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大刀進行曲的結果 展開

大刀進行曲

麥新作詞歌曲

《大刀進行曲》,又名《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為作曲家麥新1937年7月在上海創作的一首抗日救亡歌曲。此曲為歌頌當時在長城附近用刀殺日軍的國民革命軍第29軍“大刀隊”而作。

2015年8月26日,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發布了“我最喜愛的十大抗戰歌曲”網路投票結果,《大刀進行曲》入選10首歌曲之一。

歌曲簡介


大刀進行曲歌詞第二句原來是“二十九軍的兄弟們”,第七句原來是“咱們中國軍隊勇敢前進”。歌曲開頭"大刀"兩字原為一拍一音,群眾卻唱成切分音,麥新認為這樣"更能表現對敵人的無比仇恨",立即以切分音定稿。全曲採用自由體樂段結構,首尾呼應。再現“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時音調更高昂,氣勢更豪壯,之後發出的"殺"聲,如炸雷一般,增強了歌曲強烈的戰鬥氣氛。

創作背景


1933年3月,宋哲元率領的第二十九軍“大刀隊”在喜峰口與日軍展開白刃格鬥,鬼子橫屍遍野,第一次嘗到了大刀的厲害。二十九軍的勝利和大刀隊的英雄事迹頓時傳遍全國,極大地鼓舞了全國軍民的抗日熱情。

歌曲歌詞


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
全國武裝的弟兄們!
詞譜
詞譜
抗戰的一天來到了, 抗戰的一天來到了!
前面有東北的義勇軍,
後面有全國的老百姓,
咱們軍民團結勇敢前進,
看準那敵人,
把他消滅,把他消滅! 沖啊!
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殺!
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

歌曲鑒賞


歌曲採用明朗的大調,表現了華夏民族不屈不撓且敢於血戰到底的可貴精神。歌曲第一句開門見山點出主題,喊出了中國人民對的無比日本帝國主義憤慨和英勇鬥爭精神。歌詞不到10句,可謂短小精悍。曲調非常簡潔、流暢、口語化,節奏鏗鏘有力,易學易唱。
這首《大刀進行曲》沒有過分地追求歌詞的文學性,而以近乎口號式的吶喊,給人以巨大的震撼力。“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一句作為首句,其居高臨下的意味,勇猛之氣、殺伐之聲使敵人不寒而慄;作為尾句則顯得乾脆利落,不僅與首句相呼應,而且給人一揮而就、如同切瓜砍菜的快感。“抗戰的一天來到了”和“把他消滅”兩句被重複,作為一種強調的處理,具有強烈的藝術表現力。前者似乎是一個警句,向全國軍民發出戰鬥的號召,後者則表達了中華民族英勇抗戰、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決心。歌詞中“沖啊!”和“殺”的呼喊,也恰到好處,恰如其分,使這首軍歌的戰鬥精神得以最大程度的釋放。《大刀進行曲》的旋律也不無精彩之處。例如,歌曲開始處的同音反覆和“大刀向”三字上的逆分節奏,從容不迫,果斷有力,如同戰鬥的號角,催人奮進,震撼人心,也像是揮舞的大刀,鋒利無比,寒光閃閃。

