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加哥影評人協會獎

芝加哥影評人協會獎

芝加哥影評人協會獎 (Chicago Film Critics Circle Awards) ,創辦於1988年,從1990年開始頒獎。該協會的規模與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獎相當,儘管創辦時間不長,但其影響力卻並不遜色於前者。該協會的頒獎風格十分偏好小成本藝術片和獨立製作,且是好萊塢比較罕見的關注非裔影人的影評人團體。協會獎對斯派克·李尤為推崇,使得《為所應為》和《黑潮》得以受到主流影壇的關注。

在21年的歷史上,它與奧斯卡在最佳影片獎上的命中率為29%、最佳導演命中率為23% 、最佳男主角為34% ,最佳女主角為35%,總體上與紐約在線影評人協會獎、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獎持平。

獎項設置


最佳電影
最佳外語片
最佳動畫電影
最佳記錄片
最佳導演
最佳男主角
最佳女主角
最佳男配角
最佳女配角
最佳攝影
最佳原創劇本
最佳改編劇本

歷屆回顧


歷屆芝加哥影評人協會獎回顧
第1屆芝加哥影評人協會獎第2屆芝加哥影評人協會獎第3屆芝加哥影評人協會獎第4屆芝加哥影評人協會獎
第5屆芝加哥影評人協會獎第6屆芝加哥影評人協會獎第7屆芝加哥影評人協會獎第8屆芝加哥影評人協會獎
第9屆芝加哥影評人協會獎第10屆芝加哥影評人協會獎第11屆芝加哥影評人協會獎第12屆芝加哥影評人協會獎
第13屆芝加哥影評人協會獎第14屆芝加哥影評人協會獎第15屆芝加哥影評人協會獎第16屆芝加哥影評人協會獎
第17屆芝加哥影評人協會獎第18屆芝加哥影評人協會獎第19屆芝加哥影評人協會獎第20屆芝加哥影評人協會獎
第21屆芝加哥影評人協會獎第22屆芝加哥影評人協會獎第23屆芝加哥影評人協會獎第24屆芝加哥影評人協會獎
第25屆芝加哥影評人協會獎第26屆芝加哥影評人協會獎第27屆芝加哥影評人協會獎第28屆芝加哥影評人協會獎
第29屆芝加哥影評人協會獎第30屆芝加哥影評人協會獎第31屆芝加哥影評人協會獎第32屆芝加哥影評人協會獎
第33屆芝加哥影評人協會獎

獲獎名單


2020年第33屆

最佳影片:《無依之地》
最佳導演:趙婷
最佳男主角:查德維克·博斯曼 《藍調天后》
最佳女主角:弗蘭西斯·麥克多蒙德 《無依之地》
最佳女男配角:保羅·拉西《金屬之聲》
最佳女配角:瑪麗亞·巴卡洛娃 《波拉特2》
最佳原創劇本:《從不,很少,有時,總是》
最佳改編劇本:《無依之地》
最佳動畫:《狼行者》
最佳藝術指導:《曼克》
最佳攝影:《無依之地》
最佳服裝設計:《愛瑪》
最佳剪輯:《我想結束這一切》
最佳視覺效果:《隱形人》
最佳原創配樂:《心靈奇旅》
最佳紀錄片:《迪克·約翰遜的去世》
最佳外語片:《酒精計劃》
最具潛質演員:茜德尼·弗拉尼根《從不,很少,有時,總是》
最具潛質導演:埃默拉爾德·芬內爾《前程似錦的女孩》

2018年第31屆

最佳影片:《羅馬》
最佳導演:阿方索·卡隆《羅馬》
最佳男主角:伊桑·霍克《第一歸正會》
最佳女主角:托妮·科萊特《遺傳厄運》
最佳男配角:蒂莫西·柴勒梅德《漂亮男孩》
最佳女配角:奧利維婭·科爾曼《寵兒》
最佳改編劇本:巴里·傑金斯《假若比爾街能夠講話》
最佳原創劇本:保羅·施拉德《第一歸正會》
最佳動畫片:《蜘蛛俠:平行宇宙》
最佳紀錄片:《滑板少年》
最佳外語片:《羅馬》
最佳藝術指導:《寵兒》
最佳攝影:《羅馬》
最佳剪輯:《羅馬》
最佳原創配樂:《假若比爾街能夠講話》
最佳視覺效果:《湮滅》
最具潛質導演:布茨·賴利《抱歉打擾》
最具潛質演員:艾爾西·費舍爾《八年級》

