商鋪和其他歷史遺存,再現河道兩岸傳統風貌,形成工業景觀與河岸風光交相輝映的文化景觀帶。
將工業遺產改造為創意產業園、現代藝術區,用以展示現代藝術、大型雕塑、裝置藝術等。北京798從軍工廠轉型為國際當代藝術中心就是典型的代表,美國《新聞周刊》將這裡評選為年度世界TOP12,首次把中國北京列入其中,2004年北京被列入美國《財富》雜誌一年一度評選世界有發展性12個城市之一,原因之一就是798的存在。
建立主題博物館。通過博物館的形式展示一些工藝生產過程,從中活化工業區的歷史感和真實感,同時激發社會參與感和認同感。如2008年6月上海江南造船(集團)公司利用老廠區裝焊車間建設的江南造船博覽館,它將是2010年世博會展館之一,而廠區其他大部分建築也將保留世博會企業館,世博會後,將被改建成中國近代工業博物館群,被長久保留。
讓工業舊址成為人們休閑和娛樂的場所。廣東中山歧江公園堪稱國內工業遺產保護和再利用的一個成功範例。公園是在始建於1953年的廣東中山粵中造船廠基礎上建設的,適度保留了原有廠房和機器,並創造出現代人的休閑娛樂空間,使之成為一個公共性景觀。
保護工業遺產的活動起源於英國。早在19世紀末期,英國就出現了“工業考古學”,強調對工業革命與工業大發展時期的工業遺跡和遺物加以記錄和保存。1973年,在世界最早的鐵橋所在地——鐵橋峽谷博物館召開了第一屆國際工業紀念物大會(FIC-CIM),引起了世界各國對工業遺產的關注。1978年在瑞典召開的第三屆國際工業紀念物大會上,國際工業遺產保護委員會(TICCIH)宣告成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致力於促進工業遺產保護的國際性組織,同時也是國際古迹遺址理事會(ICOMOS)工業遺產問題的專門諮詢機構。國際社會對工業遺產保護形成廣泛共識則是在世紀之交。然而,僅僅數年,工業遺產保護運動迅速波及所有經歷過工業化的國家。從2001年開始,國際古迹遺址理事會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合作舉辦了一系列以工業遺產保護為主題的科學研討會,促使工業遺產能夠在《世界遺產名錄》中佔有一席之地。
工藝遺產的保護迫在眉睫
2003年7月,在俄國下塔吉爾(Nizhny Tagil)召開的國際工業遺產保護委員會大會上通過了由該委員會制定和倡導的專用於保護工業遺產的國際準則,即《下塔吉爾憲章》。憲章闡述了工業遺產的定義,指出了工業遺產的價值,以及認定、記錄和研究的重要性,並就立法保護、維修保護、教育培訓、宣傳展示等方面提出了原則、規範和方法的指導性意見。國際古迹遺址理事會也於2005年10月在中國西安舉行的第15屆大會上做出決定,將2006年4月18日“國際古迹遺址日”的主題定為“保護工業遺產”。
拉莫斯貝格(Rammelsberg)礦山位於德國的北部,和德國著名的中世紀老城戈斯拉(Goslar)相依而立。這個地區具有豐富的銀、銅、鉛和鋅礦石,已被連續開採了1000年之久。應該說,這種豐富的礦藏不僅對於戈斯拉老城的工業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同時也使其在德國歷史政治舞台上具有了舉足輕重的低位。戈斯拉曾是德意志皇帝的主要居所、重要的商貿城市、以及漢薩同盟城市。
拉莫斯貝格礦山於1988年停產,現在是德國著名的博物館和旅遊礦山。其1000年來不同時期的採礦史和工業建築遺產在此都有展示,包括德國最古老和保存最完好的礦山坑道、德國最古老的採礦建築、及兩架曾經為採礦提供動力的原始水車。1992年,拉莫斯貝格礦山和戈斯拉老城一起被列入聯合國世界遺產名錄。
世界遺產 工業遺產 索爾泰爾工業區
索爾泰爾工業區的建立,被看做是在面對前所未有的工業化城市增長的問題時的一個成功的解決方案。它所規劃的解決問題的模型,是一個複雜的但卻自足的社會經濟單位,代表了現代城市規劃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索爾泰爾的布局和架構,也極好地反映了19世紀中葉的慈善家長作風。
整個索爾泰爾呈網格狀布局,街道分南北和東西方向布置,這一模式使他可以盡最大可地利用土地。索爾泰爾作為示範工業區具有良好的完整性:包括了一個大型統一的廠房和新廠房、分等級的員工住房、酒店、餐廳、公理會教堂、貧民院、醫院、學校、研究所以及羅伯茨公園,這使它在與其他建築複合體比較時顯得格外出眾。儘管在過去,大約有佔總數1%的建築物被拆毀,但那些存在於當時銘文上的以及如今屹立在這兒的大型綜合體仍然是完整的。
索爾泰爾為英國及其他國家類似工業區的發展提供了模型。索爾泰爾的布局和構造,對於英國以及其他國家在工業和社會福利以及城市規劃方面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也反映了紡織工業在當時經濟和社會發展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其布局還對今後的"花園城市"運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里多運河,是加拿大安大略省東南部的一條運河,全長202公里,連接渥太華河畔的渥太華和安大略湖濱的金斯頓(Kingston)。建造的初衷是為替代聖勞倫斯河(St. Lawrence River),作為商業及戰略的重要通道。
