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英雄紀念碑
抗日英雄紀念碑
抗日英雄紀念碑
鄭桂林,原名鄭國興,字香庭。1889年12月生於吉林省雙陽縣。祖籍建昌縣楊樹灣子鄉鄭家溝屯。畢業於北平朝陽大學。28歲時參加奉軍,於東北講武堂學習后,任團作戰參謀。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鄭棄職出關,組建義軍萬餘眾,報號“鄭天狗”。歷任東北民眾抗日義勇軍第四十八路司令、第五路軍總司令等職。率部參加保衛凌南、遼西、長城等戰役。1933年春加入反帝大同盟進步組織。是年4月,被國民黨軍強行收編為臨永警備一師,任師長。因不滿當局殘內媚外,在中國共產黨指引下,於天津馬廠率部起義成功,擊潰尾追、阻截之敵軍,北上加入吉鴻昌將軍領導的“抗日討賊聯軍”,任暫編第一師師長、第五路總指揮。“聯軍”受日、蔣合剿失敗后,身陷囹圄,是年11月被蔣密戮於北平,卒年44歲。
鄧文風,1900年3月生於建昌縣鴿子洞鄉高杖子村。曾入奉軍,任連長。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鄧率先舉義抗日,旋率部投入鄭桂林麾下,歷任營長、團長、統帶、副司令等職。其部為四十八路義勇軍之勁旅,在遼西抗戰中,驍勇善戰,深入敵後,出奇制勝,曾立下攻取車站、毀敵坦克、擊落日機等顯赫戰功。1932年7月,在北平“國聯調查團”會議中,因慷慨陳詞,指點時弊,痛斥國民黨當局歧視、迫害義軍,控訴日軍侵華暴行,被親日派投毒殺害,時年32 歲。
鄧文山,原名鄧海峰,1905年6月生於建昌縣二道灣子鄉大北溝村,民國初年遷居黑龍江省德都縣。23歲入奉軍,任副官。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參加馬占山部抗日義勇軍,任團長。馬部失敗后,獨樹義幟,報號“平康德”,馳騁北國疆場,在訥河、拉哈、德都等處屢殲敵軍。1936年2月,應邀赴蘇聯考察。4月回國后在組建“抗日聯軍”中陷圍敗北。1936 年末,鄧潛回原籍,重建抗日隊伍,立下了卓著戰績。1938年5月末在玲瓏塔棒槌山戰鬥中不幸壯烈犧牲,時年32歲。
"《中華現代英烈豐碑大典》"
碑身主體表面是黑白相間的花崗岩石板。碑平台地面為紅色,平台的牆壁為豆綠色,雨後呈深綠色,平台圍欄為雪白色。碑的正面和兩側的題詞由原民政部副部長王國權題寫,正面是:抗日英雄鄭桂林將軍永垂不朽;左側是:鄧文風烈士業績鑄豐碑;右側是:鄧文山烈士英名載史冊。碑的背面題詞“抗日救國,功昭千秋”由原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題寫。碑文記載了三位英雄的生平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