爨氏
出現於三國時期的姓氏
爨氏本中原南遷漢民,《爨龍顏碑》稱爨氏為班氏後人,到東漢末年,班氏因功受封食邑於爨地,因此就以“爨”作為他們的姓氏,即“采邑於爨,因氏族焉”。到蜀漢時為南中大姓,然後“遷運庸蜀,流薄南入”,落籍於滇。東晉成帝康五年(公元339年),爨琛獨霸寧州,其家族分統各地,至唐玄宗天寶七年(公元748年)南詔滅爨的400餘年內,爨氏以刺史、太守、都督等各種封號名義統治南中。由於當時中原王朝的衰落或國家的分裂,朝廷無力經營南中,使爨氏形成“開門節度,閉門天子”的稱雄局面。
爨族是一個以血緣為紐帶的部落族群,其統治階級與孟、雍等家族各霸一方。爨氏,東晉時獨霸寧州,其勢力所控制的地區稱爨地。道光《雲南通志·南蠻志·種人》說:“爨,無姓氏,其稱爨者,從主姓耳。”這就是說,爨族是由生活在爨地並以有親緣關係的部落族群組合而成的。
東晉以後,爨氏內部互相爭奪、兼并、分裂,至唐代初葉分為東爨和西爨,唐朝時期爨族內部也有烏蠻、白蠻的稱呼。
自爨氏得勢后,南中所有居民均受其統治,爨氏與當地夷民不斷的融合,被稱為爨人或爨蠻,所居區域稱為爨地。
爨氏以昆川為中心建立了長達四百多年的政權,又稱“爨氏政權”。
爨人,作為雲南歷史發展的一座偉大橋樑,在四百多年時間裡,用自己的勞動和智慧創造了融滇文化、夜郎文化、巴蜀文化於一體,又自成體系的光輝燦爛的爨文化徠,從而填補了雲南文化發展史上長達四百餘年的空白,起到了承先啟後的歷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