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腹灰雀

雀科灰雀屬鳥類

紅腹灰雀(學名:Pyrrhula pyrrhula):為雀形目雀科灰雀屬的鳥類。體重18-36克,體長154-179毫米;雄鳥的腹部紅色,上體余部從頸至背,包括肩羽和翼上覆羽概灰色;腰部白色;尾羽紫黑色;外側尾羽基部的大部白色;大覆羽基部黑色,尖端白色,形成翼上顯明白帶;頰、喉、頸側以及下體概呈鮮紅色,至下腹到尾下覆羽轉為純白色。雌性成鳥:全體灰色,無紅色渲染,背部微沾棕色;其餘部分與雄鳥相同。虹膜赤褐色;嘴黑色;腳褐色。

棲息于山區的白樺林和次生林區以及冬季至海拔800米以下的針闊混交林緣和平原的雜木林中。冬季至海拔800米以下的針、闊葉混交林緣和平原的雜木林中。性活躍而不大怯疑,遊盪時多為家族群,或結成小群。食物主要為樹木種子和一些野生植物種子。分佈於歐洲、北亞、勘察加半島、薩哈林島、日本、朝鮮半島、阿拉斯加以及中國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等地。

基本資料


紅腹灰雀
紅腹灰雀
紅腹灰雀屬雀形目,雀科。
中文屬名:灰雀屬
中文俗名:無中文俗名
拉丁文名:Pyrrhula pyrrhula
英文名:Eurasian bullfinch
物種命名人及年代:Linnaeus,1758

科學分類


紅腹灰雀
紅腹灰雀
界:動物界 Animalia
門: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鳥綱 Aves
目:雀形目 Passeriformes
科:雀科 Fringillidae
屬:灰雀屬 Pyrrhula
種:紅腹灰雀 P. pyrrhula

簡介


紅腹灰雀(學名:Pyrrhula pyrrhula)為雀科灰雀屬的鳥類。分佈於歐洲、北亞、勘察加半島、薩哈林島、日本、朝鮮半島以及中國大陸的東北、內蒙古、河北等地,多棲息于山區的白樺林和次生林區以及冬季至海拔800m 以下的針闊混交林緣和平原的雜木林中。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瑞典。

亞種


紅腹灰雀
紅腹灰雀
1、紅腹灰雀東北亞種(學名:Pyrrhula pyrrhula cassini)。
分佈於阿拉斯加、勘察加半島、薩哈林島、日本、朝鮮半島以及中國大陸的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等地。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北美的阿拉斯加。
2、紅腹灰雀指名亞種(學名:Pyrrhula pyrrhula pyrrhula)。
分佈於北歐、北亞以及中國大陸的東北等地。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瑞典。

分佈


分佈於歐亞大陸的溫帶區。罕見於中國。亞種cassini越冬於新疆西北部天山、東北小興安嶺及烏蘇里江地區,河北東北部有一記錄。
指名亞種遷徙時有記錄於中國東北。Griseiventris越冬於中國西北部天山、黑龍江南部、遼寧及河北北部;迷鳥至江蘇及上海。
Cineracea於黑龍江北部及內蒙古東北部有記錄,可能也有繁殖。喜林地、果園及花園。冬季通常結小群活動。聖米格爾紅腹灰雀(P.P murina)。

物種特徵


紅腹灰雀
紅腹灰雀
紅腹灰雀體長約14.5厘米。嘴厚而略帶鉤,腰白,頂冠及眼罩輝黑。雄鳥上背灰色,臀白,下體基調灰色而具不同量的粉色,醒目的近白色翼斑與黑色的翼成對比。
亞種cineracea體羽無粉色;griseiventris臉頰及部分喉粉紅;cassini及pyrrhula臉頰、喉、胸及腹部粉紅。雌鳥圖紋似雄鳥但暖褐色取代粉色。幼鳥似雌鳥但無黑色的頂冠及眼罩,且翼斑皮黃。黑色的頂冠有別於所有其他灰雀。虹膜褐色;嘴黑色;腳黑褐。叫聲為有特色的柔聲尖叫teu。鳴聲為重複的叫聲偶爾間雜三音符的尖叫聲。
歐亞大陸有6種色彩鮮艷的紅腹灰雀。一種最普通的灰雀外表呈黑色和白色,雄性的腹部呈桔紅色,體長約15厘米。這種灰雀主要棲息在終年常青的樹林和灌木叢中,叫聲委婉動聽,是人們喜歡的籠鳥之一。亞洲和非洲產的地棲厚嘴紅腹灰雀,主要棲息在從大西洋加那利群島到印度的乾燥地區。它的羽毛大多數為粉紅色,頭頂部為淡灰色,叫聲像吹奏的喇叭。
葡萄牙聖米格爾島產的聖米格爾紅腹灰雀被列為瀕危動物。

現狀


紅腹灰雀
紅腹灰雀
紅腹灰雀屬雀形目,雀科,外表呈黑色和白色,雄性的腹部呈桔紅色,體長約15釐米。這種灰雀主要棲息在終年常青的樹林和灌木叢中,叫聲委婉動聽,是人們喜歡的籠鳥之一,罕見於中國,越冬於新疆西北部天山、東北小興安嶺及烏蘇里江地區,河北東北部有一記錄,冬季通常結小群活動。
紅腹灰雀鳥在烏魯木齊的周邊已經有許多年不見了,而且這種鳥在新疆出沒只是聽老人們講起過,但書上從未有實地拍攝的照片資料。這次我們聽說新疆兵團農六師一O三團有這種鳥,就專程趕來拍攝記錄下來的。
地處古爾班通古特沙漠南緣,半數多的生產連隊深入沙漠,周圍三面環沙,自然生態環境十分脆弱。近年來,一O 三以科學的發展觀指導工作,在積極構建和諧生態環境上,以“穩步推進,保植並重,重點治理”為原則,堅持保護和治理雙拳齊發。為使保護和治理工作落到實 處,該團努力研究長效保障機制,分別建立了一0三團荒漠植被保護、保護區禁牧防火和人工義務植樹等5項長效制度,還建立了自上而下的責任人獎罰體系,嚴格執行重獎重罰和“問責制”等措施。在防治牲畜毀植和人為亂砍亂挖方面,該團這幾年先後投入200餘萬元建成植被保護欄30餘公里,極大地減少了放牧和人為 因素對保護區植被的損壞;同時,該團每年春季都要開展大規模的義務植樹活動,據統計,近幾年共有30餘萬株梭梭和紅柳落戶茫茫沙海,使保護區內植被得到明 顯的恢復性增長,極大地改善了團場生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