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紅鮊
鯉形目鯉科動物
蒙古紅鮊(學名:Erythroculter mongolicus)是鯉科、紅鮊屬的一種魚類。
蒙古紅鮊形狀
蒙古紅舶不耐低溶解氧,水質要求清新,生存水溫為12-38℃。冬季集群在深水處過冬,春季水溫回升后開始分散於水體中上層。繁殖季節上溯至流水淺灘產卵繁殖。在池塘養殖條件下,最適生長水溫為20-28℃,水體最適溶解氧含量在4毫克/升以上,當溶解氧含量低於2毫克/升時缺氧浮頭,甚至窒息死亡。
中上層魚類,生活於水流緩慢的較大河灣、湖泊。性兇猛,日間常成群奔騰跳躍圍捕小魚和蝦於水草邊,1.5市斤重的個體可吞食4寸左右的鰱、鱅魚種。5~7月在流水中產卵。卵粘附在石塊或其他物體上。中型魚類,最大達6市斤,常見者為0.5~1.5市斤。天然產量較大,口感稍遜於淡水紅鮊,漁業上有一定地位。
體長,側扁,頭部背面平直,頭後背部稍隆起。吻稍突出,口端位,下頜稍突出,口裂稍斜。腹鰭基甚至肛門有腹棱,背鰭具光滑的硬刺;尾鰭分叉深,兩葉末端尖,下葉稍長於上葉。體背部及頭部呈淺棕色,腹部銀白,背鰭灰色,胸鰭、腹鰭、臀鰭及尾鰭上葉均為淺黃色,尾鰭下葉為桔紅色。
平時生活在水流緩慢的河灣或湖泊的中、上層,遊動敏捷,活動較分散。5-7月集群繁殖,冬季多集中在河流深水處或湖泊的深潭越冬。幼魚以浮遊動物和水生昆蟲為食;成魚則以小魚為主食。
亦可用手桿,活蝦單發中層水域施釣,常中大紅梢。
蒙古紅鮊產卵時間在5-7月,以6月為產卵高峰期。2-3齡的蒙古紅鉑在池塘條件下經人工馴養可達性成熟,其雌性的成熟係數為15.5-26.2%,絕對懷卵量為23-42萬粒,相對懷卵量為160-243.5粒/克。產卵時要求的水溫為21℃以上,但在北方水溫達到16℃時即開始產卵;產卵場一般在流水中,或靜水湖泊有山洪灌入的地點;卵具黏性,白色透明,分批產出,排出后黏附於雜草或其他物體上,但黏性不強,易脫落。
該魚生長速度及個體雖不及翹嘴鮊,但分佈極廣泛,天然產量佔一定比重。常見個體約500克左右,最大個體可達4公斤。肉質鮮嫩而不腥,其蛋白質含量為15.3%,脂肪為5.0%,故經濟價值也較大。
肉性味甘、溫,有利水、消水腫之功效。入葯可用以治療消瘦浮腫、產後抽筋等症。
保護級別: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2年ver3.1——無危(LC)。中國通過批准建立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將涌湖、廬山西海、漢江、西江和長漾湖中的蒙古紅鮪列入其中,保護該物種的種質資源。
保護措施:蒙古紅鮊在中國浙江及湖南等地已開展了人工繁殖與養殖,有望發展成為一種新興的養殖種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