2015年第28屆

最佳影片:《瘋狂的麥克斯:狂暴之路》
最佳導演:喬治·米勒《瘋狂的麥克斯:狂暴之路》
最佳女主角:布麗·拉爾森《房間》
最佳男主角: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荒野獵人》
最佳動畫電影:《頭腦特工隊》
最佳紀錄電影:《艾米》
最佳外語片:《索爾之子》
最佳女配角:艾麗西亞·維坎德《機械姬》
最佳攝影:《瘋狂的麥克斯:狂暴之路》
最佳剪輯:《瘋狂的麥克斯:狂暴之路》
最佳美術指導:《瘋狂的麥克斯:狂暴之路》
最佳音樂:《八惡人》
最佳男配角:本尼西奧·德爾·托羅《邊境殺手》
最佳新演員:雅各布·特勃萊《房間》
最佳原著劇本:托馬斯·麥卡錫、喬希·辛格《聚焦》
最佳改編劇本:邁克爾·劉易斯《大空頭》

2014年第27屆

最佳影片:《少年時代》
最佳導演:理查德·林克萊特《少年時代》
最佳男主角:邁克爾·基頓《鳥人》
最佳女主角:朱麗安·摩爾《依然愛麗絲》
最佳男配角:J·K·西蒙斯《爆裂鼓手》
最佳女配角:帕特麗夏·阿奎特《少年時代》
最佳原著劇本:韋斯·安德森《布達佩斯大飯店》
最佳改編劇本:吉莉安·弗琳《消失的愛人》
最佳藝術指導:《布達佩斯大飯店》
最佳攝影(並列):《鳥人》、《布達佩斯大飯店》
最佳剪輯:《爆裂鼓手》
最佳原創音樂:《皮囊之下》
最佳動畫電影:《樂高大電影》
最佳紀錄片:《生活本身》
最佳外語片:《遊客》
最佳新星:傑克·奧康奈《深獄父子情》/《堅不可摧》
最佳新導演:達米恩·查澤雷《爆裂鼓手》

2013年第26屆

最佳影片:《為奴十二年》
最佳導演:史蒂夫·麥奎因《為奴十二年》
最佳男主角:切瓦特·埃加福特《為奴十二年》
最佳女主角:凱特·布蘭切特《藍色茉莉》
最佳男配角:傑拉德·萊托《達拉斯買傢俱樂部》
最佳女配角:露皮塔·尼永奧《為奴十二年》
最佳改編劇本:《為奴十二年》
最佳原創劇本:《她》
最佳藝術指導:《地心引力》
最佳攝影:《地心引力》
最佳剪輯:《地心引力》
最佳原創音樂:《她》
最佳動畫片:《起風了》
最佳外語片:《殺戮演繹》
最佳紀錄片:《殺戮演繹》
年度突破表演:阿黛爾·艾克薩勒霍布洛斯《阿黛爾的生活》
年度突破導演:德斯汀·克里頓《少年收容所》

2012年第25屆

最佳影片:《刺殺本·拉登》
最佳導演:凱瑟琳·畢格羅《獵殺本·拉登》
最佳男主角:丹尼爾·戴·劉易斯《林肯》
最佳女主角:傑西卡·查斯坦《獵殺本·拉登》
最佳男配角:菲利普·塞默·霍夫曼《大師》
最佳女配角:艾米·亞當斯《大師》
最佳原創劇本:馬克·波爾《獵殺本·拉登》
最佳改編劇本:《林肯》
最佳外語片:《愛》(奧地利)
最佳紀錄片:《隱秘的戰爭》
最佳動畫:《通靈男孩諾曼》
最佳攝影:《大師》
最佳剪輯:《獵殺本·拉登》
最佳藝術指導:《月升王國》
最佳配樂:《大師》
最具前途表演者:奎文贊妮·瓦利斯《南國野獸》
最具前途電影人:貝赫·澤特林《南國野獸》