戰歌譜成


血戰日寇

喜峰口位於河北省遷西縣與寬城縣接壤處,是燕山山脈東段的隘口,古稱盧龍塞。
大刀進行曲喜峰口長城在建築上主要是基於軍事上的考慮。該口分為關城和城堡兩個部分,城堡坐落在群山包圍的盆地里,四面用條石砌成,非常堅固,城牆有兩丈多高,關門上建有13米高的鎮遠樓。關城建在城堡北面,三面臨山一面靠河,由三道套城組成,關與關之間由堅固的石基砌牆連成一體。城牆的六個接觸點均設空心敵樓,西城牆又與長城主體相通。喜峰口呈“凹”字形。周圍群山巍峨,河水縈洄,兩峰對峙,一峪中開,蒼涼雄勁的長城起伏在山脊,盤旋在谷底,左右皆高山對拱,地勢十分險要,每相隔1000米左右,便聳立著一座烽火台,是長城的重要關隘。國民革命軍29軍的偵察員對此曾這樣描述:“喜峰口兩側,群峰矗立,險要天成。長城依勢蜿蜒,華北賴以屏障,誠為兵家必爭之地。”
為保衛長城,打擊日寇的囂張氣焰,29軍軍長宋哲元,師長張自忠、馮治安、劉汝明,旅長趙登禹等一批愛國將領率部奉命承擔遷西至遵化一線150餘公里長城各口陣地的防禦任務。 29軍的前身是馮玉祥創建的西北軍。長城抗戰時,29軍的裝備很差,全軍只有野炮、山炮10餘門,重機槍不過百挺,輕機槍每連只有兩挺,步槍多為漢陽造和山西仿製的三八式。雖然武器落後,但全軍將士均有尚武精神。士兵人手一件標誌性武器——青龍大刀!人人練就了了一套嫻熟的中國傳統刀法功夫。寒光閃耀、削鐵如泥的青龍大刀,在長城抗戰中夜襲日軍發揮了重要作用。 1933年3月9日,日軍鈴木、服部旅團攻佔喜峰口,當天剛接防的29軍37師109旅217團,在王長海團長率領下實施反擊,斃傷日軍百餘人,奪回喜峰口。面對日軍猛烈的火力反撲,中國官兵只能憑著僅有的劣勢裝備依託長城頑強抗擊。3月10日至11日,大刀隊在喜峰口與日軍展開白刃格鬥。戰士們高呼著:“大刀大刀,雪舞風飄。殺敵頭顱,壯我英豪!”手起刀落處,日本鬼子屍橫遍野,第一次嘗到了大刀的厲害。在激烈的交戰中,喜峰口多次易手,29軍許多戰士壯烈殉國,部隊傷亡很大。當喜峰口再次被日軍佔領后,109旅旅長趙登禹、副旅長何基灃仔細分析了敵我雙方的形勢,他們認為,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只能智取,不能強攻,應以夜襲的方式,出其不意地反擊日軍。何基灃激勵官兵道:“國家多難,民族多難。吾輩是受人民養育之軍人,當以死報國!戰死者光榮,偷生者恥辱!”於是,便從大刀隊中組織起500人的精兵強將,分左右兩翼突襲日軍。左翼大刀隊經走馬哨,出潘家口至蘭旗地、蔡子峪一帶,襲擊后杖子、喜峰口以北的日軍步兵和騎兵宿營地;右翼大刀隊出鐵門關,經炮嶺、闖王台至白檯子、刺峪一帶,襲擊日軍炮兵陣地。身背大刀的勇士們攀垣越牆,分頭摸進各村敵營。驕狂的日寇做夢也沒想到29軍會來偷襲,都在呼呼大睡。大刀隊的勇士們懷著報國雪恥的民族仇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掄起大刀橫砍直劈,日軍官兵正做著美夢,便稀里糊塗地成了刀下鬼。有個年僅19歲的戰士名叫陳永,他一人就砍死鬼子13人。特別是109旅旅長趙登禹,在受傷的情況下依然不下火線,親自率領大刀隊向日軍炮兵陣地發起進攻,手刃日寇60餘人,繳獲大炮18門。喜峰口抗戰的勝利,是中國自“九一八”事變以來的首次大捷,全國上下一片歡騰,社會各界紛紛組成慰問團前來勞軍。