運河起自渥太華的西南面,溯里多河而上到達里多湖,再取道卡塔拉奎(Cataraqui)河進入安大略湖,沿河共建有47座船閘和53個水壩,是19世紀工程技術的奇迹之一,由英國皇家工程師、海軍陸戰隊中校約翰·拜設計。秀麗的里多河橫貫全城,為首都平添了幾分亮色。
現今,運河已不能容納大型船隻通過,它的原始使命早已被公路、鐵路、輪船等現代交通工具取代。
運河作為渥太華重要的旅遊資源,春、夏、秋三季可乘船遊覽觀光,冬季,冰上健兒可以在此一展身姿。每年2月中旬渥太華為期十天的冬季狂歡節(Winter Carnival)就在結冰的里多河上舉行。包括冰雕展、雪橇活動、破冰船之旅、冰上曲棍球賽、雪鞋競走以及冰上駕馬比賽等精彩活動。你可以在約9公里長的運河上悠遊冰上世界。冰面上,各色的滑冰服穿梭來去,形成五彩人流。里多河邊幾處公園中,屹立著嚴冬賜予人們的各式藝術品--除了獨具匠心、玲瓏剔透的冰雕外,還有巨大的、憨厚雄渾的雪雕。
冬慶節已經成為渥太華一個重要的標誌,同時也是整個北美洲地區最吸引人的冬季旅遊活動之一。冬季的渥太華已成為加拿大滑冰愛好者的首選之地。
而到了夏天,里多運河也是活絡不得了,度假小艇悠閑地穿梭其間;最美的季節該屬春日時,運河兩旁開滿荷蘭王室贈送的鬱金香、番紅花,奼紫嫣紅,看得人滿心歡喜。
旁特斯沃泰水道橋與運河位於英國威爾士的東北部,從威爾士雷瑟哈姆自治市的馬蹄瀑布(Horseshoe Falls)至英格蘭德比郡的格勒德里德(Gledrid Bridge),全長18公里,其中17公里在威爾士境內,1公里在英格蘭境內。建於1795年到1805年,於2009年獲得了世界遺產的稱號,是工業革命時期土木工程技藝的典範。
著名土木工程師托馬斯·特爾福德(Thomas Telford)設計並建造了這條英國最長的,也是最高的高架水道。由於所在地區地理條件限制,建設需要許多大膽創新的施工解決方案,甚至完全沒有使用水閘。水道橋的建設應用澆鑄與鍛鐵來強化高架水道拱形橋的弧形結構,重量輕而堅固,是金屬使用於工程建設之創舉,這個既雄偉又優雅的金屬建築是一座里程碑式的建築傑作。
水道橋及運河始建之時正逢英國的工業革命,為了滿足巨大的運輸要求,英國政府在各地修建了許多運河,實現了資源、原料和大宗商品的自由流通,為英國經濟的騰飛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旁特斯沃泰水道橋與運河被譽為天才創意的經典之作,顯示出歐洲在此方面所掌握的豐富的綜合專業知識,並啟發了全球無數土木工程案例。
作為一條歷史悠久的,建於工業革命時期的著名運河,整個遺產擁有所有的可以完整表達其價值的必要元素。與運河相關的建築物和其周圍的環境做到了完美的融合。
隨著交通和旅遊業的快速發展,旁特斯沃泰水道橋與運河以其獨特的工程結構、優良的自然風光和卓越的歷史功績,成為英國“運河旅遊”的重要目的地。如今,每年接待的遊客超過20萬人次。
世界遺產 工業景觀 波托西城 銀礦區
波托西城建於公元1546年,現為波托西省的首府。在16世紀,波托西城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大的工業城市,擁有複雜的工業體系。該遺址由工業遺跡塞雷里科組成,城中還有卡薩德拉莫內達集鎮、聖洛倫佐教堂、貴族住宅區和工人居住區。
城內宗教建築眾多,有格拉卡教堂、胡安·巴蒂斯塔教堂、多卡爾莫教堂、內維斯教堂、聖本托教堂等。這些教堂均建於公元十六到十八世紀,內部裝飾華麗,繪畫精美,表現了古典主義的藝術風格,這是歐洲基督教藝術在南美洲地區的具體展現。大教堂還有許多紀念碑在18世紀被重建。現存的古代民用建築中有很多修建於十七到十九世紀。建造於二十世紀初的民用建築則具有浪漫主義風格或新古典主義風格。
波托西皇家鑄幣廠位於城市的中心,緊鄰共和國廣場,於1753-1773年間建造。當時鑄幣廠把鑄造好的一部分錢幣運往西班牙,另一部分則供當地居民使用。18世紀時,鑄幣廠曾經進行過一次擴建和翻修,這大大提高了鑄幣質量和鑄造能力。
19世紀中期,隨著銀礦因過度開採而枯竭、銀價下跌,波托西的經濟狀況也開始走下坡路。鑄幣廠最終停產。現在,鑄幣廠已經變成了博物館。在近200間展廳里,不僅展示著鑄幣廠的廠史資料和各個時期的錢幣,還有鑄造錢幣和給錢幣稱重所用的工具以及各個時期不同的鑄幣方法。
波托西是現代重要銀礦山中的最優秀例子。它廣泛傳播了受印第安文化影響的巴洛克式和馬提斯式的建築風格,對安第斯山中部地區的建築風格和紀念碑藝術發揮著持久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