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昆蟲

經濟魚類的食料之一

水生昆蟲是經濟魚類的食料之一。幼蟲可應用於水質監測。水生昆蟲化石對恢復遠古時代水生環境有著重要意義。

基本情況


水生昆蟲
水生昆蟲
英文:aquatic insects
釋文:一個時期或終生生活在水中的昆蟲,可分為水生和半水生兩大類。
全球已知的昆蟲達100多萬種,其中約30,000多種昆蟲(分屬13個目)的一個或多個生活史階段在水中生活或與水體有關,它們統稱為水生昆蟲。其中蜉蝣目、裱翅目與毛翅目對水質敏感,常用於水質生物監測。

形態功能


昆蟲體軀分為頭、胸、腹三部分,頭部觸角一對,胸部三對足、一或兩對翅,體被幾丁質外骨骼(ectoskeleton),發育中發生變態,在生長過程中有多次蛻皮現象發生。

頭部

頭部由六個胚胎環節融合組成,成蟲第二與第四至第六節上具有附肢,分別為觸角、上顎和下唇(第二下顎)。頭部主要是昆蟲的感覺器官和攝食器官——口器

胸部

昆蟲胸部明顯分成前胸(prothorax)、中胸(mesothorax)和后胸(metathorax)3節,各節均有背板、腹板和側板組成,是外骨骼的骨片演化形成。每胸節各具足一對,分別稱前足(fore leg)、中足(median leg)和後足(hind leg)。多數成蟲在中胸和后胸各有一對翅(wing),分別為前翅(fore wing)和后翅(hind wing)。足和翅均為昆蟲的運動器官,所以胸部為昆蟲的運動中心。

腹部

昆蟲成蟲的腹部一般由9~11節組成,各類昆蟲腹部節數變化較大,如水生昆蟲半翅目常為10~11節。腹部具有發達的背板和腹板,側板退化或與腹板癒合。有翅亞綱成蟲腹部第8、9節(雌性)或第9節(雄)上發生產卵或交配器官,這些腹節稱為生殖節(genital segement),生殖節前的各腹節內含大量的內臟,故稱臟節(visceral segement)。通常在昆蟲成體臟節的側板上具有8對氣門(stigma)。大部分水生昆蟲主要依靠身體後部的1對氣門進行氣體交換,往往要到水面上的空氣中獲得氧氣。

發育


昆蟲個體發育分為胚胎髮育和胚后發育兩個階段,前者在卵內完成,後者從孵化出幼蟲到性成熟為止。孵化後進過一段時間要進行蛻皮(moulting),每蛻一次皮增長一齡,直到變成成蟲為止。胚后發育要經過變態(metamorphosis),昆蟲主要 發生的是不完全變態和完全變態發育。

種群分類


水生昆蟲
水生昆蟲
昆蟲按林奈(Linnaeus)的雙名法命名,兩個亞綱,34個目。

無翅亞綱

無翅亞綱為原始性昆蟲,無翅,體柔弱,微小,體長多在2.5cm以下。常見有彈尾目(Collembola)的水跳蟲(Poduraaruaticus)和紫跳蟲(Hypogastrura communis),往往集中在水面呈一片黑色。

有翅亞綱

大多具有一對或兩對翅,少數出現退化現象,有咀嚼式、刺吸式、虹吸式等多種口器,共有9個目。
蜉蝣目:成蟲為極退化、無咀嚼能力的咀嚼器,觸角剛毛狀,中胸大,前翅大后翅小,有的甚至退化無後翅。本目有3總科,14科,150屬,1300多種,我國已記載40多種
襀翅目:俗稱石蠅,成蟲頭部寬扁,絲狀觸角,咀嚼式口器。全世界已知2000多種,我國260多種。
蜻蜓目:成蟲中型至大型,細長,體壁較堅硬。頭大,眼睛發達,三個單眼,觸角剛毛狀,咀嚼式口器,上顎發達,下顎有齒。全球500屬,5000多種,我國600種。
半翅目:大部分成蟲前翅基半部革質,端半部膜質,為半鞘翅,后翅膜質,故名半翅目。成蟲體壁堅硬,較寬扁,刺吸式口器,觸角為絲狀,露出或隱藏在複眼下溝內。全球已知76科,35000多種,我國已知2000多種。
鞘翅目:鞘翅目是昆蟲的第一大目,統稱甲蟲。咀嚼式口器,多數無單眼,觸角10或11節,形狀多變化,前胸發達。該目已知33萬多種,占昆蟲綱40%以上。
廣翅目:一般稱為魚蛉和泥蛉,全球已知300多種,成蟲頭部發達,複眼大,絲狀觸角,咀嚼式口器,前胸大而寬。腹部10節,無尾須。
脈翅目:成蟲咀嚼式口器,觸角長,複眼發達,兩對翅的大小、形狀和翅脈均相似,胸部寬大,足短而細,腹部細長,無尾須。常生活在淡水棉內,故稱水棉蠅。
毛翅目:成蟲通稱石蛾,幼蟲通稱石蠶,咀嚼式口器,但極退化,絲狀觸角,一般長過前翅。全球已知7000多種,我國已知531種。
雙翅目:雙翅目包括各種蠅、蚊、蠓、虻、蚋。複眼發達,單眼3個或無,觸角或長而多節,或短而少節,或只有3節,形狀為絲狀或具芒狀,刺吸式口器,前翅發達膜質,生長完全變態,幼蟲無足型或蛆型。全球已知1100多種,我國已知12科500多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