連夜寫歌

喜峰口抗戰勝利的消息傳到上海,當時擔任“上海歌詠界戰 時服務團”領導者之一的作曲家麥新(1914年—1947年),熱血奔涌、心潮澎湃,以火山噴發般的創作激情,連夜譜寫了高亢激昂的《大刀進行曲》:“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二十九軍的弟兄們,抗戰的一天來到了,抗戰的一天來到了!前面有東北的義勇軍,後面有全國的老百姓,咱們二十九軍不是孤軍。看準那敵人,把它消滅!把它消滅!沖啊!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殺!”它的副題為:“獻給29軍大刀隊”。《大刀進行曲》最初是為了鼓舞“29軍的弟兄們”堅持抗戰,後來,隨著它雄壯的旋律響徹全國軍隊和民眾之中,“29軍的弟兄們”便改成了“全國武裝的弟兄們”。《大刀進行曲》塑造了揮舞大刀向鬼子勇猛衝殺的中國軍人的英雄形象。它就像抗日的號令,形成了抗日戰爭開始時最典型的時代音調。在喜峰口戰鬥中,29軍及其大刀隊血戰日寇,殲敵五千,一戰成名,喜峰口防線經歷多次激戰始終屹立不倒。當年的日本《朝日新聞》也不得不承認:“明治大帝造兵以來,皇軍名譽盡喪於喜峰口外,而遭受六十年來未有之侮辱。”喜峰口之戰對驕橫狂妄的日寇給予了沉重打擊,鼓舞和堅定了全國人民的抗日決心。從此,29軍大刀隊名震天下,成了抗戰初期中華民族抵禦外侮的英雄偶像。

社會影響


《大刀進行曲》在中國人民最需要的時候出現,是一首誕生在中華民族奮起抗擊日本侵略者炮火聲中的時代戰歌,激發了中華兒女的愛國豪情。成千上萬青壯年唱著這支歌參軍入伍,走向抗日前線。上海淪陷后,手無寸鐵的學生面對日本憲兵,高唱“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走向街頭髮起募捐,為前方將士趕製大刀。在台兒庄,中國軍隊與日軍展開血戰,硝煙瀰漫的戰場上不時傳來《大刀進行曲》的雄壯歌聲。這首歌不僅伴隨了 8 年抗日戰爭,而且奠定了抗日歌曲特有的凝聚苦難與力量的雄渾風格。它與《黃河大合唱》、《義勇軍進行曲》等抗戰名曲一起,形成了最典型的時代強音和民族精神的象徵。
《大刀進行曲》還被翻譯成多種文字,產生了國際性影響。當時,世界反法西斯陣線 42 個國家曾在巴黎舉行反法西斯大會,音樂家任光指揮旅歐華僑在會上演唱《大刀進行曲》、《犧牲到最後關頭》(麥新詞、孟波曲)等救亡歌曲,激越澎湃的旋律引起各國代表的強烈共鳴。他們說:“中國的現代歌聲蘊藏著中國的無限希望,也增強了世界反法西斯的必勝信心。”
2015年8月26日,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發布了“我最喜愛的十大抗戰歌曲”網路投票結果,《大刀進行曲》是入選的10首歌曲之一。

詞曲作者


麥新(1914~1947),原名孫培元,別名默心、鐵克。原籍為常熟,生於上海。幼年曾受音樂熏陶,1925年父歿,靠母作工、縫洗為生。1929年輟學,轉業為美亞保險公司練習生、職員。“九·一八”事變后,積極參加抗日救亡運動。1935年,成為上海“民眾歌詠會”、“業餘合唱團”組織者之一;1936年,參加“詞曲作者聯誼會”,始作歌曲。抗戰爆發,創作了著名的《大刀進行曲》傳遍全國。民國27年春,參加中國共產黨。抗戰勝利后調中國東北,1946年任中共熱河省開魯縣(今屬內蒙古自治區)縣委宣傳部長、組織部長。次年6月6日,在下鄉工作途中遭土匪襲擊,壯烈犧牲。
其他作品有《南泥灣開荒》、《紅五月歌》(賀綠汀詞〉,《犧牲已到最後關頭》(孟波曲),《保衛馬德里》(呂驥曲)、《只怕不抵抗》(冼星海曲)等,並撰《關於創作兒童歌曲》、《略論聶耳的群眾歌曲》等論文。