2011年第24屆

最佳影片:《生命之樹》
最佳導演:特倫斯·馬利克《生命之樹》
最佳男主角:邁克爾·珊農《避難》
最佳女主角:米切爾·威廉姆斯《與夢露的一周》
最佳男配角:阿爾伯特·布魯克斯《亡命駕駛》
最佳女配角:傑西卡·查斯汀《生命之樹》
突破製作獎:肖恩·鄧肯《雙面瑪莎》
突破演技獎:伊麗莎白·奧爾森《雙面瑪莎》
最佳原創劇本:《藝術家》
最佳改編劇本:《點球成金》
最佳外語片:《分居風暴》伊朗
最佳動畫片:《蘭戈》
最佳紀錄片:《阻斷者》
最佳攝影:《生命之樹》
最佳配樂:《亡命駕駛》

2010年第23屆

最佳影片:《社交網路》
最佳導演:大衛·芬奇《社交網路》
最佳男主角:科林·費斯《國王的演講》
最佳女主角:娜塔麗·波特曼《黑天鵝》
最佳男配角:克里斯蒂安·貝爾《拳擊兄弟》
最佳女配角:海莉·斯特菲爾德《大地驚雷》
最佳原著劇本:《盜夢空間》
最佳改編劇本:《社交網路》
最佳攝影:《盜夢空間》
最佳電影音樂:《黑天鵝》
最佳紀錄片:《畫廊外的天賦》
最佳外語片:《預言者》
最佳動畫片:《玩具總動員3》
最佳新人:詹妮弗·勞倫斯《冬天的骨頭》
最佳新人導演:德雷克·西弗朗斯《藍色情人節》

2009年第22屆

最佳影片:《拆彈部隊》
最佳導演:凱瑟琳·畢格羅《拆彈部隊》
最佳男主角:傑里米·萊納《拆彈部隊》 最佳女主角:凱莉·茉莉簡《成長教育》
最佳男配角:克里斯托弗·瓦爾茨《無良雜牌軍》
最佳女配角:莫妮克《遺失的美好》
突破導演獎:《第九區》 突破表演獎:《成長教育》
最佳外語片:《白絲帶》(德國/奧地利/法國/義大利)
最佳動畫片:《 飛屋環遊記》
最佳紀錄片:《金屬精神》
最佳原創劇本:馬克·鮑爾《拆彈部隊》
最佳改編劇本:《在雲端》
最佳攝影:巴里·埃克勞德《拆彈部隊》
最佳配樂:《飛屋環遊記》

2008年第21屆

最佳影片:《機器人瓦力》
最佳導演:丹尼·博伊爾《貧民窟的百萬富翁》
最佳男主角:米基·洛克《摔角王》
最佳女主角:安妮·海瑟薇《蕾切爾的婚禮》
最佳男配角:希斯·萊傑《蝙蝠俠前傳2:黑暗騎士》
最佳女配角:凱特·溫斯萊特《朗讀者》
最具突破導演獎:托馬斯·阿爾弗雷德森《生人勿進》
最具突破表演獎:戴夫·帕特爾《貧民窟的百萬富翁》
最佳外語片:《生人勿進》(瑞典)
最佳動畫片:《機器人瓦力》
最佳紀錄片:《走鋼絲的人》
最佳原創劇本:安德魯·斯坦頓、吉姆·里爾頓《機器人瓦力》
最佳改編劇本:西蒙·比尤弗伊《貧民窟的百萬富翁》
最佳攝影:瓦雷·菲斯特《蝙蝠俠前傳2:黑暗騎士》
最佳配樂:托馬斯·紐曼《機器人瓦力》

2003年第20屆

最佳電影:《杯酒人生》
最佳導演:科林特·伊斯特伍德《百萬寶貝》
最佳男主角:保羅·吉亞瑪提《杯酒人生》
最佳女主角:伊梅爾達·斯圖《維拉·德雷克》
最佳男配角:托馬斯·漢登·丘奇《杯酒人生》
最佳女配角:維吉尼亞·馬德森《杯酒人生》
最佳紀錄片:《華氏911》邁克·摩爾
最佳外語片:《漫長婚約》(法國)
最佳新人導演:薩奇·布萊福《花園故鄉》
最佳新人演員:凱特琳娜·桑迪諾·莫雷諾《萬福瑪麗亞》
最佳劇本:《杯酒人生》
最佳音樂:霍華德·肖《飛行者》
最佳攝影:杜可風《英雄》、羅伯·理查森《飛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