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

方劑

方劑中方指醫方,劑,古作齊,指調劑,方劑就是治病的藥方。中國古代很早已使用單味藥物治療疾病。經過長期的醫療實踐,又學會將幾種藥物配合起來,經過煎煮製成湯液,即是最早的方劑。方劑一般由君葯、臣葯、佐葯、使葯四部分組成。現代科學技術為方劑的臨床應用、實驗研究和劑型研製等提供了有利條件。在臨床應用方面,根據中醫辨證論治的特點,針對現代臨床的多發病、常見病,廣泛使用古今方劑。對消化系統、呼吸系統、心血管系統、泌尿生殖系統、運動系統、精神神經系統等疾病以及傳染病、腫瘤等都有較顯著的療效。

簡介


● 英文名稱:Formula
● 學科來源:中醫藥學—方劑學

古籍摘選


● 襄母卒患心痛,醫方須三升粟漿……忽有老人詣門貨漿,量如方劑。(《梁書·陸襄傳》)

名詞解釋


● 在辨證、辨病,確定立法的基礎上,根據組方原則和結構,選擇適宜藥物組合而成的藥方和製劑。

術語在線


● 引自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術語在線

百科解讀


● 方劑,是中醫臨床治療疾病的重要手段,是在辨證審因、確定治法后,選擇適宜的藥物,根據組方原則,酌定用量、用法、劑型,妥善配伍而成的藥物組合。

方劑的含義

● 早在中國古代,就有人類在生活實踐中使用單味草藥治療疾病的記載。而後經過長期的經驗探索和積累,人們逐漸意識到對於多數病證而言,幾味葯配合應用的療效要優於單味葯,於是便形成了方劑。
● 方劑之“方”,既有醫方、藥方、處方的含義,又包含規定、規矩的意思;方劑之“劑”,古文通“齊”,有整齊、整合之意,也體現了一定的規定性、有序性,此外“劑”還有調配、調和之解。
● 從字面意義即可看出,方劑不是簡單的藥物拼湊或搭配,而是按照一定的原則和規律將藥物合理配伍而成。

方劑的組成

● 方劑的組成,首先要根據病情和臨床經驗,在辨證立法的基礎上選擇合適的藥物。
● 在組織不同藥物時,還應符合組方基本結構的要求,即“君、臣、佐、使”的組方形式。
● 藥物通過配伍,根據其地位和作用的不同,增強或改變自身功效,消除或減緩其對人體的不良反應和毒性作用,發揮藥物間相輔相成或相互制約的作用,使特性相異的藥物組合成一個整體,以便發揮更好的預防與治療疾病的作用,從而做到整體兼顧,主次分明,揚長避短,保證療效。

方劑的變化

● 方劑需依方而成,並不意味著臨床應用時要墨守成方,一成不變。
● 在臨證運用方劑時,往往還應根據病人的體質狀況、年齡性別、四時氣候、居住差異以及病情變化而加減藥物,通過靈活的變化來適應具體病情的需要。

參考文獻


● [1] 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中西醫結合研究所,譯.WHO西太平洋地區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9.
● [2] 鄧中甲。方劑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